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彩的世界对幼儿来说总是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而他们在幼儿园时期还处在懵懵懂懂的涂鸦阶段。可是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似乎都是有生命的,万物都是有情感有语言的,他们对会说话、有情节、有色彩的事物感到格外亲切。因此,我尝试把"涂鸦"与"阅读""绘本"与"涂鸦"结合在一起,让小班幼儿在享受涂鸦乐趣的同时,用自己的语言不断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2.
在这一期的漫画里,有一个新角色登场了,她就是涂鸦小女王——玛丽娜!玛丽娜用小木炭在街头墙面上尽情涂鸦,将斯马古各式各样的洗澡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斯马古实在是无可奈何啊!好的,本期我们漫话英语的主题当然就是"涂鸦"咯!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 《辅导员》2014,(13):1-1
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应该同成年人不一样,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我看,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记住要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  相似文献   

4.
《当代学生》2012,(11):8-10
今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近来,有学生对语文课本上的杜甫画像进行涂鸦,并将涂鸦的图片发至微博。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张张图片引来网友无限联想,各种版本的杜甫涂鸦作品纷纷涌上网络,不断被流传、转载,杜甫俨然成了"网络红人"。在网友涂鸦的那些杜甫画像里,杜甫简直"无所不能",他时而化身为机枪男、送水工、骑摩托车的人,时而变成各种动漫形象,火影忍  相似文献   

5.
心事     
<正>"厦大可以在隧道里设置专门区域,让游客自由发挥,但最重要的是,游客的文明素养应该提高。"——厦门大学芙蓉隧道,被誉为"最文艺的隧道","走一遍芙蓉隧道"是"在厦大必做的事"。一公里长的几百幅涂鸦甚为惊艳,但遍布其上的"到此一游"让一些参观者直呼"画面太美,我不敢看"。深圳游客吴浩佳因此建议设立涂鸦专区。  相似文献   

6.
忽视孩子心灵成长是中国家庭教育最大的盲区。哲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所有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渴望成功、渴望"被关注""被赏识"。  相似文献   

7.
音乐的美,不仅存在于语言、结构、协调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心灵。音乐家、音乐作品必须有美的心灵,并在人们心灵中激起高尚的思想和感情。《蓝色多瑙河》就是这样的音乐——施特劳斯把心灵献给了他的祖国和人民,人们通过他的作品,在沮丧悲观的"冬夜"里看见了洒满阳光和希望的春天,所以《蓝色多瑙河》能为奥地利人民所热爱,为欧美各国人民乃至后世人民所热爱。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官本位"观念较为浓厚的国度。时下,在部分成年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官"念,也逐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一些学生"请客送礼","贿赂"班干部,"拉帮结派、笼络选票",做得有板有眼。当前学生中存在的这种"官"念应该引  相似文献   

9.
《同学》2006,(1)
涂鸦——一个时髦却又似曾相识的词汇。在HIP- POP文化里,街头那些形形色色或乖张或幽默的墙壁涂鸦,诉说着一种叛逆且自主的新时代精神;而在我们每个人的蒙昧时代,画笔在纸张上的随意涂抹,又是多么熟悉亲切地源自于我们心底最纯粹的渴望。在被互联网逐渐渗透改变的现代生活里,另一种形式的涂鸦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大家认识和接受。那就是在线涂鸦。基于JAVA动画技术的在线涂鸦,以它的便捷、随意,互动性和绘画过程回放功能吸引了一大批爱涂爱画的人们流连于各大在线涂鸦网站,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这里,兜兜就要向大家介绍几位在线涂鸦的朋友。  相似文献   

10.
然玉 《中文自修》2012,(6):9-10
【背景简介】日前,一套"杜甫很忙"的课本涂鸦红遍网络。在网友涂鸦的画像里,杜甫开摩托、骑白马、打机枪、卖西瓜,又变身为海盗路飞、宠物小精灵、火影忍者、高达战士等动漫形象,这个1300岁的诗圣穿越到现代成了网络里最红的男主角。涂鸦杜甫一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校园里有默默无闻的木头人,更有心灵的知音者——"见死不救"的"坏冤家"早晨的食堂人满为患,孙琦排在队尾,在兜里翻着饭卡,盘算着该吃包子还是油条。  相似文献   

12.
"低头是一摞摞增加的试卷,抬头是一天天减少的数字。"这是高三倒计时里,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感受。作为高考冲刺标志的"倒计时牌",那上面的时间,比考试分数还要让人备感压力。而动员、宣誓、立牌,这似乎已经成了高三特有的一种"校园文化"。实际上,在高三教室里,除了那块不太遭人待见的牌子,还有许多随手画下的粉笔涂鸦、只言片语、口号桌刻,无一不在生动地显示着,"倒计时"里,除了压力,除了分数,我们也都是很有文化的人,包括那块牌子,也可以在我们手上变得生  相似文献   

13.
教育孩子特别是低龄婴幼儿,许多成年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孩子的"破坏欲"十分令人头疼,一不留神玩具散了架,本子撕了皮,洁白的墙壁满是涂鸦,如何看待这些现象与行为,由此采取怎样的应对方法与策略,是幼儿园教师包括家长应正确思考并学会合理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于敏章  邱丽娟  黄晓锋 《教师》2019,(14):14-15
涂鸦文化风靡全球,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涂鸦艺术的队伍,校园里也出现了许多涂鸦作品。但在校园内不正确的涂鸦方式给学校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所以学校对涂鸦文化进校园及其管理是需要有诸多考量的。文章对此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涂鸦(Graffiti)这个词源于希腊文的"Graphein".在中国,"涂鸦"一词原是唐朝卢仝用来形容其子乱写乱画的顽皮举动,典故出自<玉川子集·云添丁>.卢仝有个儿子叫添丁,喜欢乱涂乱写,常把卢仝的书册弄得又脏又乱.卢仝因此写了一首诗"忽来案卜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把儿子的顽皮和自己的无奈描写得惟妙惟肖.后来,人们便从卢仝的诗句里得出"涂鸦"一词,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新媒体的不断演进和快餐文化的高速膨胀,文学的情感慰藉功能变得越发突出,"童话"逐渐挣脱儿童文学标签的禁锢,成为消解成年人生活压力与修补心灵创伤的一种文学载体。本文以法国小说《偷影子的人》为例,尝试从主题设定、人物刻画和情感基调三个层面出发,探讨"成人童话"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笔记是学生学习中的"原始表达",是心灵的"涂鸦",体现了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生态课堂理念。学生的笔记应简明扼要、"挨门对户"、善用符号,同时还应善于选择,时常温故知新。  相似文献   

18.
<正>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教师应该喜欢读书,做到以书为伴、晨昏相亲、形影不离。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教师读书有什么好处呢?我想,大概有六大好处——第一,净化心灵。有人说:"书是灵魂的粮食,不读书灵魂就会饿死。"教师要改造、净化自己的心灵,  相似文献   

19.
点子作画     
现在的同学画画水平真不错。幼儿园里涂鸦,小学里学儿童画,长大点又学水彩画、线描画、版画加素描画。可你有没有画过“点子画”?只是“点子画”的创作过程得思考一个主题——依照题意,展开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20.
"微时记"是学生将目光与心灵聚焦在某一时间段里进行的创作。教师可以通过多角度观察、镜头推近画面、主题式训练等螺旋上升的指导方式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而让文字走向至微,让心灵走向细腻,切实解决小学阶段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