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统媒体向数字新媒体迁移的“跨媒介性”叙事问题,成为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媒体跨媒介叙事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电视沉浸综艺节目《诗画中国》的跨媒介叙事文本类型、叙事模式及受众/用户叙事沉浸体验的具体表征与叙事模式。研究发现,电视沉浸综艺节目的“回旋跨层”叙事模式与具有无限衍义“开放—自生式”的数字叙事模式影响着媒介融合文化的表达与建构。在由“模拟”到“数字”的“跨媒介”过程中,从文本到叙事,再到文化属性与传播形态,原有的传统媒体文本特质被改写。跨媒介叙事不仅革新了电视媒体的视听传播范式,还催生了新的“个体叙事—社会认同”的数字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2.
余苗  吴雨晴 《中国出版》2022,(23):34-38
随着大众审美方式、审美需求以及审美文本的变化,有声书的跨媒介叙事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基于对受众媒介使用习惯的调查,提出IP有声书跨媒介叙事策略,即基于移动时代的多场景,打造心流瞬间多主体;基于用户需求,打造同人作品;基于不同媒介形态,打造故事宇宙;基于多元版本,促进媒介形态流动知识传播的跨媒介叙事。  相似文献   

3.
王晶  曾军 《今传媒》2023,(4):151-153
“跨媒介阅读”被列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后,其优势表现为可以充分发挥每种叙事的优点,优化教学情境创设效果。高中语文群文阅读和跨媒介手段与群文阅读的整合,是以补充其他媒介材料形成群文和以媒介为手段串联群文文本两种形式展开的,这种形式能够有效提升阅读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知识融合。  相似文献   

4.
庞慧敏 《编辑之友》2023,(4):97-104
作为抗战时期流行的宣传方式,木刻版画作品既是图像符号,也是图像传播媒介,它将人物的行动和事件组织起来,形成有情节的故事,构成意义世界的表达,完成叙事,实现故事的讲述者、文本与解读者间的互动交流。通过突出故事主题、聚焦故事主体实现语图叙事的协同,形成了意义并被记忆。其叙事功能的实现既依赖于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也与其他媒介叙事共同构建了一致性的图像意义,即通过跨媒介叙事塑造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唤起文化认同,通过情感叙事促进集体行动。因此,跨媒介叙事的核心不仅仅是其传播内容的形式,更重要的是符号—意义的生产,其现实意义在于成为构建历史记忆和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方式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的趋势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在媒介融合时代下的跨媒体叙事生态,无论是在媒介种类、文本内容的选择或是创作创意的流程上均有其特色之处。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叙事形式,跨媒体叙事具有较强的生态特征,因此,对于媒介融合时代的跨媒体叙事生态研究具有较大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概述了媒介融合时代的跨媒体叙事生态,再从工程理念与跨媒体叙事的结合两个方面分析媒介融合与传播的具体表现,最后从影响群众的思想观念、带动群众创作和草根创作两个方面分析媒介融合时代的跨媒体叙事生态所产生的影响,以供相关人士交流。  相似文献   

6.
邓祯 《中国编辑》2023,(10):79-84
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全媒体环境下,跨媒介叙事成为国际传播的底层逻辑和基本理论,中国故事国际传播面临着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单信息源到泛信息源,叙事主体的多元化调整;从纯故事到互文性故事世界,叙事文本互文性的凸显;从文本传输到互动传播,召唤叙事下用户声量的提升。本文从跨媒介书写、跨媒介传播、跨媒介介入三方面入手,提出建构与完善中国故事世界、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策略性介入多级文本是推动中国故事国际传播升维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孔舒越 《新闻记者》2024,(2):97-112
本研究试图对数字时代胶片摄影的回归这一媒介复古现象进行解读。借鉴社会学家安·斯威德勒的“文化工具箱”理论,本研究将由多种类型媒介构成的集合视为一个可供爱好者们选择和调用的“媒介工具箱”,并由此呈现三类代表性群体的典型实践。研究发现,爱好者们打破了胶片的原初语境,以多元化的方式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再阐释和调配,从而将其带入当下的社会交往与行动中。旧媒介在其中并非凭借技术特质或功能直接决定爱好者的相关实践,而是作为“工具箱”中的组件,以多样化的方式嵌入不同的传播策略中。媒介通过为爱好者提供“意义资源库”和“技术剧目库”,使他们能够展开差异化的复古行动,同时也将这些行动锚定在特定的范围内。上述发现打破了既有研究关于媒介复古现象单一的怀旧叙事,同时也对既有跨媒介实践研究构成了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于文 《出版科学》2016,24(2):20-24
跨媒介叙事是媒介融合趋势在文化内容生产领域的具体表现,也是我国出版、影视、动漫等传媒产业实现互联网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然而,跨媒介叙事对作品创作、使用和传播行为的颠覆使版权问题成为跨媒介叙事的发展瓶颈。从协同叙事和社会化叙事两个维度对跨媒介叙事的行为本质进行透析,分析植根于这两种新型创作方式中的版权冲突,进而从版权许可制度创新、版权经营制度创新和版权法配套改革三个角度对版权冲突的应对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当下多元媒介相互融合的环境中,不同媒体产业间跨界合作实现优质内容资源跨媒介延伸,使得消费者在不同媒体渠道、不同媒介文本间流动和迁移.本文提出并阐述了跨媒介消费的内涵,认为跨媒介消费是跨媒介受众以拓展内容消费体验为目的,基于一定的需求和动机,在同一IP延伸的多种媒介内容产品间流动、迁移、转化、参与、互动的心理反应与行为变化过程.跨媒介消费的对象是以故事世界为内容架构,以IP为连接的跨媒介文本,具有内容文本的互文性、故事世界的可扩张性,是一系列以不同媒介形态多元分布的关联性叙事元素和文本.此外,跨媒介消费具有流动性、非线性、生产性、圈层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姚睿 《现代传播》2017,(11):141-146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影视作品的内容生产呈现出跨媒介叙事的倾向,具体表现为"游戏化""动漫化""新媒体化"等特点。主流观影群体平均年龄的下沉及青年亚文化加剧了这些特征。作为故事生产者的影视编剧要深刻体悟跨媒介叙事的特点,洞悉新时代受众的审美旨趣、情感结构与消费习惯。在影视编剧的教育与学习中,应建立跨媒介叙事的教育训练体系,培养跨媒介叙事的创作观念,加入跨媒介形式的叙事训练,使学生掌握融合动漫与游戏等多种媒介形式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1.
在厘清虚拟现实媒介的概念的基础上,基于感官、认知和时空维度提出虚拟现实媒介具有感官延伸、身体返场、再现和超越三个核心特征。基于此,进一步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层面出发,系统探讨虚拟现实媒介的三类叙事形式及其实践案例。其中,虚拟现实媒介交互式叙事基于叙事环境构建和叙事规则规划,能够让用户感受具身参与故事体验;虚拟现实媒介沉浸式叙事重视用户的心理体验,通过感官复现与自然的叙事引导和交互,帮助用户获得多层次沉浸体验;虚拟现实媒介跨时空叙事形式则借助时空构建和时空多维转化为用户提供跨时空体验。  相似文献   

12.
书本作为纸质媒介其传播最早仅限于单一的传统媒介,而跨媒介的出现使书本上的文字可以通过人们的想象描绘在纸上或者呈现在戏剧之中。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经典的纸质作品不仅可以在传统的媒介上呈现;到了新媒体时代,更是出现了多种跨媒介叙事形式,使得经典纸质作品得以在不同的领域熠熠生辉,带给人不一样的观看及互动体验。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网络文学IP影视化呈现已经成为中国浓墨重彩的文化现象。从文字媒体到影视媒体,从想象时空到影像时空,以'跨媒介'为视点的衍生叙事成为不同媒介空间中甄选故事元素,优化故事逻辑,重构故事文本的重要叙事方式。'媒介'是传播故事的媒体,是携带故事的载体,同时也是表达故事的语言工具。基于此,'跨媒介'衍生叙事在故事空间重构中就表现出三种文本构型,即改编型、延展型与圆融型。每一种文本构型都需要借助相应的叙事机制来支撑,每一种叙事机制又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故事世界,每一个故事世界都是实现粉丝黏合经济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14.
体育赛事的跨媒介叙事与传播,是当今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体育电子游戏作为体育赛事跨媒介叙事与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体育赛事相辅相成,互利共生.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对体育电子游戏的叙事方式、叙事特点和传播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体育电子游戏区别于体育书刊和体育电影,有着独特的媒介叙事方式,具备了时效性、印象性和融合性三种叙事特点,在帮助玩家了解赛事、延长体育赛事周期和提高体育项目参与度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电影IP不再满足于仅仅依靠单一的影像媒介延续故事,尝试与环球影城等线下实景的媒介相结合,通过跨媒介协作拓展故事世界。本文试图在厘清跨媒介叙事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后,对环球影城从电影IP到主题乐园的跨媒介叙事特征进行讨论,并对其开发的跨媒介叙事模式予以剖析,以期探究其跨媒介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播媒介超越技术客体角色,成为媒介化社会多元治理格局中的行动主体,深刻重塑了传统的政治运行秩序和社会治理样态。媒介化治理在我国经历了批评报道、民生新闻、网络问政、政务新媒体等实践演进过程,逐渐被吸纳为国家治理的宏观话语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操作经验。未来的媒介化治理研究,需要拓展全球场域的国际传播治理视野并规避媒介中心论的叙事误区。  相似文献   

17.
刘建明 《当代传播》2012,(1):64-66,70
西方媒介批评流派(Genra of Media Criticism)与西方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是不同的概念,人们往往混为一谈。西方批判学派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科学学、传播学等学科,泛指在否定以往学说基础上创立的社会批判理论,多属于新马克思主义派别。批判传播学否定传播学经验学派,创立了交往行动理论、媒介话语理论、符号编码理论、文本叙事理论等,建构了一套欧洲传播学学说体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9,(5):35-41
本论文从互文性视角重新阐释了跨媒介叙事的生产-传播-消费链,创新性地提出互文性是贯穿于跨媒介叙事全过程的内在运行机理,并围绕内容生产、媒介使用和受众参与三大要素,构建了一个由故事世界、叙事网络和集体智慧链接而成的跨媒介互文叙事框架。  相似文献   

19.
媒介融合依托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文化作为媒介融合下的新兴大众文化,其创作品质日益精良。由于网络文化涉及不同文本之间的改编、引用、参考,因此互文性视角可以更好地观察到文本之间,尤其是流转在媒介之间的创作。《雪中悍刀行》作为一本成功的网络小说,后续被改编成电视剧、漫画、同人小说等,以此作为案例,可以更充分地研究互文文本如何进行跨媒介的流动和转化。  相似文献   

20.
影游融合是影视与游戏的“再媒介化”。影视与游戏具有媒介共通性与差异性:都是“前框架性”叙事结构,但游戏偏于“玩家嵌入”与空间链接,影视偏于镜头组接;都有认同美感,但游戏是体验认同,影视是情感认同。影游融合在叙事层的具体方式为“文本跨媒介”改编与“游戏框架”式叙事搭建。影游融合的“及时反馈性”可以满足受众的“控制”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