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言论与点子     
兀里 《新闻三昧》2006,(10):51-51
读报除了看新闻,就是喜欢读言论,特别是好的言论,能在标题上一眼就被吸引住。翻开《解放日报》6月30日头版,被《新世说》专栏上的一篇小言论吸引住了,题为《踢好‘下半场’》。一口气看完后,才知道讲的并非是世界杯足球赛,主题是庆祝建党85周年,论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多么重要的话题,竟然可从上海名家、全国知名的歌唱家周小燕一次发言中引出。她说:“我今年已90岁了,但还在看‘世界杯。’我刚踢完‘上半场’,我还要踢‘下半场’”!此语是优秀共产党员周小燕在前天上海庆祝建党85周年的盛会上讲的,讲的是“世界杯”(正在德国如火如荼般地…  相似文献   

2.
据报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1月26日下午 ,在《大众日报》就省委领导活动的报道问题“约法三章”。吴官正说 :“一是省委领导的讲话 ,从我开始 ,在报道中不要说‘重要讲话’ ,把‘重要’两个字去掉 ,讲话那么多 ,哪有那么多‘重要’啊!二是涉及到我的稿子 ,你们可以删 ,觉得不合适的尽量改 ,不用告诉我 ,发多发少你们定。三是稿件中对领导赞扬的话无论如何不要写 ,什么‘轻车简从’、‘冒着寒风’等都要删去 ,本来就应该这样嘛。我们的报纸一定要体现党的优良作风 ,一定要反映民意。”看了吴官正同志的“约法三章”…  相似文献   

3.
我的外孙女妞妞才6岁,每当电视里播放“一休”时,她不吃饭、不玩其他游戏,不吵不闹,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看。大人要是说话干扰了她,她便大声地十分不高兴地说:“别说话。”于是,我们只好安安静静地跟着她看。事情已经过了好久,最近我问她:“你还记得一休吗?”  相似文献   

4.
“19日下午2时50分,赵惠昆委员在省政协机关大楼内焦急地等待着。他不断向云南省图书馆工作人员相蓉询问:‘我马上要进去开会了。再晚就来不及了。’5分钟后,省图工作人员急匆匆地进来,见到赵惠昆,赶紧把手中的材料递上去:‘真抱歉,路上堵车。让您等久了。’赵惠昆接过材料一看,松了一口气:‘太好了,内容实,现在可以做提案了。'”  相似文献   

5.
进入乙亥年以来.陈爱美似乎交了大这.春风得意;佳音频传。先是论文在全省、全国获奖,继而破格晋升副高职称.去年获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银奖.今年又荣登全国“新闻百佳”,而且是全国地方电视单位唯她一人入选.着实不易。因此,我便打电话和她约时间采访。因为彼此较熟,陈爱美快人快语:‘“写可以.不过得实在些。过去有位记者写我时说‘陈爱美多么想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这不就是说我把自己摆在不普通的位置上!其实我根本就没说这句话。”我说,“咱不吹,就写写你的平常事,家常事。”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如约赶到她家。…  相似文献   

6.
张芹 《新闻实践》2001,(10):33-35
有人断言:“未来的人们,或许将不再渴望‘独家新闻’”因为“我有‘我的报纸’,‘我的电视’,完全个性化的内容设置,切合个人的需要,对我本人来说,这难道不是真正的‘独家新闻’吗?”“网络时代的受众人人都拥有‘独家新闻’”显然,这里的所谓“独家新闻”是“个人化新闻” 那么,到底什么是独家新闻?独家新闻对新闻媒体、对记者编辑、对新闻接收者,意味着什么?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解释说:独家  相似文献   

7.
1月29日早晨,北京某居民区奶站门前显得格外热闹,正在排队取牛奶的居民们三三两两议论开了: “昨儿晚的电视您看了吗?副市长候选人都跟代表见面了。”“张百发说得挺实在,他希望大家选他当副市长。”“这倒不错,副市长‘竞选’都上了电视……”一次电视报道,能在群众中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的确是始所未料的。在欣喜之余也令人思索:观众喜欢什么样的节目?什么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电视宣传如何更开放些?  相似文献   

8.
科长已不止一次的“盯”着我说:“小刘,写一篇文章,参加‘我与档案工作’征文。” 我巴不得快些溜之大吉,故作无辜状:“可是我的档案工作生涯才一个月呀。” 科长毫不退让:“可是你是目前上海档案局馆系统第一个拥有本专业硕士学位的呀。” 我哑口无言。提到这个“第一”,不禁想起离校前,遇见的一位正在教档案专业本科生的女教师。她问我的去向。当得知我去了档案局,她笑了笑:“怎么去了那儿?这不是大  相似文献   

9.
小崴是一个22岁的台湾女孩,她面对访问时提起:“当我与男朋友吵架后,他发了个短信给我说‘抱歉’,这让我更为生气,通过短信,让我感到他在敷衍我。”相同的问  相似文献   

10.
你如果去过曲阜,也许会记得这么一方“御碑”。这方碑上刻的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孔圣人”后代的戒谕。请看:“圣旨:‘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对曰:‘臣五十三岁也。”接着,就转入了正题:“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历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  相似文献   

11.
飞花拾零     
邓颖超同志审稿 1979年10月16日中午,邓颖超同志审阅了采访她会见海外侨胞的稿件后,对记者说:“你们的《中秋佳节话友情》,报上登了,我看过了。那篇文章里有两个地方不符合实际。第一,文章说‘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秋菊盛开’,你们看,这里摆放的‘秋菊’是绢制的,怎么能写成‘秋菊盛开’?第二,那天日本朋友唱了《在北京的金山上》和《歌唱敬爱的周总理》两支歌,你们的文章里却写成只唱了《歌唱敬爱的周总理》一支歌”。邓颖超同志还强调说:“我们的新闻报道一定要真实、确切!”  相似文献   

12.
有回看电视,在一个教观众做点心的栏目中,主持人一上台便大声朗诵“红豆生南国”的诗句,然后说“今天教大家做‘红豆汤团’”,我正惊诧主持人是如何用“南国红豆”  相似文献   

13.
与陈晓宁的这次对话,事实上发生在8月。当时,她刚刚“携基因库”回国,处在媒体的热烈包围中。44岁的陈晓宁看上去很年轻,相貌清秀,气质出众。 采访开始,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没想到这次回来会受到这么高的礼遇。 中国新闻周刊:您知道,现在媒体把您称为“基因皇后”、“漂亮的基因妈妈”。 陈:是的,我知道,我觉得目前的报道太夸张了。首先,基因被描述得像个神  相似文献   

14.
《咬文嚼字》“咬”王蒙、叶辛等十二位作家事,在世界华语圈中引起了轰动。 香港《大公报》紧随内地媒体,率先作了报道:“上海读者咬文嚼字‘修理’作家,作家不生气,反表示欢迎。”《苹果日报》发表了专栏作家李碧华就此写的评论:《感谢你“咬”我!》她说:“如果你在乎群众,如果群众也在乎你,便等于互相拥有。最怕不看,不提,不挑错,无动于衷。没得到被‘咬’被‘整’,才是最大的失落吧。”《明报》也发表了《刘心武的襟怀》的署名文章,赞赏被“咬”作家的气度。  相似文献   

15.
猫就是猫     
看这题目,也许您会说:“猫不是猫,难道是鼠么?”如果您真这样说了,那么您的想象力绝对可以打优秀分,因为这正与明代刘元卿的一则寓言不谋而舍。刘元卿《应谐录》载:齐奄家畜一猫,自以为奇,便号于人曰:“虎猫”。有客说之曰:“虎诚猛,然不如龙之神,请更名为‘龙猫’。”又有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龙升天须云,是云胜于龙,宜名‘云猫’。”又有客曰:“云霭蔽天,风倏散  相似文献   

16.
梅雪争春     
92年11月,杭州,楼外楼水上餐厅。浙江广播电视厅厅长方文问我,有没有听说杭城“空中大战”?我说昨日刚到,还未听说,愿闻其详。他说,一个月前杭州台新开一套“西湖之声”节目,一下子把听众吸引过去,不但各电台受挤,连电视观众也锐减了。这时,立在一旁的服务员小姐情不自禁地问道:“我可以说几句吗?”“当然”。她说:“我们家过去每晚都看电视,现在不看了,连电视报也不买了。两只收音机对着‘西湖之声’,几个人轮番拨电话,想跟主持人说话哪!”小姐谈话过程中,方悄悄招呼  相似文献   

17.
妈妈没了     
朱新华 《新闻天地》2010,(11):77-77
很多人说,2010年10月10日,好日子。年轻恋人选择这天结婚,喜遇“十全十美”,婴儿出生于这天的十点钟,更是“十全十美”。可是,我的妈妈,却在这一天与世长辞,在她86岁第4个月里,下午4点病了,仅5个小时,就悄然死去。难道,这也“十全十美”吗?  相似文献   

18.
1999年11月24日下午,我有幸就《汉语大字典》的编纂出版工作,访问了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于溪同志。 宛:“于局长,请您谈谈《汉语大字典》的编纂缘起好吗?” 她爽快地答道:“好!”她略停了停,抬头望了望天花板,把记忆拉回到20多年前: “那还得从1975年广州会议说起。1975年5月23日至6月17日,国家出版局在广州东方宾馆召开了中外语文词典编写出版规划座谈会,落实周总理的批示,改变‘大国家,小字典’的状况。出席会议的有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山东、湖北、四川等13个省市的文教、出版部门负责同志和专业工作者,有中  相似文献   

19.
记得我在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时,有位教授这样说:“如果说电视摄像是一项技术工种,那么其‘产品’就是电视画面:如果说电视摄像是一种艺术创作,其‘作品’还是电视画面。”但在电视画面诸造型元素中,用光是第一位的,它承载着电视画面的基础功能。但我们一些初入行的电视摄像记仅仅重视画面造型,而对画面造型中的首要元素——“用光”用心不够,由此造成电视画面的质感大打折扣。鉴于此,本人结合八年多来的工作实践,浅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与初入行共勉。  相似文献   

20.
一字之师     
郑谷是唐朝的诗人。他七岁就能作诗。有一次,老诗人司空图前来拜访他的父亲,看他聪明,就问:“你读过我的诗没有?”郑谷闪动着大眼睛说:“您的《曲江晚望》有两句:‘村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