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洋务运动历时30余年。这一时期,是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日趋加深的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局”时期。震惊于“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人物积极从国外引进军事装备和机器生产,师其所长,夺其所恃,并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于实践。洋务运动便是这一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探索国家出路,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这些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西方列强加快了对外侵略扩张和分割世界的步伐,致使中国边疆危机不断.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的...  相似文献   

3.
晚清重臣李鸿章之外交理论可以归结为“外须和戎”。纵观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20多年之所为、所言,可以发现,“外须和戎”理论的产生和形成有其复杂而又深刻的主客观原因:既是李对中西方文化和中外势力比较权衡之后作出的抉择,也是曾国藩在外交思想言行上对他影响的结果。与这种“和戎”外交理论紧密相关,李鸿章的外交实践在总体上反映出对西方列强妥协退让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4.
李鸿章为晚清重臣,从维护统治阶级及其自身的既得利益出发,其所思所为无不打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长期的外交实践形成了李鸿章独特的外交思想:“和戎、自强”是李鸿章办理外交事务的出发点;“保全和局”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重要环节:“妥协投降”是李鸿章一贯坚持的外交原则。李鸿章扭曲的外交理论的形成除了主要是由他阶级属性所决定外,同时也与当时各种社会因素对他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变局论开始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持变局论者也更多了。这种变局论,以李鸿章于同治十三年(1874)所上的奏折最具有代表性,他指出:"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船轮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数千年大变局"之称谓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人士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所发出的浩叹。  相似文献   

6.
王龙 《学习之友》2010,(3):36-37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中流砥柱。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  相似文献   

7.
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的门户进一步洞开,中外交涉日多。在此期间主持清政府对外交涉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对外交涉的过程中提出了“外须和戎”的主张,并在以后长期的对外交涉中以此作为对外政策的基准,推行其和夷政策。李鸿章的“外须和戎”政策的提出与实施,在中国近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鸿章本人也因此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本人将就李鸿章“外须和戎”政策提出与实施的原因、目的作一点探析,以期有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李鸿章的这一政策和李鸿章本人。一、“外须和戎”是强弱形势比较下的变策近代中国,西方列…  相似文献   

8.
1864年清廷翻译《万国公法》所据版本问题考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国家关系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动,英法等国公使开始常驻北京,同时也不断要求清政府派员驻扎其国首都,中外间的外交往来已无可回避.自中央至地方的许多清廷大员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亟需摆脱天朝大国闭关自守的状态,了解和正视世界.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走向世界是历史的必然王燕梅,林钧海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大门就被迫打开,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发生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①当近代中国经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时,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种种救国方案,使中国历...  相似文献   

10.
悲情李鸿章     
一提起李鸿章 ,有人恨得咬牙切齿 ,有人则稍有同情之心 ,而众多史家对其亦褒贬不一 ,莫衷一是。梁启超称其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 ,“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曾国藩夸赞他的这名学生“才可大用”。美国人说“每当满清政府把这个巨大的帝国带到毁灭的边缘 ,他们惟一必须启用的人就是李鸿章”。但指其为“卖国贼”“窃国大盗”的人也不在少数。捧他的人也好 ,骂他的人也罢 ,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而得出的结论。我们常说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好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下。屈指一算 ,李鸿章登上清帝国的外交舞台已是 19世纪 …  相似文献   

11.
清朝政府在洋务运动时期的对外主张,历来颇受争议。李鸿章在这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将中国带出了两次鸦片战争之间那种"外交虚无"的状态,主动提出了"外须和戎,内须自强"等一系列新外交理念,使中国的外交决策开始理性化,人们也常将洋务时期的外交称为"李鸿章外交"。本文试图从一个新角度,思考洋务派对外主张的得失:得失为何,得失缘何,何谓得失。不同于就史论史的微观考据研究,本文尝试从历史大背景的视角探讨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时期外交主张的得失及其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在创办洋务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洋务思想:首先他对时局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认为中国处于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阶段,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强敌,我们只有忍辱负重,对外保持“和局”,对内加紧变法,大力倡办洋务事业.其主要手段就是“师其所能,夺其所持”,学习西方之“长技”,为我所用.随着李鸿章对西方认识的逐渐深入,进而又提出了“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观点,注重人才培养.李鸿章的这些思想虽有直接服务于他自己的洋务事业,有其为巩固清王朝统治的局限性,不能与后来的维新思想相比.但在当时那个时代,在当时的中国,李鸿章的洋务思想仍有其积极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在晚清政坛上驰骋半个世纪。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他是中国封建官僚主义与西方思潮撞击下一个悲哀的产物,却在中国经济、军事、教育和外交近代化道路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近代史上罕见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改革家。  相似文献   

14.
从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到当今世界正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和现实场域已然发生重大变化.全民抗疫作为一场最广泛的爱国主义实践,直接推动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积极践行与发展.文化逻辑是一切文化活动的中枢,新时代爱国主义正是基于“家国情怀”“王道之治”“天下为公”的中华文化滋养,才在人与国家...  相似文献   

15.
“以夷制夷”作为一种处理对外关系的政策,导源于春秋时代,经西汉以后历代统治者的完善与发展,沿用至晚清。李鸿章继承了这一传统政策,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即结合国际均势主义理论,利用均势,利用矛盾,为中国赢得了一定时期的相对和平。但历史证明李鸿章在其外交实践中,最终还是成为悲剧人物。而他的悲剧正恰恰再次证实了“弱国无外交”。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是其社会条件,传统教育的危机构成其内在基础,西方化的入侵是其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17.
一五四精神是民主和科学。民主、科学的哲学精髓是理性主义。因此,“五四”运动的精神底蕴是科学理性。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遭到惨败,从那时起,中国开始发现自己落伍了,从此,复兴和强盛成为中华民族的首要课题,中国开始了现代化的远征,经历了一个全世界罕见的漫长而崎岖的现代化历程。中国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愚昧的“以商制夷”的办法彻底破产。部分土大夫认识到中国历史格局面临“数千年末有之变局”,而西方国家乃是“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放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搞一点“防御性现代化”,目的在于…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创办洋务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洋务思想:首先对时局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中国处于几千年来从未有的大变局阶段,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强敌。我们只有忍辱负重,对外保持“和局”,对内加紧变法,大力倡办洋务事业;其手段就是要“师其所能,夺其所恃”,学习西方之“长技”,为我所用;随着李鸿章对西方认识的深入,又进而提出了“必先富而后能强”的重要思想;在与顽固势力论争的过程中,又提出“洋学实有窬于华学”的思想,注重人才培养。李鸿章的这些思想虽有直接服务于他的洋务事业、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服务的局限性,不能与后来的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相比。但在那个时代,在当时的中国,仍有其积极性、进步性,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郭华 《考试周刊》2011,(27):36-37
李鸿章是近代外交的代表,他的外交思想对近代前期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他的"外敦和好、内要自强"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20.
咸丰、同治时期是传统中国由“变局”危机卷入世界近代化运动的开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内心激发起强烈的救亡求变心理,催逼着他们排除传统守旧势力的干扰,大力购求和运用洋式武器,开始变革传统的军备和军制,由此揭开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序幕。这其中不仅有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洪秀全等,也有与之敌对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湘淮将领。敌对的力量被世界近代化潮流神奇地统一到变革传统的行列之中。 (一) 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是多方面的,但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与震憾。有识之士从头破血流的失败、牺牲和屈辱中,看清了自身的因循、麻木积习;从坚船利炮与刀矛弓箭、鸟枪土铳的比较中,看出了“天朝上国”的破洞与衰象;痛苦的升华与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