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藏书乐     
鲁迅先生在日记里写着:“今人处世不必读书,而吾辈复无购书之力,尚复月掷二十余金,收拾破书数册以自怡悦,亦可笑叹人也。”有钱的不买书,买书的没有钱,周先生此说先得我心,而“月掷二十余金”则相当于今的四百多元,而今教授的最高月薪只三百五十五元,  相似文献   

2.
小时候,母亲说,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只要是散发着墨香的铅字,我都爱读,但文化贫瘠的鲁西北农村,无处买书,经济单薄的家境,无钱买书,所以只能在茶余饭后读别人路遗的只字片语。  相似文献   

3.
如果把热爱读书看做是国民素质的一个优秀品质的话,那么从新闻媒体上看,今年大概可以被认为是国民素质提高幅度最大的一年。从年初开始,先是长辈不给晚辈压岁钱而是给买书。继而晚辈也突然懂事了,拿到了压岁钱的,也不是像往年那样去打电子游戏机、买玩具,而是让大人领着去逛书店。继而读书风便弥漫扩散开来,传媒上出现不少某地“冷了歌舞厅,火了书店”、某地街头小书店多起来了这类报道。 穷养猪,富读书。有了些闲钱买书来读,怎么说也是件好事情,既合乎“诗书之邦”的传统,又可通过读书增加“力量”,全民族踩着“人类进步的阶梯”前进,总  相似文献   

4.
唐洁 《今传媒》2011,(9):34-35
本文通过对2003~2010年大学毕业生读书情况开展调查,分析其在阅读兴趣、读书目的、读书量、读书习惯、读书场合、购书场合、购书习惯、购书场合及消费金额等方面的表现,意欲对大学生读书、购书情况进行总结,为出版社出书、书店买书提出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5.
也许是职业的敏感,在书店的柜台前,很容易辨识哪些人是教师。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是个可怜巴巴的文化群体,反映在买书、读书上也不象一般社会读者那样大度。我认识一位工厂的知识青年,他买书大方,读书  相似文献   

6.
2005年12月,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和普希金图书馆对俄罗斯读书现状的调查结果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俄罗斯人没有买书,1/3的公民家庭没有一本书,37%的人从不读书.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中国出版社科学研究所和浙江省新闻出版局主持,历时5个月,完成了对我国首次全国国民买书与读书倾向的抽样调查,获得了数百万个与买书和读书有关的原始数据。在此基础上撰写的调查报告,对我国国民的阅读倾向、休闲活动和闲暇时间分配、读者状况、购书状况、读者与图书市场、阅读杂志的状况及对盗版出版物的认识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书业界一直存在着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买书难与卖书难并存。据《中国图书商报》报道,在连续四年的全国读书调查中,一直在追问读者一个问题:现在买书难吗?读者认为买书难的比例四年分别为1995年80%,1996年59.5%,1997年 59.8%,1998年 43.5%。尽管近年来买书难的问题逐年减轻,但迄今,仍有四成多读者的购书愿望得不到满足。对“买书难的原因何在”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如下三种答案,暴露出书业营销中的三大问题。有20%的读者回答:“买书难是因为出版社很少出版或没有出版我需要的书。”近几年来,库存问题成为困扰出版界的一大难题。1995年、1996年、1998  相似文献   

9.
买书,不必货比三家,哪里都是一个价格。这个书价是出版社决定的…… 让我国出版人听来,这是说了一通废话,不过,我说的是日本。在市场经济的日本,图书杂志由出版社随意定书价,经销公司和零售书店都得按它的定价批发、出卖,这可是法律赋与出版社的特权,叫“再版制(再贩卖价格维持制度)”。现在,出版界沸沸扬扬,因为政府可能在几年之后废除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0.
正出版人谈阅读与文化,似乎等同于司机谈驾驶,农民谈种地,不是陌生和新鲜话题。但是,当一个编辑一年过手过眼上千万字,问到一年买过几本书,看过几本书的时候,答案可能是令人吃惊的。有人直言:已经好久不买书,不看书了。当然,买书和看书是不能画等号的两件事。编辑看书,也可以用不着买书。但免费的也未必去读,这就成了问题。所以,笔者想谈两个话题,一是编辑读书,二是碎片阅读。  相似文献   

11.
每隔一阵子,台湾书市景气衰退的问题就被拿出来大肆讨论一番,然后就会听到如下的答案:都是读者不读书、不买书,都是通路折扣战惹的祸,都是网络崛起抢走读者的时间跟注意力,都是大出版社垄断了书店通路,都是连锁书店与网络书店抢走了生意,都是XX书卖太好瓜分了书市资源,都是版权费飙得太高,都是书太冷门读者太少.总而言之,都是别人的错,都是别人害自家的书卖不好.  相似文献   

12.
《中华读书报》上有一份关于读者买书的调查统计表 ,题目是“哪些因素在决定读者买书” ,影响程度分别是“最”“很”“比较”“有点”“一般”“不太”“很不”。这份调查的结果契合很多买书人的心意 ,从中可以看出 ,读书市场、读者心理的逐渐成熟正在呼唤着编辑意识的进一步成熟与更新。作为一名读者 ,我在买书时主要受两个因素的支配 :一是专业的需要。由于长期不断地关注这方面的书 ,对有关研究的新动向和出版的新书相对比较了解 ,对作者的情况也比较熟悉 ,所以易于把握 ;二是一般性阅读的需要。购买这一类书通常比较谨慎 ,我会从很多渠…  相似文献   

13.
鲁迅年轻时,在南京水师学堂读书。他喜爱书籍,却没有钱买书。为了省钱买书,他以烧饼充饥,以夹衣、辣椒御寒,把吃穿的钱尽量省下来买书。他勤勤恳恳地刻苦攻读,学习成绩优异,在学校里多次得到奖章。但鲁迅并不把它作为炫耀自己的招牌,而是用来换取自己  相似文献   

14.
多推荐好书     
偶然和朋友谈到当前的读书问题,他说,从前是买书难,现在是选书难.我亦有同感,于是我想到推荐好书这个问题.从报刊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出版新书的报道和广告,走进书店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有些书店还开架售书,任随翻阅,但时间有限,往往只能走马观花,浏览一番.的确,目前出版界的繁荣,令人振奋.可是正如我的朋友所说的"买书容易选书难".有人说:开卷有益嘛.这句话对一些具有辨识能力的人来  相似文献   

15.
大凡爱买书的人,有藏书作装璜和真读书、手不释卷、蜗行不止两种人,而我偏偏两者都不是。我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就嗜好购书,古代文学、画辑法帖、外国名著,见而大喜,付款收之,乐此不疲。也曾想读书,终因是自己的书,随时都可以展读而束之高阁。忽一日,去图书馆读到《读书止观》;“无书求书,有书而不观,此学士通病”。感触良多,我已积习颇深哎。然而借来的书,因借期所限的缘故,却有紧迫感,虽囫囵吞枣,对治懒散之病不失为一帖良方。从那时起,我的买书热情开始降温,到图书馆借书看杂志勤快起来。半年下来居然看了10多部名著,写了两大本笔记。收获的欣喜之余,又使我感到惆怅,应了古人的话,学然后知不足。我,一个小乡镇高中毕业的“理科生”,为自己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贫乏而惭愧,于是到图书馆检索,自学起翦伯赞的《中国通史》等书。  相似文献   

16.
书与学校、书与学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缘分。老师教书,学生读书,学校为教学订购书也成为一种不变定式。总之,书是教之本、学之本,学校不能没有书,离开了书学校教学就无法正常运转了。从市场的角度说,学校是一个图书消费大市场,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固定的图书消费群体,学生用书消费占据着我国图书消费总量的70%左右,正是由于学生读书要买书,老师教学要买书,学校负责统一订购书这个不变的定式和消费规律,学校被当成了市场,成了众多书商争夺图书业务的“主战场”。各路书商都在割学生用书这块“肉”。由于学生用书需求量大,各路书商都在盯着这个市…  相似文献   

17.
《出版视野》2005,(4):40-40
书寿长人寿亦长。一是书寿长了,人的名气也会像书名一样,跟着一起与日月争光、与天地同辉,比如屈原和《离骚》的关系。正因为屈原,所以当代的读书人,往往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且不必说借助长史之辞,不必托身飞驰之势,而身名自传于后世。这是从历史的角度认识的问题。另一个意思,从现实的、科学的层面理解,人也会因读书而长寿。这也有两重意义。  相似文献   

18.
蔡静 《图书馆杂志》2008,27(1):89-91
发现何兆武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的<上学记>(三联书店2006年8月版)是在"当当网"上买书时,无意间搜索到的,后又从<中华读书报>上知道它是当年十月的荐读书之一,还有一篇书评说它是"上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的一页剪影,可其中又缠绕着口述者对后半叶历史的深切反思.最吸引读者的自然是何先生对他亲身经历的7年西南联大读书生活的追忆.何先生详尽地讲述了那个时代的学生生活,也描述了他所见闻过的名师的人生细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出版业面临挑战的标志是一大串的“难”字,出书难、印书难、卖书难、买书还难……而这个危机,我认为主要来自于电视业和旅游业的冲击。一种商业的成功是以其它商业的削弱甚至消亡为代价的。旅游业的兴旺耗费了人们本来可以用来买书的金钱;电视机的普及争夺了人们本来可以用于读书的时间。对此,我以为出版界应采取最佳的应战对策——以电视制电视,以旅游制旅游,使出版业与电视业和旅游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里的“制”并非是灭此朝食之“制”,而是制约,同步发展之  相似文献   

20.
买书结缘     
范用 《全国新书目》2010,(15):56-57
书与人之间总有说不完的故事。来自新星“蜜蜂文库”的《读书记》,《买书记》、《藏书记》和《赏书记》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人与书的情缘,其中不乏朱自清、萧乾这些文学大家的趣事。本文摘选了范用先生的一段买书逸事,从中可以略见民国时期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