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德"自然审美观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是多层面的,儒家、道家、"屈骚"、佛家都对"比德"审美自然观贡献了理论基础或拓展了"比德"的疆域。儒家之"雅"、道家之"真"、"屈骚"之"情"与佛家之"禅"相互牵制、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比德"自然审美观这一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2.
美国十九世纪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在构建他的超验主义学说时,放眼东方,积极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吸取有益成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与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比,从"道"与"超灵"、相似的自然观以及对待物质财富的态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儒家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中国古代的思想教育也深受儒家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典型的儒家思想的儒家思想教育体系。重视"以人为本"、"德教"、"道德自觉"、"力行"是儒家思想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荣梅 《滁州学院学报》2013,15(1):15-17,29
中国禅宗自然观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的思想资源:一是佛教的自然观,二是老庄道家及玄学的自然观,三是儒家的自然观。禅宗自然观是佛道儒三教思想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观方面,中国古代哲学持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有机论宇宙整体观,即所谓的"人天同构"、"人道与天道同理"、"人与天地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其生态伦理学意蕴可以归纳为:"和实生物"的普遍联系论、"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论(道家)、"仁民爱物"的天人和谐论(儒家)以及"民胞物与"的终极价值论.在地球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研究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对于扬弃人类中心主义、"保持自然界的和谐、稳定和美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深远的生态伦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为何没有产生科学,这个“李约瑟难题”是历史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心理以及科技本身的发展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封闭状态下的自我满足和憎恶新生事物的出现;文化、技术的垄断制度和风尚阻碍了科技的普及;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因素都妨碍着科技走向更高的层次。这一切终于造成了“李约瑟难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儒家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古代典籍——正史方技传和儒林传类入手。以此为线索,并搜集了若干其他资料,说明儒家与中国古代科技有着极为复杂的相互作用,并且这种作用还带有强烈的演化特征。探讨了儒家前身“儒”与中国古代科技的联系;儒家与中国古代科技的相互关系随社会历史变迁而变化的原因,其中重点在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思想中内在地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自然观,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以及神话传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体现形式;"天"与"人"关系的探索经历了辩证认识过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完美构想,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精髓;儒家、道家、禅宗等各家的古代先哲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古代生态自然观念,提出了许多保护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今天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9.
伦理是儒学文化的最大特征,因此从儒家伦理与科技的互动角度,并与西方科技伦理加以对照,求解"儒学伦理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作用"这一"李约瑟难题",这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自然观不同:即发轫于气论思想的“关系自然观”和肇始于原子论思想的“实体自然观”。这种哲学自然观的差异,对中西方社会发展构成了重大影响,表现出中国古代重生存、西方重占有的两种不同社会发展走向。但无论中国古代抑或西方的自然观都有其精髓所在,要建造现代意义的自然观,就必须对中西方两种自然观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其既源于中西自然观,又高于中西自然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