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陈丽星 《学周刊C版》2014,(4):184-185
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写起作文也只干巴巴,没有生动和通顺的语言,主要原因是作文与生活脱节,教师没有在指导前让学生“一文一察”,即先通过活动、绘画、参观、游戏,或对文本作细致观察、体验,所以,要培养学生爱写作的良好习惯,必须让学生有题材,有内容可写。在阅读积累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创作情境,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走进活动、导学自察,画画、表演、游戏、讨论交流,写好文章后,展示、表扬。这样学生才能对习作有信心。久而久之,逐渐乐于写作。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教授学生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忽视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导致学生丧失写作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什么文字。"因此,要让作文教学和写作的过程与生活紧密相连,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让作文走进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密切联系生活,真切表达生活。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它是为生活而作,因生活之需而作。正所谓: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离开生活,作文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就必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这样,学生才会爱上作文,进而快乐地作文。一、走进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境,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把目光投向返璞归真的自然、目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4.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和土壤,没有丰富的生活内容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就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的过程进行初步探索:关注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即让作文素材的获取、积累和处理都体现出生活的内容,让作文教学和写作的过程都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作文教学,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让作文走近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5.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和土壤,没有丰富的生活内容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就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的过程进行初步探索:关注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即让作文素材的获取、积累和处理都体现出生活的内容,让作文教学和写作的过程都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作文教学,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让作文走近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6.
当前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不尽如人意常慨叹不已,反过来,学生对作文兴趣索然,甚至讨厌害怕。究其原因,我认为重要的是我们老师没有打开学生生活的空间与思维的天地,没有触及学生生活中的情绪与需要,更没有让学生从写作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无形之中让学生在作文的世界面前关闭了生活之门,在作文的泥淖中挣扎着。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帮助中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用心去阅读生活,从而从内心世界里流淌出有灵性活力的欢歌呢?笔者试着把作文课堂变成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由此来激活学生作文的兴趣与热情,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富有灵…  相似文献   

7.
正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过程,作文的源泉是生活,作文的生命是体验,学生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获得真实感受,形成知识和能力,没有生活的体验是写不出好作文的。一、组织游戏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对孩子的诱惑力是巨大的。游戏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孩子们在游戏中全身心投入,获得了愉悦的体验。先玩后写,以游戏来诱发孩子的写作欲望,学生就  相似文献   

8.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的作文应来源于生活,走进生活。因此我们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家乡的自然环境之中,去听去看去调查家乡的环境状况,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潜能,也使得学生在作文中言之有物。  相似文献   

9.
马永会 《考试周刊》2012,(64):42-42
作文是一项需要激情并创造激情的思维活动.教师要想使学生充满激情地写作,就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激发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信心和期望。如果像以往那样,给学生提出过多、过高的作文要求,让学生闭门造车,必将泯灭学生的作文信心和热情,使他们怕作文、烦作文。因此,使学生自主参与作文势在必行.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投进大自然的怀抱也成了必然需求。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紧邻开发建设中的洪泽湖湿地。洪泽湖湿地是指洪泽湖沿岸的滩涂、沼泽型湿地,主要集中在城头乡,并逐年扩展。因此,我校因地制宜,充分依托湿地资源的优势,扬长避短,有效组织开展实施生活作文写作活动,让学生认识家乡特有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突破了课堂的局限,更加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湿地、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以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和谐美好生活的情感。一、丰富生活积累。让学生写作有源。  相似文献   

10.
学生面对作文话题,有立意,却苦于没有生活体验,没有写作素材。作文,处于一种"欲炊"而"无米"的状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积极活泼生动的写作氛围,激活学生已有之"米",给予学生确无之"米",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开阔学生写作思路,使学生身临其境,心临其境,做好"名无米、实有米"之炊。  相似文献   

11.
一、激发表达欲望,让学生有话想写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的落脚点在何处?通过众多的写作教学的实践发现:走进生活情景,走进大自然,走进游戏活动,走进想象的心灵空间,是再现情境,唤起回忆,激起情绪,萌生写作动机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3.
<正>农村学生一般生活单调,见识较少,每天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渡过,除了课本外,课外阅读面狭窄,导致"作文"最让众多学生头痛。如何让他们在轻松的学习中提高作文能力,是值得语文老师深思的问题。一、让学生走进生活,丰富生活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土壤。引导学生步入生活,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1.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与人交往中,认真观察、善于发现,并积累写作素材,写起作文来才能有话可  相似文献   

14.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教学应探索一条符合儿童语言习惯的规律,开放作文教学视野,突破教学课堂,让学生走进多彩的生活,寻找更多的写作源泉,引领他们快乐航行在习作活动之海上,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林小钦 《新教师》2019,(6):28-29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只有让作文走进生活,才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捕捉素材,将作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习作才有源头,语言才有活力。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喜欢上写作文呢?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观察事物、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作文,在轻松说笑中完成作文。一、活化训练过程,捕捉写作时机改变传统作文课教学习惯,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捕捉作文时机,是“淡”化作文的一个重要举措。1.在学生情有所动时作文。叙事性作文找材料并不难,但临到写作文时学生往往不知道什么事值得写,有的写成了流水账,有的就胡编乱造,没有真情实感。如果在事情发生之时立即写下来,学生印象深,感情真,往…  相似文献   

17.
正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乐写,语文教师必须不惜为学生助力,给学生必要的指导,为学生排忧解难,让他们找到写作的方向,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一、导做为了在作文之前,使学生感受生活,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带领学生参与生活,但都必须是以练习作文为直接目的。这种"做"必须提出明确的作文要求,让学生在活动前有所准备,活动中有所留心,活动后落实到作文。  相似文献   

18.
学生作文不能脱离生活,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获取原生素材。感悟生活能让学生有话可写;亲历生活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品味生活能让学生寓情于文。在生活化积累中,学生就能获得作文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作文教学领域中,虚假作文、浮夸作文、灰色作文竞相登场,学生的笔端很难流淌出有灵性、有活力的真情作文来。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起因是孩子们的精神家园荒芜,头脑中没有写作素材,记忆中缺少语言积累。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促进习作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渗透到写作教学中来,让学生融入到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去,生发对生活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20.
一、开凿作文的源泉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一个问题。农村学生的作文往往缺乏新鲜真实的题材,作文中胡编乱造的甚多,生活中许多真实的素材却没有被发掘出来。因此,我们在作文指导中,要为孩子们创造更多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的机会,让他们在玩中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寻找生活的亮点。学生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习中注意积累,厚积薄发,到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积累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各种生活材料以及规范的书面语言。没有生活材料,作文就没有对象,没有方向;没有规范的书面语言,等于想造房子却没有技术。两者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