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美文,作品通过记叙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可爱形象,再现了自由快乐的农村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2.
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 好作文永远是生活的馈赠。鲁迅小时候在乡下住了一段时间,与小伙伴有了感情,他们一起去看社戏,一起偷吃罗汉果,这都成了鲁迅心目中美好的回忆,日后写出来就是《社戏》。杨绛先生在生活困难时期.时常得到一个老人的照顾。  相似文献   

3.
《社戏》是鲁迅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一篇反映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无论是从鲁迅先生创作这篇作品的时代,还是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当时旧中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和动乱境地,农民生活充满悲惨和不幸。但是我们拿《社戏》和鲁迅的其它一些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比较,我们发现《社戏》所反映的农村,既没有《阿Q正传》中那种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和动荡不安的气氛,也没有《故乡》中那种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景象,更没有《祝福》中那种难以避免凄厉的悲剧。《社戏》中写的平桥村生活显得宁静美好,整个作品带有一种牧歌的情调。小说表现的是作者儿时在平桥村一段美好生活,歌颂了以六一公公为代表的农民和以双喜为代表的少年们身上那种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聪明能干的好品质.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写了“我”年少时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全没有大的矛盾冲突,却以其浓郁的画面美吸引着读。一篇《社戏》就如一幅大型的浸着浓浓乡情的江南水乡的画卷,向读展示着江南特有的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全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局部看处处都是一幅画。  相似文献   

5.
杨娅妮 《考试周刊》2010,(49):34-35
《看社戏》是苏教版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几次看社戏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艺人们漂泊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反映出乡土文化的真实与厚重,流露出作者对乡村文化的热爱和对低层民众的关注与同情。  相似文献   

6.
正《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小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生活经历。与旧大纲相比,新课标更突出了学生的心灵品悟和个性解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大多数人  相似文献   

7.
鲁迅短篇小说《社戏》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和谐快乐的生活画面.小说写的是“我”小时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邻村看社戏的情景,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几个生动场面,情景交融,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特色。本丈着重从环境美、人情美、故事美三个方面来展现《社戏》中作者所着力表现的美好的生活情景.  相似文献   

8.
《社戏》是初一年级一篇幅较长的小说,也是鲁迅先生作品中一篇展现儿童生活的精品,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相似文献   

9.
正《社戏》是鲁迅先生众多作品中最富人情味的一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验为依据,蕴含着浓郁的江南水乡的乡风民俗。乡风民俗是一种处于流动状态的文化形式,主要在民众的口传心授中得以传承,并影响着一方人情世故的好与差,值得在教学中关注探究。教学《社戏》时,笔者紧抓"我"看社戏的经过,引导学生真心体味了江南水乡人情的淳厚,再由江南水乡的"社戏"引申到陇原山乡的"会戏",从而让学生感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中,儿童的兴趣点多半在游戏和吃上。在《社戏》中,鲁迅先生准确地抓住了儿童的这一特性,以儿童的眼光和口吻,叙述了“我”在平桥村与小伙伴去赵庄看戏的经历。小说以“社戏”为中心,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组织全文。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其中的“吃”字也贯穿小说的始终:从起笔时的“这虾照例是归我吃”...  相似文献   

11.
我认为,《社戏》是鲁迅先生为数不多的以抒情写意的手法表现农村美好意境,表达人与人之间温馨和谐的小说.《社戏》所表现江南水乡诗情画意之情境与《故乡》《祝福》等小说所反映荒凉落后的农村生活及揭示人性之劣根是迵乎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正>【课文精析】《社戏》描写了“我”的一段幼时看社戏的往事,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有人说,《社戏》通过“我”的眼睛,表现了浓浓的乡情、真挚的友情、美美的山水情和深厚的母子情。也有人说,《社戏》以故乡美、童年美、人性美、情感美,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给读者以人间挚爱的感受。还有人说,《社戏》的主题是怀念永不复返的童年生活体验与审美体验,还有永远逝去的童年的纯净之美。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相似文献   

13.
《社戏》是鲁迅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一篇反映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无论是从鲁迅先生创作这篇作品的时代,还是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当时旧中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和动乱境地,农民生活充满悲惨和不幸。但是我们拿《社戏》和鲁迅的其它一些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比较,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社戏》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它能成为名篇是不是名人效应呢?我没有觉得《社戏》妙在何处。“有何理由呢?”笔者问。“题目既然是《社戏》,那么内容就该着眼于写社戏嘛,但课文的‘正房子’似乎搞成‘偏厦’了:一开始略写‘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和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这是铺垫的笔法,我们理解;接着详写看社戏前的波折,为下文写看戏蓄势,我们也理解;然后详写夜航去看戏,借以烘托看戏的急切心情,我们仍然理解;可是,正当‘我’和少年朋友们的胃口被吊起来的后,课文写社戏又着墨不多,演的戏又让人大倒胃口,这就是…  相似文献   

15.
<正>"《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的敦厚和睦的民风""叙述的是‘我’少年时一段看水乡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念的心情"。这是《教师教学用书》对《社戏》主旨的解读定位。无疑,这个解读是切近《社戏》文本内涵的,也是很多语文教师非常认同的结论。但  相似文献   

16.
《社戏》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反映儿童生活的小说,充满童真童趣,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易于接受也易产生共鸣,我们利用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想象和联想,让其“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尝试着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物我两忘”境地。基于此,我设想让学生多读、多听去感受语言的情趣,语言的美感以及其中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社戏》是鲁迅先生作品中一篇展现儿童生活的精品,作品通过刻画平桥村一群农村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突出表现这一主题,作者在选材与谋篇布局方面都作了精心的设计与构思。但在仔细研读和分析以后,  相似文献   

18.
不论在人教版还是部编版语文教材里都有《社戏》一文的身影,这证明了《社戏》一文的经典性。《社戏》至今仍然具有鞭挞黑暗、启蒙大众的现实意义。出于教材编写的需要,编者对《社戏》一文进行了删减,不读原文学生很难把握鲁迅的真实意图。因此,建议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回归原文。通过细读《社戏》原文,体悟鲁迅被“鬼气”缠绕着的虚妄灵魂中顽强撑起精神的摇旗呐喊。  相似文献   

19.
《社戏》是鲁迅先生于 192 2年 10月写的一篇小说。对于这篇小说的教学 ,长期以来 ,人们总是在“反映童年生活的情趣”上作文章。其实 ,这是走入了《社戏》教学的误区。我认为 ,《社戏》一文 ,反映了鲁迅先生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精神 ,是鲁迅先生民主精神的伟大体现。鲁迅先生用白话小说这个“旧瓶” ,装了一瓶饱贮着“五四”以来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新酒” ,呈现给广大读者 ,以期唤醒民众 ,疗救社会。先说自由。《社戏》中的平桥村 ,是我心中的“乐土” :在这里可以免念“秩秩斯干悠悠南山”等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经书 ;可以不必…  相似文献   

20.
《社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2年10月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已经41岁的鲁迅先生,为何要写“我”十一二岁时到平桥村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笔者将谈谈最能说明问题的两点,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