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施受同词”的“词”,有人写作“辞”。《汉语大辞典》注:“词,言辞;文辞。” “辞,文词;言词。”但是,“词”是“语言组织中的基本单位,能独立运用,具有声音、意义和语法功能”。从语言学的角度考虑,还是写成“施受同词”为好。 何谓“施受同词”?孙力平先生在《先秦典籍句法结构中的“施受同辞”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中的兼词实际上应更宽泛。兼音兼义者是兼词,不兼音而兼义者亦应视为兼词,前者少而后者多。而且在虚词、实词中均有。同时,存在着不同词类、不同意义的兼词与同一词类、相同意义的兼词。这些词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若不作兼词解,则语意不充分,句子不通畅。如实词中的兼词“察”、“顾”、“今”、“可”、“堪”;虚词中的兼词“兹”、“是”、“斯”、“始”、“必”、“既”、“诚”、“方”、“则”、“更”等  相似文献   

3.
一词一义的形成过程是词的制造者为一个意义选配一个“词的语音形式”的过程。一词多义的形成过程是新的词义与旧的词音相结合的过程。多义词中本义之后的义项都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引进”到同一个“词的语音形式”之中的。词的本义不能“产生出”或“带出”词的新义, 故词义不可“引申”而出。“词义引申”说未能真实反映多义词中本义之后的义项进入同一词中的客观过程。古汉语中的多义词皆词义引进所致。词义引进表现为“一义一进”和“一义多进”。  相似文献   

4.
一、兼词古汉语中的兼词,常用的有“诸”、“焉”、“曷”、“盍”等。这些词可分为两类。1、合音兼词“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助词“乎”)相结合的兼词。它不但在意思上是“之”同“于”或“之”同“乎”的相加,而且在读音上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六册·常见文言虚词》释“怅恨久之”的“之”:“句末的结构助词,没有实在意义。”这一提法值得商榷。我认为结构助词应该是显示词与词结构关系的词。而“怅恨久之”中的“之”,不具备这一特征,因此不能认为它是结构助词。那么,“怅恨久之”中的“之”应该是什么词呢?让我们对该句试作以下比较探索:  相似文献   

6.
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苑囿中的一束奇葩,如何更好地解读宋词、更有效地进行宋词教学,是实践高中语文新课标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高中语文中的宋词教学,总结出“词之教学,读之为要”、“知人论世,伏线铺垫”、“抓住重点,有的放矢”、“以点带面,综合突破”、“以词论词,以词证词”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后世对黄山谷词的评价不高,认为其词或太俗,或“不是当行家语”。从黄庭坚的诗论中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思想是讲究法度而不死守法度,其核心是“不俗”的革新精神,其词的所谓“俗”也蕴含着这种“不俗”的创作精神。“不俗”不是语言的精雅,而是超凡人格在文学中的体现。山谷遭贬谪后的“以诗为词,”更是其“不俗”人格在词中的自然流露,并因其以“情性”为词的雅在北宋词坛独标一格。  相似文献   

8.
众多方言词中的“娘”“妈”字,与词义无关,但辞书避释它们的来由。元曲含“娘”字的这类系列词,被误释为骂语。它们都是谐音隐实示虚,设难成趣的趣难词。趣难词是汉语独有而又是研究最薄弱的。本文从此机制探求70个趣难词中的“娘”“妈”字被隐蔽的理据。  相似文献   

9.
刘涤泉老师:要弄清“特别”一词究竟属于哪一类,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词的兼类。词的兼类就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几类词的语法特点,但它的词汇意义政基本上不变。“特别”一词就属于这种兼类现象,它既可作副词,又可作形容词。如果作副词,就是虚词;如果作形容词,就是实词。如“今天小军起得特别早”一句中的“特别”,修饰形容词“早”,表示“非常”“与一般不同”的意思,作副词。而“小军的脾气很特别”一句中的“特别”是“谓语”;“他有一种特别的本领”一句中  相似文献   

10.
“菜鸟”和“大虾”菜鸟,用来比喻网络新手,英文中的对应词是newbie;大虾,形容网络高手,英文中的对应词是knowbie,表示a knowledgeable and experienced Internet user.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组词在各自语言中都有比较一致的相关性,中文中的“菜鸟”和“大虾”戏谑成分较重,适合以文  相似文献   

11.
一、关系词选择的基本依据关系词选择的基本依据=先行词性质+关系词在定语从句中的功能+定语从句类型。1.先行词的性质——被定语从句所修饰的名词是“指人的”、“指物的”、“指时间的”、“指地点的”,还是“指原因的”等。单从这方面讲,针对“指人的”先行词,关系词常使用who,whom,that。针对“指物的”先行词,关系词常使用that,which。针对“指时间的”先行词,关系词常使用when。针对“指地点的”先行词,关系词常使用where。针对“指原因的”先行词,关系词常使用why。2.关系词在定语从句中的功能——这是很重要的依据因素,它决定着这个…  相似文献   

12.
“只是”一词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是存在着差别的。唐诗中“只是”一词出现频率增加,并有多个语意现象出现。本文以李商隐《乐游原》诗中的“只是”一词研究为契机,探讨了唐诗中的虚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商旅”一词最早见于《易·复》中的“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后代多所沿用。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商旅不行”之语,而引出“商旅”如何解释的问题。初中《语文》第五册未给“商旅”一词单独注释,但《教学参考书》及其他许多参考资料均将“商旅”释为“商人和旅客”。这一解释的根据,笔者推测可能是《词海》中的释义。《词海》在“商旅”条下,一是释为“商贩,流动的商人”,一是释为“亦指商人和旅客”。引用的语例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另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也在“旅”字条下释为“旅客”,引用的例证也是《岳阳楼记》中的句子。那么,“商旅”一词究竟是单指“商人”,还是也可以指“商人和旅客”呢?  相似文献   

14.
“去俗复雅”是歌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词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纵观唐五代北宋词发展的基本走向,词的“雅化”演变进程,似一条红线贯穿于词史发展之始终。从词风大的转移角度着手,唐五代北宋词的“雅化”进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敦煌民间词至“花间”代言词;从“花间”代言词至化抒情词;从人抒情词至大晟典雅词。大晟词人以四个方面的作为昭示了“雅化”的业绩。同时,大晟词人也将北宋词人创作以自然感发为主,转变为“以思索安排为写作之推动力”,为南宋雅词作家确立“家法”。  相似文献   

15.
“煎饼”这个语言符号序列,有时指一种饼类食品,如“我买煎饼”中的“煎饼”,这时它是词。有时指“煎出饼子”这一炊事活动,如“我去煎饼”中的“煎饼”,这时它是短语。“煎饼”是词时,属于词法学范畴。词法学是语法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词的构造如“煎饼”是由两个语素按动宾型构成的合成词;词的语法类别如“煎饼”是名词,能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词的变化形式如“煎饼”既不能象动词那样按AB AB式重叠,又不能象形容词那样按AA BB式重叠。作为词,“煎饼”指一种特定的饼子,由高梁等谷物磨成浆后摊成。它的内部结构关系十分紧,难以扩展,连扩展为“煎  相似文献   

16.
辛稼轩的词作中包含了大量的山水意象,稼轩词中主要有“东山”、“南山”和“青山”三种山意象,“东山”象征作者收复山河的志向,“南山”象征作者隐居生活的苦闷,“青山”是作者精神上的挚友.稼轩词中的水意象是作者情感意志与作者历史观融合的产物.分析稼轩词中的山水意象,有助于研究稼轩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7.
唐五代词对佛教思想的接受,主要集中在“无常”、“苦”、“空”和“业报轮回”的思想及对于“净土”归宿的追求上。通过对“文人曲子词”和“民间曲子词”的分析,探讨佛教思想在唐五代词中的具体表现,并总结出当时的词人在佛教接受中的几类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1.1 现代维语词类体系中存在许多种类型在复杂结构体内同时呈现出双重词类属性的词,我们把这些词统称为“两性词”。1.2 “两性词”和以往语法学中所说的“兼类词”都指具有双重词类属性的词,但这二者是有区别的。所谓“兼类词”是指具有两种词类属性,但在每一具体使用的场合只体现出一种词类属性的词。例如,[快来]中的是副词,(手脚麻利的人)  相似文献   

19.
审题的方法主要有:分解法、比较法、限制法。分解法:先把题目分解成几个词,然后理解每个词的意思,再看看这几个词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个词是关键词。如《我尊敬的一位老师》,这个题目可以分解成“我”、“尊敬”、“一位”、“老师”四个词,题目中的中心词是“尊敬的”,写作对象是“老师”,  相似文献   

20.
北京方言词“猫儿匿”的理据难明 ,致有外来译音词一说 ,但它实际是汉语谐音趣难词。“猫”是“卯”的谐音 ,隐实示虚 ,由固定义而指隐藏 ,与“匿”复说 ,也就是北京方言“猫冬”中的“猫 (卯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