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其他文化产业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体育文化资源丰厚,为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华武术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而且承载着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本文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研究如何提高武术文化的竞争力,全面分析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发展武术文化产业,需要创建有实力的武术文化产业运作公司,进行武术文化产业间的行业整合,采用多种模式经营方式,开拓武术消费的国内外市场,积极引导全世界人民从事武术娱乐、健身等消费,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武术运动和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吸引更多的人群练习武术,提高武术文化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齐鲁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发源之一,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化发展是新时期齐鲁武术文化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本文通过对山东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探讨,以期促进省内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索齐鲁武术文化发展所具有的各项优势与机遇,第二部分是探索齐鲁武术文化发展面临的各项挑战,第三部分是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以对齐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运用多种方法和相关理论,在综合分析国内外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认为武术文化是对其进行产业化发展的有利资源;武术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武术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的应用,使中国武术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中国武术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件光耀璀璨的艺术瑰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武术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中国武术被一代又一代中国武术人才不断发展和完善,汲取了百家之长,对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皖北地区武术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分析,了解其在当代中国发展武术文化的现状和价值,探讨了皖北武术文化发展的过程及其特征,深入研究皖北地区武术文化的传承策略,并提出了发展皖北地区武术文化产业科学合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大的市场开发价值。本文通过对中国武术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的优势条件和不利因数进行分析,提出我国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以便为新时期的武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世界发达国家将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近年来也十分重视文化产业。作为中国特有的武术文化,如何善加利用,转化为资源,并形成可持续的循环发展,需要我们用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和总结中国武术、武术文化在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化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在对武术文化产业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认为: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已形成稳定的消费市场,但总体水平不高;武术教育培训产业蓬勃发展,但后劲不足;武术竞赛表演产业化进程加快,但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武术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消费能力差距大、管理有待完善与提高。  相似文献   

8.
河南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中原功夫文化让中原出彩,少林与太极已成为我省对外宣传与交流的亮丽名片,武术文化既绵延传统,又体现民族文化价值,更应挖掘中原武术文化潜在功能价值,助力健康中原建设。河南武术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以供给侧改革发展理念为指导,利用和优化市场配置资源,让更多服务供给主体参与进来,精准对接供给侧与供需侧,创新武术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构建中原武术文化产业品牌特色,在全球文化语境下更好地彰显中原功夫文化的社会价值,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当前南少林武术在泉州地区实施产业化发展的优、劣势,运用文化产业的相关理论,从旅游、表演、培训、品牌等方面探讨南少林武术实施产业化发展的构想.以期为更好弘扬南少林武术文化,发挥南少林文化在泉州地区经济发展中应有的贡献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学校武术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武术逐步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中,武术自身也需要改革和调整,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加快与奥林匹克文化思想的交流和融合。思索、宏扬和发展学校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的结合点,以便更有效地积极开展迎合奥林匹克精神和学校武术教育,是中国学校武术发展的方向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