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诗人自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朱湘之死与其他诗人的自杀一样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并各持异议。朱湘的自杀不仅有形而上的原因,也有形而下的原因,是诗人的人格缺陷、婚姻爱情悲剧、理想追求的失落等内外综合因素的挤压而导致的精神压迫感所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我总是把屈原的死和项羽的死联系起来。一文一武,都是自杀,且都死在水边:屈原自沉于汨罗之波,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这两人的死,可能暗示着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消亡了,我们民族最殷红的血流失在江水中,被冲淡了。  相似文献   

3.
1996年末,名报告学作家、诗人徐迟突然弃世的消息震惊了中国化界。究竟是梦游还是有意识的自杀?为何自杀?由于徐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引起了外界对诗人之死的种种猜测。最近由华艺出版社出版的《与智聊天》一书中,该书作、名报告学作家李鸣生访问了与徐迟有着50年金石之交的名作家冯亦代。事隔多年之后,现年89岁的冯亦代终于可以平静下来详细分析叙述挚友之死。这里选其中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4.
反思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现象:过分突出“人文”,淹没“语文”;过分追求“诗化”,缺乏“诗意”;过分注重“整合”,迷失“本真”;过分创导“气氛”,失落“审美”;过分推崇“感悟”,遗忘“实践”;过分讲究“模仿”,消融“个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新课程理念的不解、浅解和误解。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它们欢娱、调定和限制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界限。同时它们也正在帮助我们解开大脑的奥秘。对19世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来说,根本不存在有臭味之类的东西。他可能会把20世纪的美国人看成是一些极为神经质和过分敏感的人,当时在美国,人体气味是禁忌的,强烈的香味会立即被...  相似文献   

6.
屈原,作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汨罗江畔的奋力一投,为后人留下了言说不尽的生命价值追问.而同为诗人的王国维,两千年后也同样选择了自沉.屈、王之死,都完成了个体生命对生命形式的超越与升华.从二人之死出发,联系西方诗人多自杀的现实,可以运用中西文化对照比较分析,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层面上寻找答案.并藉此为出发,将时空拉至当今,探讨屈、王诗人之死的现代启示,从缺失与重构两个维度上,再次言说理想、价值与坚持,再次开掘孤独意识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诗人臧克家当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有的人》一诗中的名句,如今诗人已经仙逝,我们就把这句诗作为悼念诗人的挽歌,并在此选读两首小诗,以示对诗人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8.
《上邪》不仅是一部具有多重意蕴的小说,它也是一首关于诗人的诗,一首阐释诗人与时代、诗人与虚无、诗人与疯癫、诗人与自杀、诗人与异性、诗人与堕落、诗人与真情、诗人与悲情、诗人与死亡的大合唱,它写出了诗及诗人与这个时代的张力,描绘了诗人的乖戾与可爱;它还揭示出,诗人可以直面死亡且不惧死亡,诗人可以用自杀来向他认为的那些不合理的东西说"不",诗人以他的死来追问那些已被人们所遗忘的灵魂之痛。  相似文献   

9.
诗人之死     
公元前278年,屈原自投汩罗江而死。2000多年里,自杀与死亡为诗人们开出了一串长长的黑名单:拉纪谢夫、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矢川澄子、普拉斯、查特顿、王国维、朱湘……1987年“朦胧派”女诗人蝌蚪割脉而死,仿佛推倒了中国当代诗人自杀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国诗坛几位天才诗人———海子、戈麦、顾城相继自杀身亡。当死亡的气息终于渐渐淡去之时,1996年12月12日,诗人徐迟跳楼自杀又一次撕开了中国诗人的伤口,他似乎在给世人一种暗示:“诗人之死”绝非偶然……很难解释这些阳光下的谜,以生命追求着美和理想的…  相似文献   

10.
目前评论界对海子之死以及诗人自杀的价值评判,缘于其对象身份的指认和立足点不同,分化出讴歌和质疑两种论调。海子之死这一行为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意义还需理性评估,不应被过度阐释而"神圣化"。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诗歌事件的文化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缘化的20世纪90年代诗歌并非寂寂无闻,由诗人之死、身体写作与诗坛论争引起其在大众视阈中的喧哗与骚动,从中可以梳理析解出诗人主体身份焦虑、世俗狂欢趋向和诗学观念话语重建的内核.  相似文献   

12.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被推崇为20世纪话剧的里程碑之作。该剧的主人公威利·洛曼是一名普通的推销员。威利的个人经历代表了当时的美国人的普遍状态,他在自己30多年的推销生涯中,一直坚信通过辛勤推销就能得到自己期待的名望与财富。他深深醉心沉醉于自己的美国梦,常用自己编织的谎言来逃避不如意的现实,最后甚至坚信死亡能带来梦寐以求的成功。最后,威利选择用自杀来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同时希望死后的保险赔偿来帮助儿子比夫追求他的梦想。  相似文献   

13.
诗人之死     
有很多诗人死于非命。诗人死了,诗人的死被人们纪念着,惋惜着,感叹着,当然也有惊骇。为什么有这么多诗人会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这里面是否有一种宿命?  相似文献   

14.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唤醒人们真善美之根。但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学生对“生”与“死”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思考,导致了许多不应有的悲剧发生。媒体上也曾有过有关青少年因不堪学习和生活压力而自杀的报道。在我们身边,  相似文献   

15.
鱼玄机是晚唐著名的女冠诗人.不幸的是,才华横溢的她却英年早逝,死时不过二十四五岁.据现存史料记载,玄机乃因笞杀女婢绿翘而被判刑致死.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本文就此问题征引了相关的史料,略谈谈笔者对玄机之死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据中国江苏网消息,诗人海啸一篇《面对自杀的海子,更多的应该是反思》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海啸提出:海子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普普通通的诗人,"成长"为了一个"英雄"、一个"神话",而且,这种从人到神的进程还在继续,需要进一  相似文献   

17.
正金晔在《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中指出,1989年3月26日,天才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尽管这是一次无组织、无教派的个体行为,但从后继诗人的陆续自杀行为来看,海子的自杀使诗坛笼罩上一团死亡的阴霾,吹生起一种"诗人""殉诗"的情结。诗坛对海子之死投之以崇敬的目光,并有诗人以死相效,评论界对海子自杀行为本身的讴赞也一度成为热潮,在广泛而普遍一致的评议中,海子之死被"神化"了,具有了"形而上"和"准神学"的意义。甚至学者从海子卧轨时怀揣《圣经》这一细节出发,对其自杀行为加以顶礼膜拜,将海子  相似文献   

18.
早在新千年之初 ,教育部已下令给学生“减负”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问题 ,关乎国运。素质教育是否成功实施 ,将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关系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然而时至今日 ,在我们农村一些地方 ,这一备受推崇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却屡遭“红灯” ,难于实施。笔者曾冥思苦想 ,究其原因。现不揣冒昧 ,归纳以下几点 ,以引起关注。  一、教育行政部门宣传力度不够、措施不得力。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出于压力 ,照着上级的文件向下级转发 ,没有大张旗鼓、旗帜鲜明的宣传 ,更没有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便是有了一些制度、…  相似文献   

19.
1989年3月26日,海子的自杀无疑使所有热爱诗歌的人感到猝不及防的震惊。这位“诗歌的烈士”(骆一禾语)以他的死捍卫着自己崇高而又神圣的理想。“他的生命已经转化为他的诗歌,他因他的诗歌而长存于我们的记忆”(燎原语)。海子写于自杀前两个月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流露了他屈原般的孤独,使我们得以窥见诗人最后的关怀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以“切腹”自杀为“美”却是我们难以理解的。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而这种自杀方式在日本几乎得到了全民族的支持。“切腹”思想在日本源远流长。樱花的美,武士道等导致了日本人死的美学观。而近现代以后日本的社会发展以及武力侵略也与“切腹”所体现的“忠”的精神不无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