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收藏》2017,(11)
正鹿在古人心目中是长寿的仙兽,也称"天鹿",是祥瑞的象征。《符瑞志》载:"鹿为纯善禄兽,王者孝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亦见。"《汉书·萧曹传》载"以鹿为禄",故鹿也象征"利禄长存""官禄如意""高官厚禄""加侯进禄""福禄寿"等诸多吉祥美好的寓意。瓷器上的鹿纹最早出现在三国东吴时期,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三国东吴永安三年(260年)谷仓罐上的鹿纹为典型代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所有珠宝店都有貔貅饰品,据说不仅避邪,而且是招财储财的吉祥物。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说貔貅是猛兽。晋左思《蜀都赋》称其"食铁之兽",唐白居易《貘屏赞》更进一步描述:有貘因"铜铁羡溢"而"饱食终日"。据考,这里的貘与貔貅即大熊猫。1869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在四川雅安得到活体,其数千年来的神秘面纱才终于揭开。大熊猫  相似文献   

3.
画犬     
正我国古代绘画传世名作中不乏犬类题材,如唐代阎立本《獒犬职贡图》里的獒、周昉《簪花仕女图》的宠物犬、《元世祖出猎图》里的猎狗。这些作品中描绘的各色俊犬,品种不同,形态各异,神采飞扬。"犬狗"作为专门的绘画题材,则最早出现在北宋《宣和画谱》中"鸟兽"一门。宋代不乏画狗名家,如宫廷画家李迪、李嵩、宗室赵永年等人。  相似文献   

4.
郎绍君 《收藏》2013,(13):324-327
在古代文献、诗词和士人生活中出现梅兰竹菊,可谓历史久远。《易·系辞上》有"同心之言,其奥如兰";《诗经·卫风·淇奥》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陶潜《归去来辞》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绘画中出现梅、兰、竹、菊的题材,约在唐代,在文人之间流行并达到形式上的成熟,约在宋元。宋末的赵孟坚著有《梅谱》(佚),将四者编在一起,以画谱的形式传播,则始于明万历年间黄凤池辑的《梅兰竹菊四谱》。而称它们为"四君"、"四君子",则是陈继儒以后的事了。  相似文献   

5.
《收藏》2013,(9):224-225
楠,古称柟,最早的文献记载始见战国后期的《山海经》一书,是书记载"柟"之处几十三处,分载于《五藏山经》各山经。东晋郭璞的注《山海经·南山经》:"虖勺之山,其上多柟"时所说:"楠,大木,叶似桑,今作楠,音南"后之六朝·梁陶宏景《别录》又有:"楠材微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我国的毛笔有悠久的历史。《诗经·邶风·静女》云:"静女其娈,贻我彤管。"笺云:"彤管,笔赤管也。"现存最早的有战国时代的笔(见1954年12期《文物参考资料》),还有汉代居延笔(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之"记汉居延笔")。几千年来毛笔不断改良,促进了汉字书写的演变和书画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彤 《集邮博览》2014,(3):34-35
正虎在古代中国有很多名字:寅兽、虞者、斑子、大虫等,人们视虎为百兽之长,称为山君。王安石有《次韵酬宋玘》诗云:"游衍水边追野马,啸歌林下应山君"之句。《说文·虎部》曰:"虎,山君之兽"。别看虎是地球上最强悍的超级食肉动物,鹿、麝、兔、狼、熊、羚羊、野猪等都是虎主要的猎物。但它在人类面前实在很脆弱,地球上的老虎在20世纪初还有10万只,其中有4万只在印度。当新世纪来临时,老虎已经到了生存的边缘,2009年世界上老虎的总数在3200只左右,至少有一半的亚种已经灭绝了。  相似文献   

8.
张方 《武当》2012,(10):50-52
南怀瑾先生在《我说<参同契>》一书中,认为"人元丹是根据《高上玉皇胎息经》来的"。其实更早,目前也只是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出土文物《行气玉佩铭》,在刻工精湛的玉佩楞面上有极唯美的篆书:"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近代学者认为,这就是周天功夫  相似文献   

9.
说“咽气”     
林书立 《武当》2012,(7):52-53
"咽气",在养生史上曾经是道家的一个重要修炼方法。唐宋时期称"服气法",十分流行。本文拟对"咽气"法作一些探讨。一、咽气、食气、服气咽气、食气、服气,在古代典籍中早有记述。咽气,如《内经·素问·刺法论》日:"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无数。"食气,如《太平经》日:"故上士修道,行当食气。"服气,如稽康《养生论》日:"呼吸吐纳,服气养生。"《晋书·张忠传》日:"恬  相似文献   

10.
凡学拳之人,大都知道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双重"为病之说,即"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由于《太极拳论》文字简短,对何谓"双重"未加详尽说明,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说:"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这是从行拳者自身用力方法来说的。有的说:"如对方打来,立即还手抵抗,那就犯了双重之病。"——这是从对打双方的用力方法来说的。  相似文献   

11.
李郁 《收藏》2013,(11):72-77
在古人心目中,鹿是一种瑞兽,有祥瑞之兆。《宋书·符瑞志》载:“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则至。”认为鹿为纯善禄兽,“鹿”与“禄”谐音,寓意加官进禄、权力显赫。  相似文献   

12.
余岢 《上海集邮》2012,(11):31-32
一、汉刘熙:"锦,金也……"读历史,知道刘邦还没坐稳江山,就想"衣锦还乡",可见其时,锦乃是天子、贵胄们的专用物。伶玄《飞燕外传》:汉成帝刘骜的皇后赵飞燕曾遗女弟昭仪"云锦五色帐"。汉光武帝因为"越罗蜀锦,天下之奇纹也"。"既轻且丽","见而好之,自是常敕令会稽郡献越布(越罗)"(《后汉书·陆续传》)。三国时,孙权为笼络大臣蒋钦,"敕御府为(蒋)母作锦被……(蒋)妻妾衣服悉皆锦绣"(《三国志·吴·蒋钦传》)。正由于帝皇钟爱,东汉刘熙《释名》中评点:"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得服之。"随着社会的演进,锦还曾"普及"为皇帝老子赏赐给外国君臣的礼物。宋熙宁年间,神宗赵顼曾对于阗国使臣"册赐以晕锦旋襽衣、金带、器  相似文献   

13.
武术现代化首先是理念现代化——套路的形成与发展辨析武夫《乐雅·释训》云“暴虎,徒搏也”郭璞注云:“空手执也”除搏兽外还有搏人的记载。如《周礼·夏官·环人》“(环人)搏谍贼”。即拘捕之法包括“手搏之技”。《汉书·艺文志》班固曰:“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  相似文献   

14.
韩建武  刘芃 《收藏》2013,(15):24-26
流民一词,早在战国时就已出现,《管子》有"禁迁徙,止流民,圉(yu)分异"的记载。此后关于流民就史不绝书。《史记·万石传》:"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汉书·食货志》:"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富积。"唐人李贤解释流民为"流离以就食者",《明史·食货志》说"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日流民",清人王夫子则言"不务农桑,无有定业而为流民"。简言之,流民即因逃荒、避兵等而离乡外出的农民。  相似文献   

15.
正该币圆形的头部,和铜钱很类似,外圆内方,方孔左右两边有"栔刀"二字;下方的刀身上铭有"五百"字样,这种古币的称谓为"契刀五百"(图1)。据《汉书·食货志》载:"契刀,其环如大钱,身形如刀,长二寸,文曰'契刀五百'。"西汉末年,汉哀帝、汉平帝先后早亡。外戚王莽改立汉宣帝刘询的玄孙、广戚侯刘显的儿子、年仅两岁的刘婴居皇太子位,王莽呼之为"孺子",史称"孺子婴"。他自己则学起周公摄  相似文献   

16.
舒佑辉 《武当》2013,(5):15-17
有人说,练太极拳"不在气"。其理由是《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有云:"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那么,练太极拳真的"不在气"吗?一、什么是气(一)老子、庄子论气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幼儿不受七情六欲的干扰,可保人之先天"三宝",阳气充沛,生机蓬勃,致柔之极。太极拳修炼有术者,可"老来练得孩儿体"。老子又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宇宙间,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离不开阴阳二气。二气交合变化,阴阳消长,阴息阳生,阴阳和合。故庄子曰:"通天之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见《庄子·知北游》)。"气"是宇宙的本体,就是道。也是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的自然力。人是万物之灵,是宇宙缩影,谓之小天地,"人之  相似文献   

17.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本。《庄子·知北游》里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素问·举痛论》也说:百病生于气也",强调的都是"气"之于人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中医养生保健以养气为首务,讲究以气养生,认为以气养生有延缓衰老、祛病延年的功效。那么怎样养气才能获得健康和长寿呢?  相似文献   

18.
窃曲纹     
《收藏》2018,(6):107-107
在山东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颂簋上装饰有典型的窃曲纹,在器口和盖沿各饰一周。窃曲纹,又称穷曲纹,也有人称之为兽目交连纹。《吕氏春秋·适威》:"周鼎有窃曲(一作穷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  相似文献   

19.
孙艺灵 《收藏界》2011,(8):46-46
这件明代福建德化窑夔龙纹簋式炉(见图)仿商周时期青铜礼器簋的造型。夔龙为神话传说中的单足神怪动物,《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相似文献   

20.
李浭 《象棋研究》2009,(2):41-43
这是个精彩的大型古局,各谱多有刊载和改良。 “乌龙”是狗的代称。词名源于《搜神记》:相传晋代时会稽张然养狗名叫“乌龙”,有家奴与然妻通奸,想杀张然,乌龙咬伤奴而救主。唐诗人自居易《长庆集和梦游春一百韵诗》有:“乌龙卧不惊,青鸟飞相逐”之局。又唐诗人李商隐《题二首后重有戏赠任秀才》诗有“遥知小阁还斜照,羡杀乌龙卧锦茵”之句。这两诗中之“鸟龙”皆源于这一典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