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戏曲《牡丹亭》中鲜明浪漫的"至情"思想,在明清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封建理学家对它严厉谩骂;曲学家和民间对它则高度赞美,体现了这一时期社会中流行的"主情"思想对正统理学意识的顽强抵抗;清初对其的评价又体现了思想领域儒学理想的复归。明清文人及民间对《牡丹亭》的接受情况,体现出当时社会的思想状况以及文坛思潮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全国出现了众多有女性文人群体出现的文学家族,其中以江南环太湖流域分布最为集中,这与环太湖流域独特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具有密切的关系。据统计,环太湖流域共有35个文学家族出现了女性文人群体,她们以家族为依托,在家族浓厚的人文环境氛围的熏陶之下成长,创作了诸多文学作品,其中以诗、词为主。明清家族女性开始从闺内吟咏走向闺外唱和,与家族外的文人进行交往,扩展了她们文学生活的范围。并在家族内外文人的帮助之下,出版了诸多女性文学作品集,使家族女性文学作品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明清环太湖地区家族女性群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对太湖地区整个人文空间的形成,对整个明清女性文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真正的女性文学作品乏善可陈,但"十七年"的女性文学创作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茹志鹃的《百合花》和宗璞的《红豆》等。"文革"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中关于性别的体验与表述在整体疏离中仍然有着潜在的表现和认同,一些女作家在万马齐喑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潜在写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女诗人张烨、灰娃、周陲、赵哲、柳溪等。应尽可能勾勒出这两个时期女性文学的全貌,在有限的女性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开展"辑佚"工作,"这才是一种既不失思想文化的超前性又比较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学术选择。"  相似文献   

4.
唐宋时期是《史记》发扬光大的时代,俞樟华的《唐宋史记接受史》充分揭示了史记对唐宋史学和文学的影响。该论著将《史记》的接受史与学术史结合起来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唐宋人接受《史记》的重心所在,唐人侧重《史记》的作文之法、文字考证、注音释义、奉为史书之首等,宋人关注《史记》编纂体例、班马异同、史记选本、人物品评等方面。《史记》不仅影响了唐宋文学作品的本身,而且还影响了唐宋文人的文学观念等,唐宋史学和文学的繁荣与《史记》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从先秦《荀子·成相》篇一类音乐文学作品中演变出的"连珠体"形式被文人借用,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虽然依旧保留着定格联章的形式和政治教化的目的,但这种以"连珠"作比的定格联章的创作方式却失去了可以歌唱的活力。魏晋以降,这种缺乏活力的文人"连珠体"也渐次式微,但却在民间一直传唱,吸纳了元曲、明清俗曲等众多有益成分后,在民歌艺术中再次绽放。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张岱在其人物传记及小品文中刻画了许多奇人形象,以《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为例,分析这些奇人或"癖"或"疵"或貌丑性高的主要特点,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张岱那种"物性自遂"、崇尚真情真气的情怀和他对底层人士的人文关怀。与此同时,从宏观角度,看"奇人"形象在整个文学史上的流变以及随着明末以来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当时的文人在这种微弱而又崭新力量身上所希冀的一种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7.
明清江南文学既是宋元文学之深化,又是近代文学之预演。明清时期士商的融合培育着新的商业文化,表现为非儒观念与民间文化的结合,雅俗文学的对流互动成为时代的显著现象。明清文人以言情为最主要的写作策略,言情以张欲,言情以反理,言情以明性,其作品内容包含着雅与俗的分合消长,娱乐与教化的彼此纠结,最终达成言情以启蒙。讨论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文学形态层面,即雅与俗之分合,娱乐与教化之消长;二是文学主题层面,表现为从"原欲"到"情本"的跨越;三是文学精神层面,江南区域之文学经典高扬启蒙大旗完成对雅与俗、娱乐与教化的双重跨越。  相似文献   

8.
"雨"作为一个古典意象,绵延不断地滋润着中国文坛数千年。先秦是诗歌起源时期,雨作为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渐渐地走入诗文世界,并被赋予了多重文化和文学意蕴,为其独立审美内涵在后世被发现奠定了基础,此时先后出现了卜辞、神话传说、《诗经》及《楚辞》,立足于此四种文学作品中有关于"雨"的记载,发掘出其内在联系,将先秦时期古典文献和文学作品中的"雨"勾连成一体,解读出"雨"意象的发展形成轨迹。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教学实践中,常见教师未能明确其"文学"身份,而把它们附属于"文章"之中进行教学,或者被当作语言材料和应试训练的例文,文学作品教学因而陷入枯燥、机械、苍白、乏味的境地。因此,倡导文学作品的教学要追求"文学味"。教出"文学味"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文学视角解读文本,二是用文学方式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11.
邺下时期"文以气为主"、"诗赋欲丽"文学理论观点的提出是文学自觉的标志,而专业文人创作队伍的形成与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学作品中个体意识的张扬是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文学观念的自觉和文学批评的自觉是文学自觉的又一重要体现.因此,邺下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相似文献   

12.
《牡丹亭》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的经典作品,为明清文人接受认可并推重鼓吹,主要体现在:于"临川四梦"内部脱颖而出、与正统经典相提并论、"奇书"与"才子书"的双重标举。这些阐扬与标举最终确立了《牡丹亭》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开始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受当时社会思潮和文人名士的的影响,明清的女性文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女性有了更多的机会在文学领域内施展自己的才能,因此女性文学表现出了一定强度的思想自由和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多义性     
19世纪中期是美国文学独立时期的开始,这个时期杰出作家霍桑的《红字》、麦尔维尔的《白鲸》、惠特曼的《草叶集》中象征内涵具有多义性特征。同时,主要运用新批评、阐释学、文学接受理论从语言、作家、作品和读者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出文学作品出现这种复杂性的合理性和缺陷,同时揭示出了文学的个性化、情感性,文学创作关键在于人类的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15.
征集与出版社稿是晚明文学社群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对文学具有重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社群为文人从事文学活动提供了交流平台,成为社群文人相互交流的媒介;社稿刊载社群文人作品,成为社群文人竞相阅读的对象。文学社群既以社集汇文,又以社稿慧人,从而扩大了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接受,实现了作者与读者的一体化,其影响力甚至波及"海外"。大规模的社稿社集交流活动,促进了读者身份的转变,扩大了阅读群体。文学社群对文学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影响文学发展的因素而言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春香传》是朝鲜古典小说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是韩国三大古典名著之一;《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代表了同类题材作品的最高水平。作为才子佳人文学作品的典范,二者在主题思想、人物语言和叙事手法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本文以文学他国化理论为基础,拟通过《春香传》和《西厢记》间的对比,分析《春香传》对《西厢记》的接受与发展,及其在接受和发展过程中过程中所突显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7.
五四及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蓬勃兴起,常被认为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其实不然,从元明清时期便可见到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本文试以元明清时期的代表文学作品-《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为例,探讨好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的逐步觉醒和深化,以此反映当时社会上具有相似境况的女子追求自我意识和个体价值的心路历程,旨在探索我国女性主义文学发展前身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8.
在明清文人笔下,未嫁殉夫的烈女往往与未仕殉国的士人联系起来,在"家国同构"的背景下借烈女之事抒发己意。朱彝尊《曝书亭集》中收录了两首书写烈女事迹的诗歌,《宋烈女行》与《沈烈女诗》分别创作于作者游幕山西时期与北上应博学鸿词科途中。两首诗末尾"松柏心"与"马鬣封"这两个意象同为坚贞守节的象征,以"生"与"死"的区隔遥相呼应。在相似的"对烈女殉节进行道德褒扬"表层含义背后,两者隐含着作者自身于不同时期从"殉死不成"到"守节不能"的不同程度失节焦虑。  相似文献   

19.
汉语模式词语因其结构固定、表意形象,明清时期大量用于文学作品中,对语言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水浒传》口语化色彩比较浓重,口语化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普及性和代表性,因此本文拟就《水浒传》中的模式词语的类型和特点进行研究,分析了模式词语在明清时期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创伤"是社会建构的事物。在"文革"被建构为创伤的过程中,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伤痕》和《十年十癔》是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作品。《伤痕》表现的是"文革"期间留下的"伤痕"及其修复,《十年十癔》则描摹了"文革"期间形成的"创伤",它无法修复且不断重返现实之中。从《伤痕》到《十年十癔》,八十年代文学圆满完成了对"文革"的创伤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