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近读鲍绍林先生《明的憧憬》,引起我对于化全球化的一些遐想。全球化是目前人们谈论得比较多的话题,人们对于全球化有各种见解:有的说全球经济可以一体化,化不可能一体化;有的说化一体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因为全球化不是一个纯经济性质的运动,而是一个综合的运动,是一个通过经济扩张而推行西方政治理念和化价值的历史过程,这些争论和分歧确实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浅议长江三角洲文化资源之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现的同时,化全球化也成为美国等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矢志追求的目标之一。而有效抵制其所谓化全球化的梦想,实现中华传统化与现代化的资源共享,形成具有强大竞争性的合力,是必须而重要的。试想,城市之间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同步、化同源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  相似文献   

3.
在张大千同毕加索这两位东西方艺坛高峰人物历史性会晤50周年之际,友人汪毅先生捧来了关于“大千世界”的系列书稿——《回眸张大千》、《张大千的世界》、《大风堂的世界》。这是汪毅在三年前推出《走近张大千》,打响四川实施化名人战略的头一炮之后,继续苦心经营、笔耕不辍的新收获。拜读之后,深感三部书稿内容丰瞻,充满创意,形象生动,引人人胜,既保持和发扬了前书诗、、画、照并茂的优点,又在张大千研究的广度、深度和系统性上有进一步的开拓和升华,堪称展示张大千波澜壮阔、五彩斑斓的生活世界、艺术世界、情感世界及所创大风堂画派群体形象的鸿巨制。书稿展示的“三千大千世界”,是如此博大精深,浩荡壮美,使人心灵受到震撼,高山仰止之情油然而生;对于如何估量张大千及大风堂的化价值,评价其在艺术史上的化定位,以至思考在经济全球化、化多元化的时代单中国画的未来走向.也都足以发人深省.启示良多。  相似文献   

4.
多元化及其发展中的两种危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经济、科技和部分物质明(衣食住行之类)的发展越来越趋向全球化乃至一体化。在这种趋势下,作为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精神化(哲学、宗教、伦理、学、艺术等)走向如何呢?是否也将和经济、科技一样逐渐一体化,也就是逐渐“趋同”呢?这类化有没有可能,或有没有必要持续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当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各种文化相互冲突的过程。这种文化现象往往表现为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内部冲突.即民族文化内部传统文化、统治文化与本系统自生的新文化之间的冲突;另一种是外部冲突,即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是相又寸的,但这两种文化冲突往往集中体现为传统文化同现代文化之间。  相似文献   

6.
“西道孔子”扬雄的大一统观与儒风在巴蜀的流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的化认同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本通过对扬雄的大一统观及其哲学基础以及儒风在巴蜀的流布的研究,阐述巴蜀化在秦汉时期融入中华大一统化的同一性进程和差异性进程,说明不同地域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在统一体中的交流融汇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共同体的主要特征。作认为扬雄是孔子思想在汉代传承的集大成。扬雄以中和精神为内核的关于“三”的创见,是大一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是汉化统一进程在思维方式变革上的集中反映。它对巴蜀儒风的流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巴蜀成为“其学比于齐鲁”的一个全国性化重心。  相似文献   

7.
密宗和禅宗是佛教中的两大宗派,两派对语言功用论述各有其独特之处,密宗宣扬“不离文字”,“自致成佛”;禅宗则声称“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本文拟就密、禅。宗的语言观略作探讨。一、得性忘言,自致成佛密宗的“三密法门”为身密、语密和意密《发菩提心论》说:...  相似文献   

8.
2003年2月2~4日,在法国化通讯部、外交部,加拿大政府和加拿大魁北克省政府支持下,法国化观察委员会^(注1)与加拿大化多样性联合体^(注2)在法国巴黎共同召开了化专业组织第二次国际会议^(注3),就经济全球化给化多样性带来的威胁等议题,展开研讨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9.
藏东川西高原峡谷区,即“藏彝走廊”,是一条神奇的化沉积带。笔首次概括出这里的七大历史化特征,并首次以“母系化带”、“猪膘化带”、“牦牛化带”、“笃苯化带”、“重屋化带”、“石棺葬化带”、“藏缅语多元语言化带”为题,分别加以论述。提出:典籍所载“嫫母”为今白马人图腾和先母祖之一;第一个方相氏出于今白马人先民;峡谷一线民族崇拜的是同一个女神;“康”之新释;昆仑即是牦牛;习用猪膘的民族先民是农业的发明等等,对藏彝走廊的诸种历史化现象提出了新的看法和阐释。  相似文献   

10.
唐逸 《东方文化》2002,(6):27-35
在经济全球化的深处,蕴涵化全球化的难题。如果实现经济全球化,各国纷纷加入世贸组织,则国内的各种体制势必与国际准则一致化。经济运作遵守国际准则,不仅需要政治、经济、法律等体制的保障,而且需要契约精神、秩序原则、公平诚信、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分析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入手,指出正在兴起的全球文化虽以西方文化作为普世文化,但确实具有一些超越民族文化的共性.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是和文化全球化相伴而产生的现象,在文化全球化和文化民族主义的互动关系中,全球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乃至冲突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今天,确立起以民族主义为基点的全球化视野十分重要,但中华文化的复兴不应以排斥全球文化和全球价值的引进为前提.  相似文献   

12.
本对汉初陆贾的“无为”论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陆贾“无为”论是在总结秦亡教训上的一种以道入儒的思想学说,其基本内容是以儒学“仁”、“礼”为纲,以道家为表,儒学为里;“无为”为用,“仁治”为体,而融合儒道两家,将儒家“仁义”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本还研究了陆贾“无为”思想的孟、苟思想的渊源及对汉代大一统政治学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裴登峰 《寻根》2002,(6):17-20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社会急剧变革、思想空前活跃的一个时代。与春秋相比,战国在某些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做了如此概括:“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因而王夫之《读通鉴论》称战国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确,战国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的感情。一旦要离开时,便有割舍不开的眷恋。《孟…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本土化:一个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大概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我们面对这一事实时,就进入了一个国际性的化语境,我们不得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来检索我们的化走势,于是就提出了一个本土化的问题。显然,这不单纯是一个学理层面的问题,而更多的带有化对策的色彩,或说,它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意义远远大于化的意义。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对应所引发的思想讨论,虽然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但究其实质,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我以为,至少到目前为止,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各种观点和见解,如果不算那些纯粹是阐释西方有关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原初涵义的章,只要是移植到中国特定的语境中,翻译成中国的理论句式,则基本上都是本世纪初以来中国思想化界关于中西化冲突的论争的延伸。  相似文献   

15.
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问题,引起学界的重视。费老说,“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也许可以说,文化自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的一种具体体现。最近,许多文章中提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包括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光明日报》2000年11月7日)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全体会员国一致通过2000年为“和平化年”,而2001年为“明对话年”,充分显示了和平及对话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心愿,同时也深刻地反应了人类全体对种种矛盾冲突和抗争的残酷事实仍深感忧虑和恐慌。因此,“地球村”的出现带来了全球生命共同体的曙光。但生态、科技、信息、金融、贸易、投资、交通、旅游、通信、移民、娱乐、疾病、毒品和暴力种种全球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个人是社会的终极单位.社会则是个人的存在方式。化则是生活的最高境界。党在“十六大”中提出新的目标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化则是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性质、方向和水平的重要尺度,又是作为全面体现小康社会建设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作为城市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精英化陷入危机,大众化泥沙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文化训诂学的理论省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多种学术话语并存的语境中,本系统回顾了作为一种学术探索方法的化训诂学,在现代吸取诸多学术理论营养,向着系统性、逻辑性深层发展的历史过程;并就化训诂学的多重证据法、融汇法与化还原法等三种基本方法进行了理论思考与归纳,全面勾勒了训诂学的现代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中,中国兴起了两次大规模的“化热”。本通过对这两次“化热”的历史考察,认为化发展的总体趋势是连续和渐进的,同时说明化的发展是多元的和相对稳定的,并不存在单一的化形态和一成不变的化模式。指出只有在开放的化环境和竞争型的化机制中,各种化因素才能充分地交融、优化,新的化因素才会不断产生,化肌体才富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神话传说中理想景观模式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与宗教是原始的哲学和宇宙观,是人类早期的一种文化思想,它们同所在地理环境中人类对生活实践的认识和经验紧密联系。“夫神话之作,本于古民,睹天地之奇觚,则逞神思而施以人化,想到古异,淑诡可观”。神话与宗教不可分,“神话从一开始就是潜在的宗教”,“宗教在它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始终不可分解地与神话成分相联系并且渗透了神话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