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前言     
2012年7月14日,是李秉德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在诞辰纪念到来前夕,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组织了学术纪念活动,表达对李秉德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李秉德先生人品高尚,教育思想十分丰富,桃李满天下,可谓德高望重的一位教育家。李秉德先生早年留学法国、瑞士,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回国的爱国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2.
李秉德先生的教育思想——祝贺《李秉德教育文选》出版●郭戈李秉德先生(1912—)是我国当代教育学界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他从事教育工作60多年来,在广泛的领域里辛勤耕耘,成就卓然,有超过百万言的精彩论著。先生的教育研究和实验工作开展甚早,可追溯至30...  相似文献   

3.
李秉德先生是新中国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教育等学科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其工作与研究中,对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诸多的贡献。1933年,李秉德先生在河南大学学习期间曾经翻译过这样一篇文章——《电影在中学学生的社会态度上所产生的效果》。在他主编的两本重要著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教学论》中都设置了有关"电化教育"的专  相似文献   

4.
李秉德先生(1912—2005)是我国当代教育界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教育家,是新中国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语文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李秉德先生1928年入河南大学预科,1930年升入本科,主学英文,辅学教育,次年改主修教育。1934年大学毕业后,受开封教育实验区主任李廉方先生之聘,担任"大花园教育村主办干事",从事"廉方教学法"的  相似文献   

5.
李秉德先生于2005年5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在先生逝世五周年之际,由我选编的《李秉德教育文集》终于脱稿了。睹文思人,思念之情涌动胸中,久久难以平复。  相似文献   

6.
李秉德先生是新中国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教育等学科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其工作与研究中,对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诸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张田若 《教育史研究》2006,(1):17-18,35
作者从回顾李秉德先生生前教导入手,分析了自己对李秉德先生识字教学思想的理解:坚持小学低年级要以识字为教学重点;主张充分利用儿童已经发展的口头语言,提速识字;重视识字与阅读的联系,但要避免片面理解,有时识字可以暂离阅读;要利用汉字规律识字。  相似文献   

8.
前言 2012年7月14日,是李秉德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在诞辰纪念到来前夕,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组织了学术纪念活动,表达对李秉德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9.
《蔡澄清口述:点拨教学法的前世今生》采用口述实录的形式,全面呈现了蔡澄清先生求学、教学、治学、治校的多彩人生,集中、扼要地阐述了蔡澄清教育思想的精髓及最新研究成果。从教艺篇、育人篇、弟子篇、家教篇、著述篇五个方面,简要阐述蔡澄清先生在"立德树人"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70周年华诞之际卫兴华先生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卫兴华先生教育成就卓著,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事业的"最美奋斗者"。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中,经济学界要学习卫兴华先生以信仰为根基、以人民为中心、以真理为准绳、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想,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肩负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秉承治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相似文献   

11.
李秉德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是新中国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教育等学科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李先生在《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论体系,标志着以李秉德先生为首的西北学派的诞生。李先生的一生历经坎坷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最终成为一名教育大家。通过追思李先生的学术生涯过程,为年轻一代的教师、学者提供学习经验,为教育工作者标立榜样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王逢贤先生的生平,全面总结概述了王逢贤先生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先行、教育规律、教育过程和学校德育等领域的独到思想和重要贡献,深情追忆了王逢贤先生的治学之道。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与竺可桢,皆为浙江绍兴人,一位是明朝大儒,一位是浙大校长。阳明先生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圣贤,竺可桢以阳明先生“致知力学”的治学精神、“内省力行”的道德修养、生于忧患的“公忠报国”精神和协助地方改良社会的服务精神,鼓舞浙大学子修身治学、服务社会。竺可桢教育思想兼具西方教育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若西方教育制度是其思想的骨架,阳明思想则是其血肉,滋养竺可桢形成其独特、丰满的教育思想,支撑竺可桢在抗战时带领浙大师生蹑阳明先生的遗踪西迁,服务地方社会,创造出“东方剑桥”的办学奇迹。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在《教育小言十则》中通过分析当时思想环境下的治学现状,论证了当时的国人并不悦学,治学只是获得功名利禄的手段,只以经世致用为要。他认为出现这种治学问题的原因在于客观层面的"日之暮"与"人之老",以及主观层面的"意志之薄弱"。为了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王国维呼吁要重视治学,从治学之要、治学之法、治学之用三个维度为我国现阶段的治学环境优化提供了有益镜鉴。  相似文献   

15.
李秉德先生不仅是教学论专家,同时也是较早讨论教学设计的专家。其教学论要研究教学设计的思想,教学论注重设计的思想,教学设计需要主题聚焦的思想,教学设计注重与具体学科结合的思想,教学设计注重灵活的思想,教学设计注重方法和策略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研究教学设计依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回忆与李秉德先生的交往场景,心生无限怀念;先生的教诲,催人奋进;先生的高尚人格和专业境界,是教育工作者们终身学习和努力实践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李秉德先生在主编《教学论》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教学论教材的编写思想:一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构建完整的教学论体系;二是教材要注意吸收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三是强调教学论教材的编写要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四是强调编写一部优秀的教材,必须具备教学的适用性。这些思想是有中国特色教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读书与治学》一书由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从胡适先生一生丰富的论著、演讲以及书信中摘取文章三十余篇汇编而成。这本书专门谈论青年人应该怎样读书、怎样治学,全书共分为"怎样读书""漫谈教学""确立志趣""训练思想""治理国学""论学书简"六卷。  相似文献   

19.
李秉德先生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开创了我国现代教学论的学科体系。"七要素说"立足于学校教学现象,是其教学论的核心思想。李秉德先生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从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教师等七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出发,形成教学活动的运转机制,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学论学科体系,发展了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关于宋代大儒胡瑗先生潜心治学和诲人不倦的非凡教育人生的叙事,以详尽的史料厘清了名满天下一代宗师的教育思想脉络及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