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2003年9月,《集邮博览》发表了拙文"赶班信筒"和"黄帽子信筒"。2004年11月北京举办第二届现代邮展,我决定组集参展,就在整理邮集时有二个新发现,现撰文与邮友探讨。  相似文献   

2.
《集邮博览》2003年第5期刊出张振声先生的“京城黄帽子信筒20年纪念文章”,详细的介绍了“黄帽子”的使用情况,林丰年和张振声先生为北京的邮史留下宝贵的资料,实为欣慰。本人在收集和整理邮戳时,也接触到开筒邮戳,据北京邮史记载: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京城报刊登载了关于《北京54个“黄帽子”信筒面临转岗》的消息,使我非常惊讶!黄帽子信筒陪伴集邮迷们已经22个年头啦!您说这感情能不深吗?可是在全国其他城市纷纷停办黄帽子信筒的冲击下,北京邮政局背着每年亏损数十万元的巨大压力,快捷、准时为市民服务也确实很不容易。据北京市邮政局领导透露:黄帽子信筒即将随着市邮政管理局改革的步伐,在提升服务质量的专项活动中,将  相似文献   

4.
戳趣园     
《集邮博览》2012,(12):57-60
集戳乐集戳是需要点儿精神的。为什么这么讲呢?看了北京邮友杨赤兵收集同城快件筒箱戳的经历你就知道了:北京的同城快件业务始于2007年8月1日,由于其邮件无须面交,只要投入红信筒即可,故又称为信筒同城快件。这种红信筒正面红色,背面绿色,可分别用来投交同城快件和平常信函。投筒邮件一般均加盖有该开筒班的专用箱筒戳记。  相似文献   

5.
(4)新邮戳首日封和旧邮戳尾日封。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邮政日戳式样曾多次变更。在旧式邮戳终止使用日前一天投寄的邮件,盖有当地旧式邮政日戳的信封,即为旧邮戳尾日封。而在次日,即新式邮政日戳使用的第一天,盖有新式邮政日戳的实寄封,就是新邮戳首日封了。如北京邮政部门自1983年8月10日开办“快信”信筒(俗称“黄帽子”信筒)以来,曾先后4次变更“黄帽子”邮政日戳中的字。最近一次是在1997年2月20日,就出现了旧邮戳尾日封和新邮戳首日封。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国家邮政部门发出了停用旧式邮戳和启用新式邮戳的通知与新戳样的件,但各地邮局换用新式邮戳的日期极不一致,相差几个月或1、2年的情况十分普遍,甚至有的邮局迟十几年才启用新式邮戳。如1957年  相似文献   

6.
笔者从山东邮友处获得一枚印有“免邮寄递”字样的印刷品(见封二),反复研究,先喜后忧。喜的是过去未见披露,应该属于新发现。忧的是钻研许久,对其“定性”仍有几点疑惑。现介绍与同好,诚望邮友们协助研判。  相似文献   

7.
赝品JP27     
杭城邮友去年从京华邮市购来“JP27”数枚,总感图案、剧色有异,寄赠一片鉴赏。经与从集邮门市部购来的JP27仔细比较观察,从北京邮市购来的“JP27”是赝品(图见封二)。为使更多的邮友不至被骗,现将其真伪的主要特征简述如下: 一、真片为149mm×100mm;伪片的片幅较小,为145mm×98mm。  相似文献   

8.
戳趣园     
《集邮博览》2011,(12):62-65
1集戳乐 戳趣园“改换门庭”已经有几期了,从尝试摸索到形式基本固定,离不开各位邮友的热心“支招”,比如近期给“1、2、3”分别加上了小标题,就是参考了北京邮友林丰年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和《集邮博览》相识已有30个年头了。伴随她同行,见证了她从单色到套色,从铅印到胶印,一直到全彩,从“丑鸭”到“凤凰”的变迁。第一次见到《北京集邮》是1982年10月,是北京一位邮友寄给我的。这本由北京市集邮协会主办的《北京集邮》创刊号,虽然只有32页,但设置了“邮票百科”、“邮风与邮德”、“邮学研究”、“世界邮坛”等栏目,文章精彩且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于一体,让我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10.
《中国集邮》2000,(7):7-7
《中国集邮》的“集邮茶座”栏目很受邮人欢迎,但是总是在一个地方办有缺陷,似乎也应当有各地的邮友们加盟,才能体现邮友俱乐部的广泛性、参与性。由江西邮协的王洪新建议,并经《中国集邮》特邀,请了几位江西邮人也来品品“茶”。  相似文献   

11.
张颖 《集邮博览》2008,(3):10-11
信筒代表‘邮’,由信筒与两侧的‘E3’体组成电字代表了‘电’,红底代表党旗的颜色。整个图案象征我国邮电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2.
戳趣园     
《集邮博览》2011,(10):68-71
上期戳趣园开篇,湖北邮友山川讲述了自己在台湾故宫邮局的“索戳”行动,本期有四川绵阳邮友刘建明站出来和他“PK”——比比谁的收集过程难度更大!  相似文献   

13.
在第25届北京桃花节暨第10届世界名花展在北京植物园举办前夕,2013年3月16日《桃花》邮票首发日,邮友制作一套12枚桃花“极限封”。  相似文献   

14.
金喜旺 《集邮博览》2011,(10):62-62
对于一个老集邮者来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能在地处北京东华门的中国集邮总公司门前,与邮友们交换一枚自己所需的信销票,那就是最大的乐趣了。那时的邮友素昧平生,来去匆匆,不可能坐下来切磋邮识,互叙心得。  相似文献   

15.
村夫 《上海集邮》2000,(5):29-29
笔者收到邮友寄来的一个实寄封,在邮资已付戳上有“DEM”三个字母,对其含义不解。请教各地邮友,也未获释。遂专函内蒙古乌海市邮政局请求解疑。承乌海市邮政局业务视察室热情介绍,始知该“邮资已  相似文献   

16.
2014年5月11日,第五届北京A1-HOBBY飞行聚会住大兴航模基地如期举行。作为第十叫届中国北京国际模型博览会的分会场,这次聚会吸引了来自A1-HOBBY、“涵道邮落”、“香山模型”、“心在飞翔”、“山西直机部落”、”无名模型”、“晓陟模型”等十几家俱乐部的300余名模友参加。  相似文献   

17.
《中国集邮》2000,(1):5-5
此封以《中国集邮》公函封制作。纪念封右上角贴《万国邮联125周年》邮票,盖北京99.11.28邮戳,封上加盖了红色“中国集邮首届集邮沙龙纪念”戳。该封主要在当天供参加沙龙活动的邮友使用,现尚有少部分,此外,还有一些贴有邮票而未盖戳的纪念封,欲收集请与俱乐部系  相似文献   

18.
在即将举行的中国’99世界邮展的荣誉类邮集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林文琰先生的“华邮珍品和孤品”具有25框(400片)和2个展柜的规模,成为这次大活动中的一个显眼的“之最”。这些展品既令人目不暇接,又值得仔细品味。很感谢林先生应本刊之约同意事先刊出部分展品的彩色图片,这对于无缘赴京参观的邮友们自可略饱眼福,同时或许也能为来到现场的邮友  相似文献   

19.
近来,在省市集邮报刊上,可以发现一些“老集邮、新面孔”的作者,他们的文章或谈专题,或写集邮知识,或抒发结交邮友之情感,言之有物,可读性强,实乃邮界可喜之事。“老集邮、新面孔”,说的是他们大多数已有数十年集邮历史,但写邮文较少,名字一旦出现在报刊上,令人觉得新奇——他也写起文章来了。多年的邮市炒作,加上新邮发行量大,邮票不断打折,使许多赶浪潮的“集邮者”自动退出,留下来的,都是铁杆邮迷;人过中年,邮趣不减。一个人玩还觉不过瘾,还要参加民间邮学会,隔三岔五去赶场,与邮友们侃侃邮经。  相似文献   

20.
任树邯 《集邮博览》2001,(10):18-18
这里介绍给邮友的是邯郸市邮政局为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启用的一组26枚“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之路”纪念邮戳,该组戳系统完整记录了北京申奥的全过程。该组纪念邮戳直径:32毫米、锌版制做。设计:张星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