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创新意识是编辑人员必备的意识 编辑人员的工作源于知识的创新,他们的工作对象——书稿是作者进行知识创新的成果;编辑人员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即对书稿进行加工改造,又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作者知识创新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工作从根本上就带有创新的性质,编辑活动始终是一种创新活动,每一位编辑人员都具有创新意识。 如果说编辑人员的创新可以分为“被动创新”——被书稿牵着走的创新和“主动创新”——牵着书稿走的创新两种创新  相似文献   

2.
提高书刊编校质量始终是广大编辑关注的热点.出版物差错多、质量不高,除了作者因素外,还在于编校人员对书稿的辨识能力和对编校工作的态度.因此,探讨各类书稿中出错的规律,提高编校人员的辨识能力,对提高图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下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就科技书稿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一本书稿在经过审读、决定采用后,就转入编辑加工阶段。编辑加工包活文字加工和技术加工,它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以求减少以至消灭书稿中的差错,使书稿符合出版要求。为了完成上述任务,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还必须妥善地处理好与它有关的一些问题。现在把两者加在一起,名为“编辑加工十题”。一、如何发现问题编辑加工的第一步,是了解书稿中存在什么问题,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加工?也就是首先要从书稿中寻找差错、发现问题,作为编辑加工的依据。书稿中是否存在问题是从能否符合成书发排的要求出发的,凡是不合要求的都是问题。寻找问题时,态度要认真、仔细、严格,要掌握并运用好逻辑学和语法修辞两件工具。  相似文献   

4.
观点摘要     
胡国臣: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编辑管理体制人民卫生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胡国臣在“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特点与创新研讨会”上说:传统的编辑工作模式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编辑同时进行选题策划和书稿加工,由于发稿出书任务重,编辑2/3的精力放在了书稿的审稿和加工上,选题策划的力度远远不够,被动选题占了较高比例,造成选题整体质量不高。许多国外大的出版公司内部的编辑人员基本上都是策划编辑,而审稿工作基本上由公司外部人员完成。而国内出版社大多还是以传统的工作模式为主,编辑既做选题策划,又做书稿加工,虽然有一些出版社实行了策划编辑制,但…  相似文献   

5.
当今编辑一般会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出现眼花的毛病,一是面对各家大家的书稿,二是面对熟悉并信得过的作者的书稿,三是面对经济效益特别巨大的书稿。  相似文献   

6.
编辑在处理书稿时,除了要注意书稿中的字词错误、数字和标点错误、政治性错误、知识性错误、语法错误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需要编辑认真对待,那就是书稿中存在的逻辑错误.逻辑错误由于其致错的原因深、分析探讨时需要结合的内容广、隐秘性强等特点,不易被发现和修改,因此很容易成为书稿中难以治疗的"顽疾".笔者总结了九种类型的逻辑错误,希望对编辑同人辨别并治疗这些"顽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对书稿的编写规则一般都有着共同的体验,因此在出版行业里流行着各种舨本的书稿编写须知和著录规则等编辑参考资料。但是,编辑行业除了存在共性外,还存在着特性,这就是从事不同专业的编辑人员对于这类通用性的编写规范资料感到繁杂,而自己所需要的部分又不足。我们因主要从事科技学术专著的编辑工作,这部分书稿的特点显然是由“科技专著”所带来的。  相似文献   

8.
书稿修改加工之浅见作者将其书稿送到出版社,编辑人员只要认真审稿,就会发现,能够基本符合出版要求的并不多。而这当中,不是在内容上涉及到政治思想、科学性方面的差误,就是在体例或语言文字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对此应当如何处理呢?笔者结合工作的实践,谈点不成热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编辑选择与主体客体矛盾统一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编辑工作的主体是编辑人员,客体是以书稿、文稿为中心的编辑对象。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之间的矛盾是经常的、普遍的。整个编辑过程,就是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诸矛盾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经常听人说散文书稿最容易编,因此散文编辑也最好当:作者寄来的都是铅印的发表稿,整理一下发稿就成了,即或不寄稿来,编辑从报刊上剪下来粘粘贴贴也就是一本。其实并非如此简单,做过多年散文书稿的编辑,往往是觉得越编越难编,因为当前散文书稿很多,编辑想不出新意,编出的书总是与别人的大同小异,引不起读者的兴趣,连编辑自己也觉得淡而少味。回顾多年的工作,似乎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一本散文集的质量高低,固然决定于散文书稿本身的质量好坏,但是它是不是一  相似文献   

11.
《出版参考》2016,(1):26-35
评审专家点评 回到专业的本源上来 一部关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书稿,有多少可供编辑发挥学识的空间吗?有.术业有专攻,世事洞明皆学问,说的都是此类道理.责任编辑在这部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书稿里,发现的问题还真涉及到学术问题.责任编辑敏锐地发现,样稿的毛病在于过分学术化,造成了语言的佶屈聱牙.明明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事情,作者却要绕着弯来说,尤其喜欢用一些诸如“**性”之类的大词、学术腔来描述.这是一本实用性专业书稿,定位在一线教师,所以,语言理当通俗易懂,应当以常见词语为主,尽量少用复杂的句子.编辑的意见唤醒了作者.作者明白自己误入了“学术范”,以为凡做书都要有点儿学术,其实,实用性书稿还是要回到专业的本源上来,幼儿教育的专业书籍尤其需要浅显易懂.  相似文献   

12.
从来稿、组稿、看稿、修改、定稿、校读到出刊或出书,整个编辑出版过程,编辑人员在其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篇文章或一部书稿问世后,编辑人员可以稍稍喘一口气了。但是,编辑工作本身还没有完结。一方面,编辑人员要为组织新的文稿或书稿继续工作;另一方面,就刚刚发表的文章或书稿来说,还有许多扫尾工作需要抓紧做好。这类善后的扫尾工作,也是非常重要而不可有丝毫疏忽的。  相似文献   

13.
所谓审编合一,是未经三级审稿决定书稿是否采用就进行编辑加工,把加工整理环节中对书稿的审读作为审稿环节中决定书稿是否采用的审读;把加工整理过程中处理书稿的记录作为审稿后对书稿全面评价的意见,并以此作为书稿是否采用的依据。当前,在一些出版社,三级审稿制没有很好地执行,不少编辑人员为追求速度、追逐利润而搞“审编合一”,这是导致图书质量严重滑坡的重要原因。一、审稿和编辑加工整理是编辑工作不能混淆的两个重要环节按编辑学理论,审稿和编辑加工是两个独立的工作环节,两者是不可混淆的。从任务看,审稿的任务是从出版专业的角度…  相似文献   

14.
工程力学书稿中符号多、图多、例题多,为编辑加工带来一定的难度.笔者在审读工程力学书稿中.发现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现将其归纳总结,供编辑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选题在图书出版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选题是出书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决定书稿质量最关键的工序.选题开发历来是编辑、作者和研究人员的一项基本功.选题开发和出版社兴衰成败息息相关.因此,新选题的开发和制订历来是出版社的头等大事,从总编辑到每个编辑都极为关注.  相似文献   

16.
书稿编辑加工是图书出版的一个关键环节,尽管编辑对书稿进行了认真修改,但在书稿印刷前的质检过程中,还是会发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时甚至是非常明显的关键性错误.笔者在出版社从事图书质检工作数年,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一些较为常见的错误,现结合自己在质检过程中的工作经验,谈谈在书稿加工过程中应重点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出版社大都设有学科编辑.对于新编辑的培养,以前是师徒制,现在是职业资格制,中级职称考试合格后,基本上就是中级编辑,可以承担加工书稿的任务,具有发稿权.但考试毕竟只是“纸上谈兵”,如果没有真正广泛地接触书稿,还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加工书稿,因而在加工书稿时难免挂一漏万.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编辑社会学类书稿的经验,将加工学术类书稿的技巧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以期新编辑能以之为线,串起自己散落的“珍珠”,对各类学术类书稿都能做到驾轻就熟.  相似文献   

18.
编辑工作的质量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质量容易发现,隐性质量藏于幽曲,往往令经验不足、水平一般的人忽略过去,产生不良后果。隐性质量问题,在编辑工作的任何过程、任何环节都可能存在。如在选题处理上,由于信息搜集不及时、不全面,判断不准确,而发生了隐性质量问题。至于书稿内容方面的隐患,处处都可能潜伏,时刻考验着编辑的发现能力和处理能力。社会科学类的书稿,最常见的隐患是:(1)抄袭剽窃,侵犯版权。我曾编辑处理过  相似文献   

19.
浅谈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作者和读者是书刊编辑加工过程中的三个主体。书刊的编辑过程是组织、处理书稿的过程。书稿是作者撰写的、由编辑组织加工以满足读者需要的。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因此,编辑工作涉及人(作者、读者)和物(书稿和文献资料)两方面。一、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书刊是向社会传播文化的精神产品,它不仅包含着作者的劳动成果,还包含着编辑的劳动成果。作者是直接从事书稿的写作活动,制造具有独创性的智力产品的人。而编辑则需从实际出发,修改作品,使之更优秀、更完善、更能为读者所接受。根据编辑学的观点,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面3方面:1.编辑与作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作者撰写书稿,编辑对作者的书稿进行选择、整理和修改,从而产生可以公开传播和保存的书刊。作者提供的作品是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作者的劳动,就没有可供编辑修改、读者阅读的书刊;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编辑人员的加工,作者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文化财富、精神食粮。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作者的著作活动与编辑密切相关。作者想将他的作品向社会公开发表,想在读者群中传播,首先要经过编辑人员的筛选。编辑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作者的命运:他肯定你,会给你出版...  相似文献   

20.
[简评]审读报告,是编辑工作中常用的、最见编辑功力的应用文。要写好它,首先取决于编辑人员鉴赏水平的高低。而且,不仅需要有较高的学识水平,还要有较高的文字水平和写作能力,还要熟悉编辑业务。这里选载的是一篇关于编选性质书稿的审读报告。虽然不能说已经达到了完美无缺的高度,但它基本符合这类书稿审读报告的写作要求,可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张安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