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梁漱溟的宪政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可谓现代中国思想史上最特立独行的思想家、社会政治活动家。在中国现代第三势力的人物谱系中,梁漱溟对宪政的“西方意义”、“中国意义”以及中国走上宪政之路的困境和出路均提出了自己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今天重温其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影响极大的农村教育思潮,一些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试图开展农村教育实践活动,以寻找拯救农村、拯救同家的真正出路。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晏阳初的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黄炎培的乡村职业教育实验。陶行知的乡村教育运动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等,本文仅就陶行知和梁漱溟的农村教育思想略作比较,以辨其异同。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和晏阳初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村建设的重要代表,本文考察和比较了他们的乡村教育理念和实践。梁漱溟从儒家的伦理思想出发,试图通过乡学村学,继承乡约的传统,在中国培育个人和团体的新伦理;晏阳初则针对中国农民愚、穷、弱、私的四大问题,以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试图为农民培养基本的文化素养,使他们成为有教养的现代公民。两个人都以政教合一的方式,立足中国现实,应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他们的成功和失败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梁漱溟是现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位风格独异而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的文化哲学以其阐扬和复兴中国儒家文化的努力而闻名遐迩,这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的先驱者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奠基人。梁漱溟文化哲学思考的主题,是中国的历史出路与人生的价值意义的统一问题,他由此而深深陷入了“现代化”与“儒家人生”的困厄之中。梁漱溟的思想矛盾,最深刻地体现了现代化之时代大潮中古典中国儒家文化的反应及其困境。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开展了至少20年的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德育思想。本文首先分析了梁漱溟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进而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实施过程等方面分析论述梁漱溟的德育思想。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开展了至少20年的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德育思想。本文首先分析了梁漱溟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进而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实施过程等方面分析论述梁漱溟的德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其教育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相通之处,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存在一定的启示作用。质言之,梁漱溟教育观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德性生命之目的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晏阳初和梁漱溟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教育思潮中出于教育救国的共同目的而视角取向、途径路向各异的教育实验家。晏阳初的思想基础是孔子、基督的博爱和西方的民主;梁漱溟则杂糅佛儒,秉承儒家出世思想。晏阳初从教育入手,为根治农民的愚贫弱私而实施文艺、生计、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梁漱溟则为解决文化失调而以乡村教育改造社会的散漫消极,试图通过教育的力量实现平民政治。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是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根呢?……中国文化有形的根就是乡村,无形的根就是老道理。所以所谓中国文化已经崩溃到根,已根本动摇,也就是说中国的乡村已经崩溃,中国的老道理已经动摇了。”(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讲这番话时是1936年,当时在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陶行知等学界扛鼎人物的领导下,中国推行的乡村教育运动和乡村建设运动已经开展了10余年,而且成果显著。今天,当我们审视日趋衰败的中国乡村教育,审视全民族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式微,聆听梁漱溟的疾呼,依然感觉振聋发聩。用二分法来评判50多年教育改革的成败是自欺欺人。从民族发展大计来看,从传承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的成绩来考量,以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来打分,中国教育的改革无疑是不及格。其中,最让人担忧的是因为乡村教育的凋敝而导致的中国传统文化“根”的丧失。本文就此谈一谈中国乡村教育目前所面临的文化困境。一、城乡二元对立体制导致的资源不均衡使乡村义务教育的总体水平下降,农村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下降,文化建设无法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教育一直被视为缩小城乡差距的良方,在中国,教育却在其中起着负面作用。人为制造的城乡...  相似文献   

10.
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教育的社会性功能、教育的个人性功能和教育的自身性功能。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构造和实践推行中,就教育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发展关系展开研究,为解决中国现实政治、经济问题探索道路。梁漱溟有关教育功能论的认识丰富了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由于学术界批判改良主义渐进论的影响,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中对梁启超教育思想的评价与他对中国近代教育开创性的杰出贡献是极不相称的。本文从下述几个方面阐明梁启超对近代中国教育的主要贡献:成功地推动废除八股;倡导成立各类学校;首先提供近代学制的蓝本;首倡教育当定宗旨;系统设计了近代学校管理制度;编译近代教材;首创近代学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思想及成就,家庭教育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梁漱溟人生经历的变化和思想的成熟,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也经历了三次较为明显的转变;前期是经师阶段,即为学术而教育,以教育促学术;后来是人师阶段,即为青年而教育,以教育促进青年发展;最后是教育家阶段,即为乡村教育,以教育促进乡村建设。每一次转变既有着强大的时代背景,也有着梁漱溟的个人认识背景,从中可体悟最后一代儒家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民族和教育的思考与追求。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其哲学思想存在着内在的逻辑:重内固本和儒化生命主义的哲学路向使他相信解决中国问题的工作必须从乡村入手,依赖乡村人自身的力量及其主体意识的觉醒;而慎变求稳的动静观、中庸调和的宇宙观及儒化的实用主义,使其乡村建设运动必然走上发展合作经济、平民教育等事业的改良道路。  相似文献   

14.
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梁漱溟文化教育观的当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漱溟的化哲学与他的乡村建设的教育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化教育观。以梁漱溟的化教育观来观照今天的农村化与农村教育,对我们重新认识农村化的价值与重新定位农村教育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与近代思想解放有几个重要的关节点:创办《时务报》,宣传变法;发表《新民说》,宣传启蒙思想;旅欧后,提出解放思想、建设新文明的构想。梁启超求变求新、解放思想的观念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变易”思想与西方进化论的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20世纪中国史学,不能不提梁启超的史学。学界对梁启超史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很少有人论及其历史编纂学思想。实际上,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对旧史的批判蕴含着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对新史的设想则直接反映了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对史籍的划分和史体的评述,反映了梁启超对史书编纂形式的认识,也蕴含着史学家丰富的编纂思想;关于史学求真与致用治史目的的认识、关于通史与专史研究与撰述之思想以及赋予"史家四长"的新意义和新的阐释等等,都深刻体现着梁启超丰富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儿童教育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和重视儿童教育的教育家之一。他通过对比中西方儿童教育,揭露和批判了中国落后的封建儿童教育,并提出了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改革儿童教育课程与方法、贯穿趣味教育观念、发展师范教育和女子教育以促进儿童教育等一系列发展中国近代儿童教育的主张。梁启超的儿童教育思想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儿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于我们当前的儿童教育改革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最早提出“科学小说”概念并大力推广之的是梁启超。但梁眼中的科学小说并不局限于传播科学知识,他认为“科学”还应包含形而上的精神,优秀的科学小说必须蕴含深刻的哲理。梁启超的这种看法与他一直以来对政治文化的关注密不可分,他对“科学”的理解最终还是指向文化层面。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比较集中地表述了他的易学观。他认为,《周易》经传首先需要进行“辨伪”研究,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宗旨。在总结清代易学研究的基础上,梁启超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梁启超的易学观对于当下的易学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乡村教育的文化使命——梁漱溟和他的乡村学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明“改造旧文化 ,创造新文化”是梁漱溟赋予乡村教育的文化使命 ,乡村学校是实现这一使命的具体机关 ;分析邹平的乡学和村学的办学目的、学校组织、教学概况 ,并总结其政教合一、注重人生行宜教育、知识分子与乡民打并一起的办学特色 ;对当代农村教育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