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9月我和张礼同志一同采写了一篇题为《抠司令与富大力》的通讯。这篇稿子在报上发表和在广播里播出后,受到了市区领导和同行们的好评,在北京市第四届好新闻评比中被评为二等奖.下面谈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2.
我几年来写新闻稿有一点体会:采写稿子切莫忽视典型细节的挖掘。因为,在一定程度上,细节决定着稿子的成败。记得1984年10月,我厂有一位被授予县三八红旗手的挡车女工,在厂操作运动会技术比武中,力挫群英,一举夺得布机挡车比赛第一名。当初,我以为写这稿子满有把握,因为厂宣传窗上她的事迹简介是我亲自写的,在厂广播室播送的通讯也是我采写的。那知稿子发出后,很久无回音。事后,我对这篇稿子进行了一番反思,发觉其他方面均过得去,就是选择的细节不生动,稿件中虽有个把细节,但都不够典型。  相似文献   

3.
1998年11月13日在《通川日报》刊出的通讯《父子竞选村主任》(见附稿)有幸分别获得1998年度四川省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地市州盟报好新闻一等奖。每当与编辑部同仁谈及《父子竞选村主任》时,他们几乎第一句话都是说:“那篇稿子题材确实很好。”不少新闻界同仁在谈论创好新闻作品时,都首先强调要有好的新闻题材。好新闻作品必须有好新闻题材,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前提。然而,我采写《父子竞选村主任》后的体会是,有了好的新闻题材还必须下功夫采访与写作,才能充分反映题材的新闻价值,从而才有可能出现新闻价值高的新闻…  相似文献   

4.
办报纸,编辑部设有第一读者。每张报出版前,第一读者先品尝。听名记者田流讲,他也有第一读者。有一次,他到福建采访,写成5篇稿子,其中有2篇就是被家庭第一读者否定了的,没有拿出来,他笑着说。“这叫夫人把关!”我写稿,家里也有第一读者。每次写出草稿,先交妻子、女儿、儿子看看,请他们提意见,发议论,看稿子能不能拿出去。有一次,我到牡丹江市采写了篇通讯《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交大儿子看后,就纠正了不少错别字。这以前我写稿用字常不规范,而且并不在意,这以后,每写完一篇稿子,让家里人帮我挑错别字,及时改正过来。不然,当了几十年的记者,  相似文献   

5.
通讯员园地     
一日,我将一篇新闻稿投寄给本地报纸的一位编辑,数日过去了,如石沉大海.于是,我又将新采写的两篇稿子亲自送到报社(我距报社很近),正好那位编辑也在,我顺便问起寄去那篇稿时,他吞吞吐吐地打着哈哈.无意中我发现他桌腿下有一个皱巴巴的纸团,拾起一看,正是我那篇稿,看得出是用来擦桌子后甩下的.那位编辑有些尴尬地收回了稿子.几天后,那篇稿子便见报了. 由此,我想起了老作家、老编辑孙犁,他从事编辑工作大半辈子,对待投稿者的稿件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凡是到他手下的稿件,拆封时都注意不伤及稿件,保持稿件的清洁,从不给人家污染,即使不用的稿件,有什么意见总是写在小纸条上,不在稿件上乱画,他也从没丢失过一篇稿件,即使很短的稿子,(见孙犁《编辑笔记》关于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6.
一篇感人的通讯必须有感人的典型环境和事实。一、要善于抓特点任何事物都有其特点,这是此事物和彼事物的区别所在。画家在画人物肖像时,特别注意那一双眼睛,漫画家在作画时就善于抓事物的特征,并进行夸大,使其更加突出。通讯也应该像画家一样,在采写人物或事件时善于抓其特点。一次,我接受任务到获鹿县采访。获鹿县是农业生产步子迈得较大的一个先进县。对这个县的先进事迹,笔者早有了解,勿需多采访,便可以很省力气地写一篇通讯。但那样的稿子只能是平平淡淡。究竟什么是获鹿的特点呢?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没有匆匆忙忙找人开座…  相似文献   

7.
我写的一篇农村通讯《灾年》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出来之后,有些同志觉得这篇东西材料丰富,较为动人,要我谈谈采写这篇稿子的经验。过去我很少写通讯,谈经验是说不上的,现在只把采写的一些过程闲拉呱一阵吧,对别人不见得会有什么用处,谈得不好,切莫见笑。《灾年》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用前后对比比方式,报道了苏北人民一九六一年由于有了党的领导和人民公社,怎样战胜了此一九二九年还要大得多的旱灾,而且获得了好收成。  相似文献   

8.
孙巡 《传媒观察》2007,(2):39-41
2005年底,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后,我给自己出题:沉进乡村,看看新农村建设能写多少稿子?到2006年底,这一年中,我独自采写,包括与同事合作,发表25篇版面头条,其中,20篇被评为新华日报当日好稿,近10篇稿子被评为月度好稿。  相似文献   

9.
袁雪峰同学:   函授中心尚未正式开学,就收到你采写的两篇报道新兵连的稿件,这是函授中心收到的第一份来稿,因此,也就自然成为我们关注的来稿了。   按说,作为函授学员,应当按照函授中心的教学进度和作业要求,有计划采写一些重点稿件,可从你的来稿中我们又想到一个问题,如果带着自己稿件采写中的问题再去学习教科书,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试试看吧。   下面对你的两篇稿子进行点评。 第一篇稿子,消息: 《武警阿坝州支队关爱新兵实打实》   本报讯 袁雪峰报道:“爸爸、妈妈,我在部队挺好的,干部、班长对我…  相似文献   

10.
回想起我在长安报当记者时采写的一些获奖稿件,通讯《青山隐隐作痛》(原载1998年7月14日西安日报二版)一稿的采写体会最深刻,也最难忘。这篇通讯稿件分别荣获’98陕西新闻奖二等奖、西安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环保好新闻奖。我觉得这篇稿子之所以能够多次获奖,得益于深入调查采访,得益于对热点问题进行冷思考,得益于敢于采写批评稿件的大无畏精神。挖掘重要的独家新闻和质量上乘的新闻稿件,记者们可以说是各有高招。我的体会是,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抓到更多的好新闻。我的家乡就在西安市长安区秦岭深山,近年来在…  相似文献   

11.
3年前我采写了一长篇人物通讯,内容是报道安阳市安钢百货商场经理、全国劳模、市人大代表、优秀共产党员魏永芬的先进事迹的.几年来,她带领广大职工,勤俭经商,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每年都超额完成各项计划指标,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的多次表扬鼓励。我写好这篇三、四千字的通讯后,满以为稿子写得不错,满怀信心地先后交给几家大报的记者编辑审看,都说稿子太长,又缺乏新颖角度,难以见  相似文献   

12.
李强 《军事记者》2005,(10):62-62
在我厚厚的剪报本的扉页,贴着一篇被“枪毙”的稿子,稿子上是政委覃汉科用红笔写下的批语——“新闻,用事实说话”。就是这篇被“枪毙”的稿子和那句批语时刻提醒着我,才会有我后来的稿件变成铅字见诸报端,没有一篇虚假新闻。是那篇被“枪毙”的稿子鞭策我走上了我挚爱的新闻路,并将一直走下去。  相似文献   

13.
谢顾问:前不久遇到一件这样的事:某医院破格为一个住院费不足的被撞伤的司机办理了入院手续,并使这位司机转危为安。可由于我采写这篇新闻晚了一步,加上稿子还要—一核对审查,稿子送到报社后,编辑说“过时了”。可也有人说,新闻过了时也可以“抢救”,是这样吗?52973部队刘喜刘立同志: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倘若等新闻变成旧闻时再去采写,那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新闻单位总是偏爱一两日内发生的鲜活新闻事件,而对那些过了时的新闻,总是忍痛割爱,“枪毙”了事。然而,对于作者来说,是否稿子因为“过时”而被枪毙,就…  相似文献   

14.
2006年9月中下旬,在解放军报周涛副总编的带领下,记部在辽宁辽阳和河南洛阳组织了一次新闻会战(简称“会战”),10名记用10天时间采写了10篇较有分量的深度报道,其中8篇工作通讯在一版刊出,两个整版的重头稿件在专题新闻版刊出,形成一组广受好评的《火热军营——记感悟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成为本报去年中心工作宣传的一大亮点。现发其中5名记的采写心得以飨读。[编按]  相似文献   

15.
今年7月18日,以杨焕明为主人公的人物通讯《把五星红旗插上科学巅峰》终于在《浙江日报》一版见报了。作者的署名是我和陈燮衡。为了这篇稿子,报社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付出了许许多多心血,仅开会研究就进行了两次。他们甘为人梯的精神,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众里寻他千百度 7月5日晚10时,我在家里突然接到通知,报社领导要我次日立即飞往北京,与陈燮衡一起采写一  相似文献   

16.
1977年,单佐满穿上军装没过多久,一位干事到他所在新兵连选挑“笔杆子”,问他新闻由哪三部分组成。他回答:“导语、主体和结尾。”后花了一天时间采写篇消息算是干事对他的考核,结果合格,单佐满成了师宣传科报道组的一员。不到一个月,他采写的通讯《喜看红四台,又创新成绩》在原乌鲁木齐军区《战胜报》头版头条加按语刊出。这一年,他共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60余篇。“我是从黄土地走来的农民儿子,父亲给予我忠厚、真诚、助人为乐的品性是我一生的精神源泉”。也正像他说的,无论当排长还是干事,单佐满始终没有改变自己对新闻…  相似文献   

17.
我采写的短新闻《火车嗓门变小了》获得了中国企业报新闻奖二等奖。回想采写经过.这篇稿子是从一次工程验收会上“拣来”的。  相似文献   

18.
今年1月6日,《四川日报》一版刊登了我采写的稿件《西昌成为普及初等教育市》。这篇稿子发表后,在我市引起很大反响。回想这篇稿子的写作经过,要感谢《新闻与写作》杂志的指导。我1988年7月才开始学写新闻稿件。1989年7月月,订了《新闻与写作》,它对我采写很有指导作用。《新闻与写作》1990年第9期,发表了四川省汉源县委宣传部龚儒全同志写的《要主动出击》  相似文献   

19.
我参加了人物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下面简称《嘱托》和《报道》)的采写工作。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篇通讯采写、构思的过程,谈谈它们产生的具体背景。  相似文献   

20.
漫话不用稿的处理江苏东台报社朱亚龙今年5月下旬,我接到了盐阜大众报社刘广声同志的一封信函,信中说:“你在几年的的一篇稿子一直未能发表出来,现在寄给你,请作些补充后寄给我,这个经验对在职的同志是有帮助的。”来信把那篇稿子附在了后面。这篇稿件是我在1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