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理性新闻”就是新闻事实所提供的信息,要使人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后,能受到某种(或某些)教育、启迪,明白一点(或一些)道理,让人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在思想上打上较深的格印,收到“雨过地皮湿”而不是“雨过地皮子”的宣传效果。怎样才能多写出一些“理性新闻”呢?一、立意侧重明理。就是要在确定稿件意境时,要侧重于让受众明白茶一(些)道理。平铺直叙.就事写事,清汤寡水,味同嚼蜡,就会陷于“一般化”,在预选中就淘汰;寓理于事,事中有理,编者相中,读者(听众、观众)喝彩,即为佳作…  相似文献   

2.
俄国现实主义大师契诃夫要求作家:“自管喜爱您的人物,可就是千万不要说出声来。”对新闻记者来说,何尝不应如此。(一)新闻要报道事实,又不能就事论事;新闻要反映现象,又不能自然主义;新闻要记载今天,又要预测未来;新闻要以事实教育人,又要以道理说服人。新闻似乎不能不“说”。记者采访新闻事实,形成一定的观点,记者选择新闻事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闻记者,工作中一个主要活动就是采访。“采访”顾名思义“采”就是采集,“访”就是访问,而“采”的主要手段就是看,“访”的主要手段就是问。这里先说“看”。众所周知,新闻是以客观反映事物真实面貌为己任的,就是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道理就这么简单。因此记者要想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就是得好好看,练就一双“新闻眼”。关于看的方法很多,这一讲我们说说“到现场看个明白”。俗话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到事件发生的现场看个明白,只是道听途说是写不出好新闻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相似文献   

4.
正虽然读者在阅读报纸时会有所侧重,但如果通篇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专业术语,通篇是动辄成亿的数字,恐怕没有多少人耐着性子读完。著名报人穆青曾经说过:"要在读者心中立起一个形象,报道也必须是形象的。我们在新闻写作上要有所突破,要善于把概念的表达诉诸充实具体的形象,使报道的内容可闻、可见、可触、可感。"但是,并不是仅有可读性就足够了。新闻工作的职能在于反映和引导社会生活。这种反映和引导必须是理性的,因为只有理性思维,才  相似文献   

5.
三是与常理对比寻找落差。就是将新闻事实整体或新闻事实的某一方面,同一般常识、通常道理作对比,从中发现新闻事实与常理之间的反差,拟作标题。1993年8月27日新民晚报制作了这样的标题:“输挨骂,胜挨骂(肩)巴西足球队总是挨骂(主)”。如果说“输挨骂”还在常理之中的话,那么,“胜挨骂”就在意料之外了。正是这强烈的反差,紧紧把读者的目光吸引了过去。该报9月17日还用此法制作了另一则标题:“幼童被卡车碾伤,求医时费尽周折(肩)唉,急煞人的急诊室!(主)”。不应该让人着急的地方却让人觉得“急煞人”,怎不叫人感到意外! 四是与全局对比寻找落差。就是把此事物放在其发生的大环境中加以考察,让此事物的特点由大  相似文献   

6.
写新闻的目的就是要传播一种信息,让人知道在什么时间以及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新闻的概念有多种表述方式,所揭示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但基本的特点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写事。二是要写清楚事。不写事的新闻恐怕没有,写不清楚事的新闻,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发誓不让人看,因为看了也不明白。如果在新闻写作中没有抓住这两点,恐怕算不上是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减少主观色彩对新闻事实报道的影响,在消息写作中,一般不提倡作者直接议论或抒情。新闻报道被称作是“藏舌头”的艺术,发表的应是“隐形意见”或“无形意见”。如果新闻中有太多观点、态度和情感的直接流露,就会影响新闻的客观性。这已成了消息写作理论中的定论。然而,消息中是否就完全不能有议论呢?其实,早在1931年,毛泽东在《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中,就消息写作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也不是完全不发议论,要在消息中插两句议论进去,使看的人明白这件事的意义。但不可发的太多,一条新闻中插上三句就觉得太多。议论要插得有劲,疲沓疲沓…  相似文献   

8.
四、理直辞达。新闻的倾向性要求消息不能只是客观地堆积事实,而是要通过报道事实告诉受众一定的道理。“事实说话”是新闻体裁的基本风格之一。这“说话”便是作者在消息中要告诉受众的道理。理直,是道理要正确合理,不是歪道理、错道理,这要求作者立场坚定、观点正确。辞达,就是要把事理表达得清楚明白,不隐晦曲折,不艰涩难懂,不会产生歧义或误解。这要求作者按照语言规律写作,语法正确,修辞讲究。毛泽东同志写的消息,以及历年获奖消息,一般都具有理直辞达的风格。理直、辞达是紧密联系而又互为条件的。一般说  相似文献   

9.
围棋界元老华以刚是上海人,后来长年生活在北京。他说过一件事:有一次他家水管坏了,请北京的熟人来修。在修理中需要旁人拧个螺帽,那师傅说:“老华,往北拧!”华以刚虽在自己家里,一时却找不着北。为此,华老感叹:北京人有关东南西北的方位感特强,而上海人对前后左右的空间感特别敏感。由此联想到我们的时评家们在议论某一具体社会现象时,通常能分得清“前后左右”,但倘若放到更大的思想语境中,就往往“找不着北”了。这是因为他们“只讲小道理,不讲大道理”,而“不明白大道理,就不可能真正明白小道理”(庄周:《齐人物论》)。不懂大道理者所讲的小道理,大抵是一些无关痛痒的鸡零狗碎、人云亦云的老生常谈、自欺欺人的忸怩作态。这种“道理”,不讲也罢!  相似文献   

10.
1.在“新”字上下功夫。新闻要“新”,但是真正做到记者、编辑采编的每一条新闻都是新的,实际上很难。也就是:让记者采访一件新近发生的事很容易,但是在新近发生的事中发现新意并加以报道却很不易。那么怎么办?我们引导记者、编辑认识这样一个道理:要善于在重复发生的事件中发现新的变动。俗话说:变动出新闻。真正的好新闻并不是只包含“新近发生”这一个概念。它还包括:报道观点的新变动,报道角度的新变  相似文献   

11.
有朋友建议我编一本《看不懂集》,将近年来见诸报刊的新闻、评论、文章、诗歌、小说等,凡是作者下决心让读者看不懂的,或对看不懂作品有精辟分析和独到见解的,或在词不达意、言之失理、逻辑混乱、浅入深出等方面自成一家的,征集成册。一来为看不懂作者们树碑立传,留下“历史的痕迹”,二来以飨读者,清世人之耳目。我想这是一件功德无量、荫泽子孙的事,愿为其出力流汗、不计甘苦。写文章本来是要给人看的,达到让人看不懂的“水平”,不外两种情况,一是作者“本钱”不足,没有能力把要说明白的问题说明白,二是作者下决心不想让读者看明白,“众人俱醉,唯我独醒”,以别  相似文献   

12.
我最爱看各种“文摘”报和晚报的社会新闻。信手抄下一些题目:“科·阿基诺访问漳州期间发生一起手榴弹失窃案”、“农村日益严重的婴儿买卖风”、“李大夫披露毛泽东生前健康情况”……看了这些题目,我相信大多数读者是要把这文章读个精光的。可惜,这类社会新闻在报纸上还是太少了。大报似乎是不屑为之,小报呢,好象也很少有人精心采写这类新闻。以中国之大,人口之多,每天都会有不少新鲜乃至怪异的事;但从报面上看,有点单调。为什么要刊发这些社会新闻,这道理似乎毋需阐述。一则人们的社会生活本来就极其丰富,“一个母亲生五胞胎”或“四十年前情人终成眷属”这类事等所在多有;再则读者很爱看这种事,而且也没有大的  相似文献   

13.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要“新”要“实”。在这方面,我们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业余通讯员做得是比较好的,但也有少数同志为了求“新”求“快”,仍然违背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人为地造成了一些假报道。为了求快,预先报道。常常是“事未做而文先行”,把计划中的事说成是正在办的事,把发展中的事说成现实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早产新闻”(实质上是假报道)。去年十一月。我们收到一篇稿子,稿子开头写道:“昨日,在某地一幢  相似文献   

14.
自《全国新闻系统测试复习提纲》公布之后,有的新闻单位或业务刊物,拟出一套“标准答案”或类似“标准答案”的东西,主观意图是好的,可效果就很难说了。我认为,没必要搞什么“标准答案”。因为,所谓“标准答案”,仅仅是“答案”作者个人(或一部分人)的观点和理解;特别是一些要让测试者发表自己见解的问题,怎么也好拟出“标准答案”呢?试举几例。  相似文献   

15.
收听新闻广播时,经常可以听到“这个厂……”、“这个队……”、“这个县……”、“这个……”的说法,使人有时听起来不大明白。从开头听这则新闻的人,知道这是说什么地方、哪个单位的事,但也不见得一遍就听得很清楚、就记住;没听到新闻开头的人,就无法知道这是在讲什么地方哪个单位的事。很多人往往是一边手里干活,一边听广播,只在新闻的开头交代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6.
“缺憾新闻”不容忽视“缺憾新闻”,这是我从一些记者的新闻报道中发现的。我之所以称其为“缺憾新闻”,是由于这种新闻使人看(或者听)过之后因其某种匮缺而遗憾——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该讲的没有讲或者没有讲清楚,受众想知道的没有说或者没有说明白,给人一个不明不白的疙瘩,使人憋得慌,闷得慌,甚或对其新闻的可信  相似文献   

17.
发表在下面的《当死亡向我袭来的时候》一文原载1982年9月19日《纽约时报杂志》,曾获1983年普利策新闻专稿奖。在这篇专稿中,作者南·罗伯逊只是忠实、朴素地介绍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这就是西方新闻学者所说的“个人经历报道”。“个人经历报道”并不始于今天。英国一代名相邱吉尔青年时代当记者时,就报道过他自己的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见《西方新闻作品》一书中介绍的《我身体虚弱,但我却自由了》一文)。这里说一说为什么允许“记者写自己”。其实,道理不难明白:公众心目中的新闻,同新闻工作者理解的新闻并不完全一致。对于一般读者(听、观众)说来,记者笔下的任何足以引起他们兴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在1931年3月写的《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一文中指出:“《时事简报》不做文章,只登消息。……也不是完全不发议论,要在消息中插句把两句议论进去,使看的人明白这件事的意义。但不可发得太多,一条新闻中插上三句议论就觉得太多了。议论要插得有劲,疲沓疲沓的不插还好些。不要条条都插议论。许多新闻意义已明显,一看就明白,如插议论,就象画蛇添足。只有那些意义不明显的新闻,要插句把两句议论进去。”(见《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相似文献   

19.
这里说“觏新闻”指观点正确、尺度把握恰到好处、题材出众、写作新颖,让读者看一眼就能留下痕迹,很久以后还能娓娓道来的新闻。这些新闻或因题材难得、典型;或因标题制作“鹤立鸡群”而动人心弦;或细细品味有种“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篇却是泛泛新闻难以堙没”的感觉,读后让人有所深思和启迪,或使人豁然开朗,顿时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20.
干了十几年电台、电视台新闻播音工作,曾多次遇到同行以及关心新闻播音的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播新闻要不要感情?”最初,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因为拜读过的资料对此问题不是避而不谈,就是倾向于客观地传递信息,适当融入自己观点(观点包含情感因素),加之有些同行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再说,这个“适当”也不太好把握。因此,在没有弄明白“情感”一词定义的情况下,就草草地回答“不用”或“用不用无所谓”是不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后,自己深切感受到新闻播音需要情感!受众之所以喜欢新闻节目,主要原因是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