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大体而言,社会控制是指通过社会权威的力量对社会成员进行调节、引导、约束,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过程。社会控制虽然是控制手段与目的探讨,但任何社会控制都是依赖于社会控制背后的文化。社会控制的根本问题在于人们倡导或反对什么样的社会文化,这才是社会控制与社会秩序得以良性发展或有效维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对社会价值观控制的合理适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通过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方式和手段 ,对社会成员或群体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 ,从而协调社会关系的各个部分 ,维持社会秩序 ,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它包括对社会行为的控制 ,对社会关系的控制和对社会价值的控制三方面的内容。而对社会价值观的控制表现在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控制和引导。任何社会都必定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给予维系 ,使得社会成员达到某种程度的共识和整合。社会价值观也可称为社会价值 ,是指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社会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它涉及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 ,影响到人们对事…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控制体系(1)社会控制。"社会控制"这个词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于1901年在《社会控制》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罗斯本来认为,人性中存在着一种"自然秩序",人们会自行调节自己的行为。然而,19世界末到20世纪初,由于都市化和大规模移民,美国社会中人性的"自然秩序"遭到破坏,对人的行为不再起调节、约束作用。于是,罗斯认为,必须有一种维持社会秩序的新机制,这就是社会控制。所谓社会控制,就是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个人或集体的社会行为履行社会约束。所以,广义的社会控制不单是指对越轨、偏离行为的控制。社会控制离不开社会实体和社会行为互动,是社会组织依赖各种信息传递实体对众多社会成员施行控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迪尔凯姆社会团结理论认为,正常的社会分工将有利于社会的整和与进步,有利于在社会成员之中产生强烈的集体意识,从而为建立社会秩序提供了保证,同时,复原性的法律也会发挥着维护社会团结的功能。这对于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社会和谐需要集体意识的维系,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规范职业群体的行为,把依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结合起来,建立社会宏观调空机制等。  相似文献   

5.
作为社会规范,法律和道德都是对人们行为进行约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都对社会整合、社会稳定具有同等重要的维系作用。它们既相互区别,不可替代,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补充;它们的调控范围在存在契合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基于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法律和道德的作用、功能,“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法德并举。只有这样,二者方能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建设好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6.
迪尔凯姆社会团结理论认为,正常的社会分工将有利于社会的整和与进步,有利于在社会成员之中产生强烈的集体意识,从而为建立社会秩序提供了保证,同时,复原性的法律也会发挥着维护社会团结的功能。这对于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社会和谐需要集体意识的维系,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规范职业群体的行为,把依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结合起来,建立社会宏观调空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舆论     
一、道德舆论 :一种非形式化的社会控制1 社会控制和舆论社会控制是社会秩序得以建立和维持的一种重要机制。凡是利用任何社会或文化的工具 ,对个人或集体行为进行约束 ,使其依附于社会传统的模式 ,以促进社会或群体的调试和发展的 ,都可以叫做社会控制。社会控制可以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 ,但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往往都表现为形式化的和非形式化的。所谓形式化的社会控制 ,包括那些为了处理人们行为而产生的诸如权威系统、法律、条例、规程等。这些都是比较正规的、形式化的。非形式化的社会控制 ,其表现往往是人们不自觉、不怎…  相似文献   

8.
正义感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义感作为人的一种高级道德情感,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经济生活的一种特殊能力。从指向来看,正义感既表现为社会成员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制度的评价与态度,又表现为社会成员对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评价与态度;从承担主体来看,正义感有个体正义感和社会正义感之分。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其社会成员的正义感水平在呈下降趋势。强化个体正义感,形成强大的社会正义感氛围,不仅有利干个人实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获得更多的道德自由,而且有利于团结他人、维护正义原则、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课堂中发生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社会越轨则是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两者都是违反或背离了课堂或社会的行为规范的行为,并且,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同样也可以是越轨行为。  相似文献   

10.
社会分配狭义指全体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效率指在资源和技术条件约束下尽可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经济运行状况,公平狭义特指社会收入分配的公正和平等。公平与效率都从属于一定的生产方式。公平本身有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之分,效率有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率之别,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具体说,经济的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的公平与微观领域的经济效率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存在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关系。社会公平与宏观领域的社会效率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公平与效率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特征。在社会分配领域坚持二者的辩证关系,有助于确立合理的经济伦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词尾“然”是上古就有的词缀,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朱子语类》中,后缀“然”不仅构词数量多,而且活动能力很强。文章调查了词尾“然”在《朱子语类》中的使用情况,并从发展的角度,对“然”作了历时梳理。  相似文献   

12.
从字形演变角度看《说文解字》对"临"本义存在误解,后世"临时"的语义由"面对某事的时候"之意所衍生。"临时性"组合与"临时性"结构所代表事件或动作在"正式性"、"偶发性"、"持续性"三个方面存在区别,临时性组合具有四种组合义。"临时性语族"流行的深层原因在于公众维权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5.
“以太”在19世纪未从欧洲自然科学领域传入中国后,谭嗣同遂借用这个概念构筑了《仁学》一书。然在借用之初即赋予了“以太”复杂的性质。本文就《仁学》中“以太”所具有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内涵作一梳析,力图客观地阐明“以太”在汉语语境下具有双重性内涵的历史原因及谭嗣同的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对《诗经》"不"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试着讨论"不"在《诗经》中的不同词义,指出某些注解的错误,并建议《王力古汉语字典》增添"不"的两种词义。  相似文献   

17.
朱彝尊诗学和词学的核心观点虽然都是醇雅,但在诗学和词学里的体现各不相同。诗学里的醇雅包括功能论上的言志抒情,风格论上的温柔敦厚而不愚,创作论上的以学问入诗。而词学里的醇雅在功能论上前后有变,前期和诗相同,后期则只是思想上的不淫邪而已;风格论上则强调统一的雅的风格;创作论上则尊重词的音乐性,固守词的音律。其中,功能论上的差异是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他们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的关系,并对共产主义实质作了科学的说明。然而,纵观这一章,我们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总离不开一个概念一“人”。“现实的人”是他们展开研究的基础,并贯穿他们研究的全过程,“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则是他们研究的最终目的。反正“人”在这一章中的重要性处处凸现,它成了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是整篇文章的“魂”。  相似文献   

19.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是我国第一部按照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本文从解说体例和分类两个方面对《说文解字》的"酉"部字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20.
"命",又称天命,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周易》一书中有许多与"命"有关的内容,是研究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资料。人有生命,因此也有欲望。生存欲望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为"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