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易》贲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首先,事物经过文饰可以更美;其次,文饰需要有一个限度,朴素与自然应该是文饰的最高境界;最后,贲卦卦爻的层层推进,也显示了美由淡而浓而淡、由质而文而质的变化过程,这就为美的历程指明了方向。美的历程基本上沿着贲卦指引的方向前进,虽然几经曲折,但最终还是得以实现并走向深入,这是贲卦对美学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绘事后素”继承了《周易》“贲”卦中朴素美的传统思想,但不拘泥于此而是进行了重大发展。文质关系应当相互融合、和谐统一,达到“文质彬彬”最高境界的美。“绘事”与“素”和谐统一,二者是一致的,这正充分符合孔子“和”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3.
“绘事后素”是先秦儒家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也和美术制作的工艺材料程序有关。“绘事后素”与“绘事后素”的文字出处不同,具体所指也有差异,本文试图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贲饰尚素──论贲卦的审美内涵张慧"易者,儒道两家所统综也"(熊十力《新唯识论》)。《周易》作为儒道合一的产物,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易经》的许多卦,极富有美学的意蕴,对于后来艺术思想的发展很有影响,"贲"卦就是如此。"贲"(),由离()和艮()组成...  相似文献   

5.
“绘事后素”见于《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标点为笔者自加)释“绘事后素”,一般从郑玄和朱熹的注释。郑注:“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兮美质,仍须以礼成立。”朱熹引《考工记》注曰:“‘凡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事五彩,犹人有美质,然后加文饰。”对此,笔者加以考辨,发现了一些与此略有龃龉的注解:①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素,以喻…  相似文献   

6.
“绘事后素”这一论断,是孔子与学生子夏在解读《诗经·卫风·硕人》时生发的一个哲学和美学命题,是《诗经》特有的文化基因与儒家创始人高超的智慧与理性相激发而进发出的思想火花。这一论题的解读在历史上曾引起不小的争议,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一种绘画技法;有人说它是指在白色的底子上作画;有人说它是一种以质朴淡泊的画面效果比喻人的自然朴素之美等等。经学的解读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笔者无意在此评判谁家说得更合理更可信,本文只想从“绘事后素”这一命题中“丽质”与“装饰”的关系,引申考量文艺创作中形与神、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等主辅互为关系的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7.
“绘事后素”典出《周礼·考工记》:“凡画繢之事,后素功”,是古代一种普遍的绘画工艺规范。《论语·八佾》中,子夏问诗,孔子以“绘事后素”为喻言礼,古人注释多以“先素质”或“后素功”为争论的焦点,并未对“素”做出清晰且详致的解析。通过对先秦绘画工艺中“素功”的考证以及相关文本具体语境的分析可知,“素功”实为用“极色(传统多用黑、白两色)”点、勒、勾、描,以修整画面的一种手法。孔子以“素”喻“礼”,指出“仁”是“礼”的核心内容,“礼”是“仁”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8.
王卫 《教育评论》2014,(4):110-113
文章以孔子"绘事后素"审美言论为论据,通过对"绘事后素"的源考及其美学涵义的挖掘,结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当代艺术作品的案例研究,讨论当代雕塑的审美原则、"文"与"质"的结合、精神内涵等问题,反思、挖掘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沈宁波 《文教资料》2009,(27):84-85
"绘事后素"这一论题所蕴舍的"后于素"与"达于素"的意义指向具有丰富的艺术蕴含."绘事后于素",要有良好的媒介质地才可作画,绘画毕竟以写形为基础.因此要正确处理好构图与设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语》“绘事后素”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绘事后素”辨赵代根《论语·八佾》第八章: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何谓“绘事后素”?在今人的一些《论语》注译本中,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绘事后素”的意义指向及其在画论中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这一命题含有“后于素”与“达于素”的两种意义指向,并且在绘画理论中有着深刻的表现,产生了新的问题视阈并完成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李玉婵 《教师博览》2023,(26):16-17
<正>《论语·八佾》里有一段著名的对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大意是,子夏问孔子:“‘美的笑容,真好看啊;美的眼睛,黑白传神;素粉打扮,绚丽多彩。’这是什么意思?”孔子答:“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尽管对语句的解读各有差异,但人们从这段话中,梳理出了“素以为绚”和“绘事后素”两个重要的中国传统美学原则。前者强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后者则强调先有美质再增文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为内容的礼乐美学思想,体现了一种以“礼乐相亲”为审美原则的规范之美或秩序之美;其二,以“游于艺”、“尽美尽善”、“绘事后素”等为内容的艺术美学思想,在标明了对待艺术的态度——“游”之外,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以“绘事后素”为审美追求的自然美倾爱,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以“善美相成”为审美标准的“和谐之美”诉求;其三,以“仁”为核心,以“文质彬彬”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学思想,生发出了一种以“文质协调”为审美法度的人格美水准。孔子的这些美学思想成为儒家审美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以朱熹和郑玄为代表的两派对《论语》中“绘事后素”之“后素”在解读上截然对立。前者解“素”为“粉地”,名词,解“后素”为“后于素”,即布好粉地然后在上面作画;后者解“素”为“以素粉勾勒”,动词,解“后素”为“后素之”,即绘画中“布完众色之后以素粉分布其间”。二者均没有充分关注孔子“起予者商也”之内涵,亦没有将“绘事后素”之语义与整个对话语境结合起来加以审视。基于对《论语》“绘事后素”章节文本结构的逻辑分析,从对话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参悟双方意图,推敲其“言外之意”,认为占据学术主流的“朱派”观点理据不足,“郑派”则对“后素”的本义作出了准确判断,惜乎对“素以为绚兮”的解释仍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5.
素描是现实主义造型艺术的基础。我国早在春秋末年也已有了关于素描与绘画关系的论述。如《论语》中“绘事后素”,《考工记》中“凡画缋之事后素功”,都提出了素描(粉本)先于彩绘,素描是绘画的基础的造型观念。曾来我国讲学的罗马尼亚画家博巴教授始终把素描放在基础训练的第一位,他认为:“在造型艺术上没有素描就没有其它,造型艺术一  相似文献   

16.
"绘事后素"出自《论语·八佾》子夏与孔子论诗,后世对其有多种阐释。文章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究"绘事后素"的本义,并结合孔子的诗教、礼教思想,分析其蕴含的中和美及其当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绘事后素”是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的一句话: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怕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笔者认为,“绘事后素”说的是一种绘画技法,而绝不是一些人所说的在白色的材料上作画。且看目前几家有代表性的注释。先看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解释:子夏问道:“‘有酒涡的脸色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道:“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道:“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呢?”孔…  相似文献   

18.
素描在造型艺术中是一种最常见的单色绘画形式。“素”是素雅、朴素的意思。“描”是描写、描绘的意思。素描被誉为“艺术之母”[1]。中国早在 2500 多年前,论语就提出了“绘事后素”,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记载,“凡画馈之事后素功”。安格尔说:“素描是包罗万象的”。在素描教学中,素描作为基本功除了扎实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性,让学生用心用眼去观察探究。在素描教学中,让学生用心、用手来制作表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素描的灵性与主动性。  相似文献   

19.
论丰子恺散文对绘画艺术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和绘画各有自身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们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但各自又可以尽量吸收对方适用于自身艺术形式的长处。画家兼散文家丰子恺深谙此道,他的散文分别从重在表现瞬间、白描手法、“绘事后素”等方面借鉴了绘画艺术,形成了注重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瞬间的把握、以漫画式的勾勒再现人物形象和精神面貌以及“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等创作特色。同时,他的绘画也得益于他的文学素养,散文和绘画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0.
儿童绘本在当下儿童读物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儿童进行阅读活动的重要途径。鉴于其采用绘画的特殊形式进行情感表达,儿童绘本还有着一般文字型文学作品所缺乏的美学价值。本文的关注点即在于从内涵与外延两个角度,探讨儿童绘本中借助艺术进行情感表达的同时,所蕴含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