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们所说的"浅文",一是指文字浅显,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认知经验去阅读,没有文字、语句上的障碍的文章;二是指主题思想单一,作者的思想情感容易把握的文章。孔子说过"因材施教",墨子也提出"子深其深,浅其浅"。能选入教材的"浅文"蕴藏着"平淡中的不平淡"。遇到这类文章,学生容易一览即过,长此以往,养成一种学习的惰性。所以教师对这一类课文,定要合理而深入地挖掘,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捕捉更多的信息。那么如何"浅文深  相似文献   

2.
读,是一门艺术。细细品读、静静品读,我们能够读出另一个世界。一篇文章,如果我们能够用心去读,那么我们便能通过文字读出作者的人生。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来品味文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涵养与素质。  相似文献   

3.
张婷 《现代语文》2013,(8):47-48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的传统方法。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将书面的文字化为生动的声音,能够加深、加快我们对文字的理解。文章的描写往往具有一定的形象感。学生如果能够读出语言中的形象性,就代表他对文章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而要想读出语言的形象性,一定的朗读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下面笔者就介绍几种朗读技巧,帮助学生读出语言的形象性。  相似文献   

4.
读,是一门艺术.细细品读、静静品读,我们能够读出另一个世界.一篇文章,如果我们能够用心去读,那么我们便能通过文字读出作者的人生.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来品味文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涵养与素质.  相似文献   

5.
杨凯文 《考试周刊》2013,(53):33-34
"留白"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留白艺术"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电影、戏剧、摄影、装饰、书法等领域,是中国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部分。就语文文本而言,要利用好文本中的"留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在当前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布置诸多任务,造成学生在学习方面无法找准文章主题,长久以往造成学习倦怠。因此,适度将书画艺术中的"留白"作为一项教学方法,对静态文本作动态阅读,使学生从无中读出有,从有限中读出无限,从浅处读出深来,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沈静 《宁夏教育》2013,(10):53-54
语文教材展现给学生的是一行行文字,如何把冷冰冰的文字转换为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形象,这需要教师善于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王国,去朗读、品读、诵读、研读;读出真,读出善,读出美,读出思想,读出品格,读出人生方向。  相似文献   

7.
陈君平 《教师》2014,(24):26-27
在课堂中,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如李镇西所说"读出你自己",认识到"我"很重要,师生共同创造出文本的意义。语文教师应有"我即语文"的情怀,从教材处理、课堂对话等方面读出自己的语文味;学生应读出自己,享受文字与生命的欢悦。如此,方可守住语文味。  相似文献   

8.
何卫君  陈霞 《教育》2012,(27):55-56
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是走进文本、走近教科书、走近编者的重要手段。到底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呢?一读,读出文字所谓"读出文字",就是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将课文读通读顺,是学生走进文本的根本保证。学生只有读通了才能有感知,读顺了才能有语感。课例:《第一次抱母亲》执教:特级教师于永正生:"十三,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见,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感悟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浅,要想理解一些文本中蕴含的"成人化"情感难度较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慢慢品读重要句段,有效地指导展开阅读训练,不但要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意,更要让学生读出味、读出  相似文献   

10.
<正>记得初中二年级时,语文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的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对文学尚懵懂的我,不知为何竟读出让人沉醉的美来。那一刻始我对文字开始痴迷。对文字的热爱,促使我沉迷于读书。对读书的痴迷,使得我了解了文字的魅力。这极大丰富了我的语文课堂,并且也塑造了我的语文课堂。所谓的文学素质,就是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力、对文章的理解力、对文学之美的感受力,以及写作能力、优美的语言表达能力。十  相似文献   

11.
语文老师要善于捕捉文章的留白之处,对文章留白处的挖掘能够真正使学生读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品出文章的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12.
<正>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指默默无声却比有声更感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作品都有这样的"无声"处,即文章的"空白"。课文中的空白处正是放飞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好地方。作为教师,要懂得把握空白,利用空白处,让学生在文章的空白处、在思路的发散处拓展学生的思维。怎样抓住"空白",拓展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细品标点,化"无"为"有"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文本细读是还原文本语境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一种艺术。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语境生处细细寻""语言亮点细细读""情理悖处细细品""语意空白细细钻"等文本细读策略,目的是使阅读成为学生快乐的心灵之旅,让学生读出"味道",获得丰厚的人生滋养。  相似文献   

14.
一、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想像中体味文字之妙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词都是有色彩、有活力、有生命的。”想像是阅读的翅膀。赋予文字以生命,就要点燃学生想像的火花,读书时不仅要看文字,更要看到由文字触发而呈现的画面,读出文字的声、色、情,读出无穷无尽的韵味来。这也是引导学生在丰富表象和体验的想像活动中,实践语言、发展思维、享受审美情趣的良好手段。如特级教师闫学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中,通过如下三个问题指导朗读课题,给了学生一个美妙的世界“:透过这三个词,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如果让你给这幅画面加点儿色彩的话,怎么办呢?“”如果要给画面加点声音,你想加点什么声音?”于是,如投石击水般,学生的想像力被激发出来了,同样的三个词语在每个孩子脑海中的画面却各不相同。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课题,在教师的引领下,竟然也能读出画面、读出温度、读出生命的气息、读出这许多的感受来!那些文质皆美的好文章,生动有趣的文字,那些文字中的神采飞扬、美丽情怀、精辟思想,值得我们引领学生边读边想,反复揣摩,读出声色和美感,读出童趣和感动,让他们在品味好词中去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也让他们的情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和广阔的想像空间中得到濡染和...  相似文献   

15.
读书与《红楼梦》只是读与被读的关系。之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是基于这样一种现象:在当前的许多阅读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一说到"有感情地朗读"时便总认为读某段文字读出某种既定的语气,读得有声有色便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这样做恰恰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忽略了学生对某篇(段)  相似文献   

16.
正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正确、有效地朗读呢?笔者就以指导感情朗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谈谈自己的拙见。一、由面到点层次读读书有层次才能读出味道,学生才会产生阅读的兴趣。因为读出层次,学生能品尝到脑力劳动后成功的快乐——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含义;能领略到阅读后的真谛——文本中人物精神对自身的感染。我是这样设计《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第3自然段朗读指导的:首先,我引导学生整体读。第二,再由整体到部分读,即默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语句令你感动?用"——"画出有关内容,并想想为什么令你感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教学应该突出"读"的特点,但"读"并非教学的目的,如何在朗读中切合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在层层朗读中感受课文美点,体味作者情感,受到文学熏陶呢?在《陋室铭》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设计。一、读出骈文之美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发现行文的突出特点——基本上由对偶句连缀成文,告诉学生这样的文章古代叫做骈文,并作适当介绍。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骈文的特点,读出骈文的味道。  相似文献   

18.
一、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想像中体味文字之妙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词都是有色彩、有活力、有生命的."想像是阅读的翅膀.赋予文字以生命,就要点燃学生想像的火花,读书时不仅要看文字,更要看到由文字触发而呈现的画面,读出文字的声、色、情,读出无穷无尽的韵味来.这也是引导学生在丰富表象和体验的想像活动中,实践语言、发展思维、享受审美情趣的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19.
<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的重要标准。"但是,我们经常都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朗读一段文字朗读得不符合一些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就让学生再次的读过下去了。这样的教学态度或者说是教学方法,长此下去肯定是会影响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20.
关于阅读教学,我们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无非是想让学生多识字,多读书,读透书,读出自己的收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精心把握教材,高屋建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正读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老师引导学生读书时,要寻求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