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罗玉霞 《教书育人》2011,(12):64-65
网络交往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迅速发展而催生的一种新型人际交往方式。狭义的网络交往是指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情感交流,达到相互影响、相互理解,并达到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的目的。它也可称为网络人际交往、网上交往、网上交际或网上交流等。网络交往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交往的重要形式。大学生正...  相似文献   

2.
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主体身份的不确定性以及一方可以随时游离等特点与网上人际信任的产生存在着对抗与冲突.然而网络交往中的人际信任是诸多网络交往者的一种需求,所以网络交往者应该从自身出发,充分了解网络交往的特点,完善自身的网络人格等,为网络交往的人际信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黄小琴 《教书育人》2011,(36):64-66
网络交往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迅速发展而催生的一种新型人际交往方式。狭义的网络交往是指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情感交流,达到相互影响、相互理解,并达到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的目的。它也可称为网络人际交往、网上交往、网上交际或网上交流等。网络交往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交往的重要形式。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他们在心理上正趋于成熟,此时网络交往以如此的强度和广度进入他们的生活,势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影响,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更多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崇尚自由的群体,渴望精神层面的交流和沟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进步,其日益成为大学生精神交往最为重要的手段.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进行精神交往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网上交友、游戏娱乐、实现自我.此外,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精神交往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应当从提高大学生个人修养、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规范化管理等方面下手,内外结合,多管齐下,促进大学生精神交往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网上学习社区与现实中的学习社区不同。本从虚拟学习社区的出现入手.介绍了虚拟社区学习的相似理论基础,并就网上交往实现的技术手段、交往的内容与原则阐述看法。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流动变化快、宣泄性倾向、认同化选择和社区化形式等主要特点,分析了网络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提出了构建大学生良好网络人际关系的对策: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重视网络心理教育,排解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处理好网上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作为共青团组织和青年工作者要教育和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规范网上行为,拒绝"网上垃圾"的诱惑,识别"网上文化侵略"的实质,摆脱"虚拟交往"的阴影,杜绝"网上犯罪"行为,使网络更好地为青年工作服务,促使青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网络人际交往行为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励骅 《教育与职业》2004,(18):47-48
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青少年网上交往的动因主要有寻求自我认同、表达与宣泄情感、寻求高峰体验、满足猎奇心理。青少年网络交往具有交往角色的匿名性、交往方式的间接性和交往主体的平等性等特点。加强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的教育与引导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作为共青团组织和青年工作者要教育和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规范网上行为,拒绝“网上垃圾”的诱惑,识别“网上文化侵略”的实质,摆脱“虚拟交往”的阴影,杜绝“网上犯罪”行为,使网络更好地为青年工作服务,促使青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分析及其引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校园ISDN的安装和投入使用,上网将更加方便、网络交往将更加快捷。上网冲浪、网上寻友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时尚。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一样,是人类正常交往的组成部分。网络交往蓬勃兴起,并随着网络功能的增强、网民的增加、网民交往的频繁,逐渐出现“网友”、“网恋”现象,从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基本素养包括学会学习、网上交往能力、参与能力、遵守礼仪和掌握计算机文化等,教师的基本素养包括交互和参与、反馈、工作量、调适与帮助教师协作.  相似文献   

12.
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的师资培训——香港理工大学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授和网上教学有机结合的整合式教学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和培训的主要模式.本文旨在介绍和分析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简称EDC)如何通过网上教学平台的功能,与面授教学结合起来,发挥面授教学和网上教学的各自优势,使教师培训更加有效.EDC的实践表明,在大学教师培训课程中,发挥网上教学的优势,能帮助学员弥补由于有限的面授教学产生的师生之间、学员和学员之间互动的不足.在网上学习中,通过互相的学习观摩和观念碰撞,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学员之间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时,这种集体学习的方法,能促进在职教师之间的友好交往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往环境,扩大了人们交往的范围和层次。网络交往成为一种潮流。但过度热衷于网络交往,会导致人们对现实交往需求的减少,从而拉大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人与人关系的隔膜。尤其是对中小学生来说,网上环境较为复杂、虚假信息的存在、文化垃圾的堆积、腐朽思想的侵蚀等,严重损坏了网上交往环境,如果他们沉迷于网络交往,必然会对其健康成长,特别是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冲击。我们已经在前两期“热门话题”栏目刊登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与实践研究》及《互联网与青少年》两篇文章,与您共同探讨了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本期继续与您共同关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保证中小学生安全上网。  相似文献   

14.
似乎只是在低头与抬头之间,"SOHO"这个新鲜的字眼迅速跃入人们的视野: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上,在人们的交谈交往中,以及在一群人的工作生活里,"SOHO"渐成一道风景.  相似文献   

15.
叶永祥 《宁夏教育》2007,(11):74-74
调查表明,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和交友,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一、中学生上网心理1.归属感和依赖感。在中学生的交往中,最普遍的人际关系是亲友关系和同学关系,其单调与重复性以及范围的局限,显然不能满足交往的深层需要。网络的出现使中学生可以以不同的身份在网上与人聊天、交友。在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网络交往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96名上过网大学生网络交往情况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往的动机和行为都非常突出,多数大学生的网络交往是谨慎和有节制的,能恪守社会规范,但反传统的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男生比女生、高年级比低年级,其网络交往的认识和行为都要更直露和大胆;文科、理科及工科大学生网络交往特点基本一致;大学生的网络交往真诚度低,这既与网络交往的匿名性、变换性特点有关,也反映了大学生对网上交往的认识还缺乏信任以及利用网络释放压力的特点;回归分析表明,网络异常行为、网络良好体验、性别以及父亲的高文化程度等是影响大学生网络真诚交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校园网站应实现多种功能,除了常见的学校简介、教学资源和信息发布以外,应把重点放在教师与学生及教师与教师的教育交往上。而教师是校园网站的一个重要的服务对象,因此必须基于教育交往加强教师空间的建设,重视教师网上活动,加强教师的网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主题化教学模式与思路将整个互联网教学分成几个部分进行教学尝试: 第一部分:初步认识网络。 主题包括:我能上网了、我用IE看世界等。 第二部分:在线交往。 主题包括: 1我想在网上发言(网上论坛)。 2.我们的直接谈话──网上聊天室。 3.在线交往的意义(讨论与研究)。 第三部分:丰富多彩的网上世界。 主题包括:网络基本知识(网站、网页、网址、链接等知识)、使用网站(以介绍政府、联合国、商业网站、新闻、体育等网站)。 1.了解网上联合国(学习网站与网页,记下网址)。 2.我看电子图书、我看网络新闻等主题…  相似文献   

19.
胡淑文 《宁夏教育》2004,(10):16-17
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多极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在这种交往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一共同目的而进行沟通、对话、理解。这种交往不是一种单向的流动,而是一个动态的网,教师与学生就是网上的络,由此可见,教学交往是平等的、民主的、实质上的而非形式上的。师生在教学交往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还陶冶了情操,  相似文献   

20.
综合运用访谈法和问卷法,探索了348名大学生的网络社会互动特征及其与社会支持、网络成瘾的关系.回归分析显示,在网上与认识的人联系主要通过电子邮件、信息查询和网上即时通讯,与陌生人交往则主要通过聊天室和个人主页开展;以保持联系为动机的用户更多地通过网络与熟识的人联络,而以结交朋友或扮演角色为动机的用户更多地通过网络与陌生人互动,以获取信息为动机的用户则较少通过网络和陌生人展开互动;在网上更多与陌生人互动的用户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强,需要用更多的上网时间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其周围的人际关系及身体健康均表现出更明显的问题;社会支持较低的人,尤其是得到主观支持较少的用户,更多地在网上与陌生人互动.研究结论可以用来引导大学生用户科学地使用互联网,更好地处理网络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