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为了调查革命作家蒋光慈的生平史料,我曾数次到安徽省六安、霍邱、金寨和河南省固始、开封等地进行访问考察。但由于时过境迁,想查得一点东西,弄清其历史原貌,非一二次能够完成的。所以,从一九七九年秋开始,直至拙作《蒋光慈传》定稿的一九八一年夏,都没能真正将蒋光慈同志的祖籍调查出来。还是一九八二年九月,鄙人应河南省固始县委编史办的邀约参加豫皖地区建党问题座谈会期间,荣幸地拜会了蒋光慈同宗后辈蒋季元先生,才算水落石出,解决了祖籍问题。鉴于近期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辞海》、《鲁迅全集》和其它散见的著作中关于蒋光慈的章节和条目,对其原籍、籍贯说法不一,前后矛盾  相似文献   

2.
作为"革命加恋爱"小说创作风潮的始作俑者,蒋光慈这位作家所得到的评价一直不高。事实上,这很可能是因为研究者未能将其小说置放在其相对应的脉络进行解读。本文意在论证,蒋光慈最成功的作品《冲出云围的月亮》,乃是对茅盾《蚀》的《追求》所作出的逆写。只要一离开这个独特的情境,就无法理解这部小说的价值,乃是一种回应后革命语境的策略性书写。而这种逆写之所以成为可能,乃缘于蒋光慈对苏俄的新写实主义及未来主义的挪用。  相似文献   

3.
“以……为”式既可表名词的意动用法,亦可表名词的使动用法,而许多人(包括一些语言学家)却不明乎此,他们误认为凡用“以……为”式来训释的名词皆为意动用法,这是一种认识上的片面性,故有讨论的必要。下面试举例说明:(1)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韩愈《原道》)(2)然则君何不相之?(《吕氏春秋·期贤》)(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4)孟尝君客我。(《战国策·赵策》)(5)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面五句话中加点的名词是意动用法,还是使动用…  相似文献   

4.
陆游作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以其显著的成就而独树一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位。《书愤》之"愤",愤中含悲,愤中含忧,愤中含着陆游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  相似文献   

5.
《湖南教育》将一束讨论比喻和比拟区别的信稿转我,嘱我写点东西。我就从下面的两个实例谈起吧。①“四人帮”是害人虫。……埋葬它,这帮狐和狼!②春天象小姑娘,……笑着,走着。上述两例,有的说是比喻,有的说是比拟。为什么会发生分歧呢?原来这两种辞格都有一个“比”的特点,即用别一事物(B)来比思想的对象(A)。A 和 B 是构成这两种  相似文献   

6.
《静夜》《静夜》是闻一多早年写的一首诗,收集在1928年出版的《死水》里。闻一多曾在给臧克家的信里说过:“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读他的《静夜》,我们确实可以感觉到他的胸中蕴蓄着火一般炽热的感情。  相似文献   

7.
蒋光慈《丽莎的哀怨》的主人公"丽莎",不仅与俄国文学史上经典的丽莎形象有着密切关联,而且铭刻和承载着蒋光慈独特的情感印记与爱情想象。文本中先后出现的"侨民"自称,则揭示出丽莎在"白俄"之外的另一重流亡者身份,从而"越界"挑战了普罗文学的话语规范。上海的西式公园是丽莎最为重要的活动场域,同时也是一个浸透着殖民主义话语的文化符号。而正是通过游荡在公园中的白俄妓女丽莎,蒋光慈摧毁了帝国主义者的嚣张气焰。蒋光慈最终为丽莎选择了"中国式"的"投浦"自杀,以此让柔弱的丽莎承受着中国社会典型性的黑暗与绝望,并且通过自杀行为获得了反抗黑暗的革命气质。这种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正是丽莎这一人物形象乃至革命作家蒋光慈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创作主张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文学创作上力主的“抒愤” ,积淀着社会、历史和个人实践的丰富内容。其《史记》所抒之愤既是个人的 ,也是群体的 ;既有讥刺 ,也有歌颂 ,可谓真善美三者和谐统一 ,而抒愤的主要形式则是“隐约”。这一主张对后世文艺审美和文艺创作影响深远 ,后人继之 ,发展成为一种优良的创作传统和一种重要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一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这样一段:“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我的卧室挺小,活象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全段本是描写别里科夫怎么样,但又夹了一句关于“我的卧室……”如何的描写,文意不连贯,且弄不清别里科夫是上自己的床还是上“我”的床睡觉。 查《契柯夫小说选》(下册第675—676页)原译文  相似文献   

10.
8岁那年在新华书店里选购期末考试头名的奖品时,晃眼发现了群美少年(儿童审美观……)保护美丽的女神(质疑当时的我的审美观吧……我无话可说)的“小人书”。从此走上痴迷漫画的不归路,偶尔以阿拉蕾不再闹事这类承诺效用去设想,如果当时没有爱上漫画,现在的我该是什么样的? 如果我没有爱上漫画,我应该像充满感情的女生一般,拿着面巾纸在电视机前看琼式爱情剧,有着脱口轻唱《他一定很爱你》或者《天黑黑》的流行乐功底;而不是在看过动漫的OVA,TV和剧场版闲暇之余看看《大逃杀》和《催眠》作调剂,或是在雨天聆听追忆篇的BGM被人以为是失恋,重播着Komm被人轻劝别对人生失去信心。  相似文献   

11.
为家乡的特产写一份广告。(旁白:且说有一天,孙悟空、猪八戒两兄弟闲着无事,便相约来到了最年轻的直辖市——有着“山城”“火城”“雾都”等别称的重庆游玩。)猪八戒(神秘兮兮):猴哥,你知道重庆最最出名的特产是什么吗?孙悟空(胸有成竹):那当然是……是……是——不知道。猪八戒(故弄玄虚):想不想知道啊?孙悟空(迫不及待):想!快告诉我!猪八戒(得意洋洋):那当然是……是……是——不想说。孙悟空(勃然大怒):你这呆子,快说!不然扯下你的耳朵!猪八戒(低声下气):别别别!我说、说、说就是。我也只是听、听、听、听说是是、是火锅。孙悟空(哈哈大…  相似文献   

12.
我仿佛已经把冬天推开,向着春天走去,我沐着春风,抚摸着春天的脉搏,贪婪地闻着春姑娘芬芳的气息;看到春姑娘粉红的脸蛋,我真想吻一下春姑娘永恒的微笑……朱自清的《春》,为我展开了一幅活生生的春景图,使我感到了春天的生之力.我细细品味着《春》.在这里,一切都是新的,世界的每一个分子都在活跃地撞击.春天的草是嫩的,绿的,软绵绵的,给人一种恬静的境界;春天的花,象火,象霞,象雪,为我打开了一个斑斓多彩的天地.春风,春雨,春歌,春笛……春天的一切,都在拨动我心中的琴弦.  相似文献   

13.
栗子     
台湾作家柏杨说:“我爱吃荷包蛋,我对荷包蛋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大师的笔下,美食不仅是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更是接连着记忆,寄托着情感,别有一番情致在其中。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表达了对故乡、亲人和友人的深深眷恋;汪曾祺的《吃食和文学》让我们了解其家乡的美食历史……读如此文章,焉能不叫人齿颊生香、大长见识?下面的三篇文章分别介绍了栗子、苦瓜、豆腐等寻常老百姓家的食品,菜虽然普通,却百吃不腻,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4.
我行书山     
正2014年3月3日晴我行书山,逍遥自在乐悠悠;我行书山,艰难苦海曾追忆;我行书山,云淡风轻两袖清……我行书山,别有一番乐趣在其中!我曾攀爬过书山,也曾游览过书山。在攀爬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来自《简·爱》的坚强,来自《绿山墙的安妮》的天真,来自《海底两万里》的幻想,来自《红楼梦》的古韵,李煜被囚禁他乡的苦楚,陆游与爱人唐婉相隔的悲切,李清照痛失爱夫的悲伤……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别样的收获呢?我也游览过书山,尝试着与那些思想名人促膝而坐,进行深层次的交谈,与他们面对面的对话,体会他  相似文献   

15.
疾病作为重要的书写内容,主要以肺结核或梅毒的形式出现在蒋光慈的小说里。通过解读蒋光慈《野祭》《短裤党》《丽莎的哀怨》以及《冲出云围的月亮》等小说对疾病的书写,可以发现疾病是随着这几部小说中革命氛围的不断增强,而由肺结核过渡到梅毒的。这让我们可以辟出一条路径来观察蒋光慈,甚至其他心怀革命理想的现代作家,是如何借助疾病的隐喻来形成他们对革命之未来的现代性想象。在蒋光慈的第一篇小说《少年漂泊者》中,疾病  相似文献   

16.
语文小知识     
一“着”之见我在听课中发现,有不少老师对“着”字的几种读音读不准,在这里提出来,和大家共同研究。①阿婆的谷子没被雨淋着。(第三册《收稻谷》)②要拿着帽子,手必须放开绳子和桅杆……(第八册《跳水》)③冰窟窿里泛着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了下去。《第五册《罗盛教)④这一着真够厉害的!⑤中间躲包的同学非常沉着……(第五册《课间十分钟》)第①②句中的“着”都是附着在动词后面的,表示已达某种  相似文献   

17.
小胖:对呀,我怎么就没想到注册表呢!晕菜:(手拿2004年第3期《少电》,得意洋洋地)用不用我们先看一下《别被注册表唬住了》一文,再……没等晕菜说完,小胖便侃侃而谈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四年刘半农先生病故后,鲁迅先生写了篇文章《忆刘半农君》纪念他。鲁迅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有一段话说得是很深刻的:“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恨他的近几年。……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每读这段话,总想起我们很多年来,对胡适的评价是不公平的,我们也犯过把胡适“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的错误。诚然,刘半农和胡适是有不同之处的。刘半农在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张纯修先生在贵刊今年第3期发表的《(少年飘泊)问世之始末》一文中,以蒋光慈同学的身份,回忆了有关蒋光慈的生平和创作史实,应当说,这是研究蒋光慈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很遗憾,该文在述及蒋氏的生平和创作中,出现了不少漏洞(甚至可以说是不实)。该文发表后,我委婉地以“补正”的形式,将其中几处重大讹错予以澄清,以引起读者注意。贵刊对此亦比较重视,特地将拙稿转张纯修先生,张先生为  相似文献   

20.
“书愤”,乍一看 ,这个明显地带有政论性色彩的标题 ,促使我们不禁要问 :南宋诗人陆游为什么愤呢 ?书什么样的愤呢 ?又是如何地书呢 ?何况它是“以才学为诗 ,以讨论为诗”(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有别于“政论文”。一般评论者都会认为 ,诗人要表现“书愤”的主旨 (抒发爱国激情 ) ,使之渐臻佳境 (表达愤的感情 ) ,必须要有深刻的生活感受和炽烈的爱好热忱。我们以为 ,除此以外 ,还要有纯熟的抒情诗的写作章法和技巧 ,否则 ,这首流传古今的《书愤》诗是难以曲尽其妙 ,铭刻人心的。无庸讳言 ,古典诗歌暗含着一定的章法 ,自从元代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