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语文主题学习”的实施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了,孩子们在课内大量阅读中走进了文字.徜徉于灵动的汉字间,正在感受读书带给自己的独特体验。作为教师的我.也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随着实验的逐渐深入,也带来了实践过程中的些许思考。根据年段的特点.我阅读《语文主题学习》杂志,每天浏览“语文主题学习”网站,积极获取相关的信息来丰富自己的头脑。  相似文献   

2.
张金华 《广东教育》2010,(7):126-126
如何让学生爱上读书,怎样才能激发孩子们读书的热情?许多教师各有妙招,而我开的“读书点点行”的确让孩子们在读书方面上了瘾。开学初,大家都在议论自己的银行中存人了多少压岁钱,看他们那股热情不减的样子,我灵机一动:“老师也想开个银行,你们会支持吗?”  相似文献   

3.
管文锦 《师道》2005,(1):59-59
音乐课上,我们正在学习歌曲《大雨和小雨》。突然,听到“啪”的一声,孩子们都哄笑起来。“怎么回事?”我怒不可遏,一个小男生怯怯地站了起来。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的读书方法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述丰厚的作家,也是“五四”以来的著名学者.他在欧文诗歌创作、文学理论研究、教育教学研究部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那么.他是怎样读书学习的呢?朱自清读书学习有两个特点.第一,他读书极善利用零碎时间....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节十分重要的公开课,气氛活跃而温馨,我们正在学习一首优美的诗歌《家》。尽管台下是来自各个学校的校长和专家,孩子们却表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灵气,用稚嫩的童音回答着问题,琅琅的读书声陶醉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吗?”看着孩子们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我问道。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孩子们兴奋地回答:“喜欢———”,课堂如同激活了的一池清泉,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家介绍给同伴,浓浓的亲情此刻正在聚集升华。这不正是我最期望在这节课获得的,也是竭力营造的学习氛围吗?我心中不由涌动起一…  相似文献   

6.
读书是学生的主业,学生入学本来就是读书的,这是常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学生却将读书视作畏途.除了课本和考试必读之书以外,大多数学生眼中无书,也压根儿不读书.这是一个可怕的现象.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当从小学开始,在诸多行为养成教育中,就应该培养读书习惯,使其成为孩子们的自觉习惯. 第一,在学校里,应该保证时间和场所让学生有读书的机会.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走上了非常功利和浅近的升学轨道.为了升学率,不论是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将孩子控制得很紧,什么时间吃饭、什么时间去学画画、什么时间该干什么,都不是孩子自己说了算.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几乎找不到自己可控的时间了,更别说是读书了.因为怕因读书影响孩子的成绩,许多家长视课本以外的读书为奢侈和无用.一言以蔽之:大气候非常不利于读书习惯的养成.但是,从长远看,这样地抓学习反而从起点上开始,就使他们被逼上了不利于健康成长、健康学习的轨道.  相似文献   

7.
一日,在教《火烧云》一课时,为调动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我运用了从低年级老师那儿学来的“星级鼓励法”:为充分体现教学的民主,我决定由班级里未读书的同学担任“评委”,对指名读书的同学分别评星定级。一会儿,孩子们都极其认真地朗读起指定的课文,  相似文献   

8.
常青 《学前教育》2010,(12):22-23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孩子们和“比比”已经相处有大半年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我深深感到“比比”带给我和孩子们的快乐与成长。“比比”这个远道而来的英国朋友,就像一粒种子悄然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经过最初默默无闻的孕育,慢慢地生根、发芽,展露出它蓬勃的生机。记得在“比比”课程开展的最初阶段,我曾经苦恼地感叹:“孩子们在‘比比’课上说得都挺好,可是在平常生活中却没有几个能做到的。” 开展,我惊喜  相似文献   

9.
在学习第十一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有学生发现“得意扬扬”一词与以前学过的“得意洋洋”不一致,存在疑惑。问题一提出来,孩子们顿时像树上的一群小麻雀,叽叽喳喳,更多的是睁大了眼睛看着我。我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以前读书时见到的无一例外的都是“得意洋洋”呀。怎么现在换成“得意扬扬”了呢?是出版的错误,还是编者刻意的安排?  相似文献   

10.
多感悟。学习一篇课文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老师把“自己”学习课文的体会一古脑儿搬给学生。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体会,去感悟。显而易见,前一种方法对应付考试也许是管用的,但无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第二种方法对应付考试收获也许不能立竿见影,但却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有一位教师在教《穷人》一课时,就很注意让学生自己感悟。教师首先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再让学生将得出的结论板书在黑板上。结果,答案各种各样。教师对孩子们合理的分析给予肯定。这样教,给了孩子们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一…  相似文献   

11.
“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有得吃、有得穿,还有美女陪着睡。”你以为这话是出自谁之口?是十来岁的孩子!据新华网报道。类似的这种“痞子童谣”正在哈尔滨市小学生中流传.孩子们“特乐于说这种童谣”。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学语文的规律。一方面,语文教学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重视不够,其结果是学生花很多时间学习字、词、句、篇,在实际生活或学习中却不会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不少学生听话不得要领,说话、作文语无伦次,读书不解其意,即把语文学“死”了。另一方面,有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即使课余时间很喜欢读书的学生,也很少喜欢上语文课。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图书馆的课外阅读指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科书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鼓励孩子们自己学习,在课堂之外,锻炼观察的本领、思考的本领、创作的本领。还要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要达到此目的,除了中小学教师要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外,图书馆还要“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习、课业负担超负荷,“双休日”、假日甚至假期都得不到起码的保障,已经并正在极大地影响和损害着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情势危急,此文是一篇调查报告,从调查分析中指出了当前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端,同时也为孩子们说几句公道话。  相似文献   

15.
《学前教育》2004,(9):20-21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都在开心地玩着大型玩具。明明和小宇却在大型玩具旁“研究”癞蛤蟆。每隔一会儿,癞蛤蟆使能逮住正在飞舞的小虫子。他们两人边看边喊“加油”,可开心了。可是吃饭的时间快到了,很多孩子都已经进教室了。若让两个孩子继续“研究”,与班级常规相违背,若强行让孩子进教室,又怕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遇到这样的情况,您有什么好的办法和建议呢?  相似文献   

16.
奖品     
这是一节识字课。学生正在学习生字。“谁认识这个字?”一边说,年轻的女教师一边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叶”字。犹豫了一会儿,几个孩子终于举起了小手。老师请一位小男孩回答。男孩儿怯生生地回答:yie,树叶的叶。微笑如花般在老师脸上绽放。“棒极了!老师要奖励你。”孩子们都睁大眼睛盯着老师。  相似文献   

17.
徐健 《江西教育》2002,(17):10-10
过去,我们用一次次的练习、作业充塞着学生的时间、空间,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疲劳的应战状态,毫无个性自由,这当然不能使个性自然发展。但是,我们万万不能走向问题的另一极端,表面上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了,让他们从必修课里解放出来,事实上却马上又陷入了“自由的泥潭”。所谓“个性发展空间”,其实就是很多学校开设的课外活动。主要包括:弹琴、舞蹈、英语、画画、书法等。在“个性发展空间”里的孩子们似乎都在努力成为和别人相同的人,都希望成为讨别人喜欢的人。他们最终可能都有了一些特长,但是他们却在不知不觉中“消磨”了自…  相似文献   

18.
竺传强 《教师》2008,(5):29-30
一、现状透视 1.读书浮光掠影。语文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而且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并美其名目:为了学生的前途。  相似文献   

19.
暑假,是孩子们自由的天地。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们来说,的确是这样。因为他们已经结束了小学生活,小学老师不会再布置暑假作业给他们,到中学去学习还未到时间,中学老师也无法布置暑假作业给他们。而五年级的孩子们可惨了,每年暑假他们都要完成不同学科的老师布置的“一点点”暑假作业。这“一点点”作业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再加上家长又要求孩子们参加一些“兴趣活动”。暑假里,孩子们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有的孩子就连晚上还要外出学习。难怪有的孩子会说:“为什么要有暑假呢?”这也许不是普遍现象,但值得引起老师、家长思考。大家都有过…  相似文献   

20.
如今许多孩子们的口中,不时蹦出一些带有恶搞、暴力色彩的“灰色童谣”。什么“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还有“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找点空闲,找点时间,独自在家,把电视看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