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杰 《宜宾学院学报》2014,14(9):114-118
宜宾方言中的"起"兼具实词和虚词的功能,既可用为实词作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作结果补语表示动作的结果,又可用为虚词作时态助词表示动作的开始、进行、持续、完成或行为状态的延续,还可以放在述补之间,起连接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并可以补足音节起垫音作用。  相似文献   

2.
1 未 未,否定词,音读bue~(11),副词,经常修饰动词、形容词,也可以修饰数量词语。经常与“未”同现的有“还”、“且”两个词,根据这两个词,我们把“未”分成两组讨论。 1.1 还 未 “还”表示本来某种动作、行为、状态、情况应该结束现状但事实上却仍在继续这样的语气。“未”表达对动作、行为、状态、情况等的发展变化到达现实点的否定。由于两者意义上的相关,所以用了“还”就加强了“未”的语义强度。如:  相似文献   

3.
1995年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指出:标点符号“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叶圣陶指出:标点符号是“帮助我们准确表达思想的工具”。苏培实在《标点符号规范用法》(湖南出版社1995年4月版)中谈到标点符号表示语气时,以“周总理逝世了。/周总理逝世了?/周总理逝世了!”为例,说明它有“帮助表达感情”的作用。这里第一句用句号,是陈述语气,表示沉重的心情;第二句用问号,是疑问语气,表示怀疑的心情;第三句用叹号,是惊讶语气,表示悲痛的心情。如果没有标点符号的帮助,就难以表达语气和感情。这种用标点符号来表示语气  相似文献   

4.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册《文言句法的一些特点》一课,论述了文言里的被动句式,常用介同“于”来表示;也常在动词前面用“受”或者“见”.接着有这样一段话:“必须注意,‘见’还有另一种用法.‘冀君实或见恕也’,“见”用在别人(君实)的行为(恕)前面,只起表示客气的作用,这就不是被动的用法(着重号是笔者所加).”无疑,“冀君实或见恕也”句里这个“见”字的用法,不是被动用法;然而是否“只起表示客气的作用”呢?我认为,这个  相似文献   

5.
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在教学中,它常常被人忽视。其实,语气词是很有蕴味的,它不但能表达各种语气,增强表达的效果;有时还能起一定的语法作用,一些实词和短语加上语调,还要加上语气词才能成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让“默默无闻”的语气词亮出自己的风采。下面我就以《美丽的小路》中的三个教学片断为例,来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6.
主语不是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而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这种句式叫做被动句。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多用“被”字,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则复杂得多。请看《史记·屈原列传》中的一段文字:(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兵挫地削,为天下笑。前两句是用介词“于”表示被动,第四句是用介词“为”表示被动。  相似文献   

7.
《<论语>六则》“思考和练习”在谈到“而”字的顺接和转接用法时,曾这样写道:“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如‘学而不思’。这里的‘而’字同白话里的‘可是、但是’相当。”我以为似可商榷。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中,两个“而”字虽都表示转接,但在句中的作用却并不表示转折关系,而是表示假设关系,这是一种特殊用法。“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分別表示两种假设条件,“罔”、“殆”则是在这两种假设条件下出现的情况或结果。  相似文献   

8.
反问句式“不亦……乎”之“亦”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情态副词“也”字,一为音节衬字,这两种理解均使反问语气缓和。一般“不亦……乎”句式反问气势较强,“亦”字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啊”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屡见不鲜,它分别在句前,句中、句末出现。作者根据文章的表达需要,用不同句型的“啊”字句表示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啊”字随着句型,语气的不同,读音也不同。以前,很多学生对这些句子里的“啊”字一概读作叹词的“啊”(a),读得咬口,听得也很别扭。因此,语文教学中加强“啊”字句的朗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很有好处的。我的作法是: 一、辨析读音引导学生辨析“啊”字的读音,要注意三点:①根据“啊”在句子里的位置确定词性。“啊”在句前独用(独立在句子结构之外),作叹词。“啊”用在句中、句末作语气助词,永不独立。②确定句前的“啊”的读音,让学生懂得“啊”(a)读出不同的语  相似文献   

10.
“呢”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语气助词“呢”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确认兼铺张的语气、或表示状况的持续;用在句中停顿处,表示停顿;用在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反问句等非是非问句里,则表示疑问语气。本文将对非是非问句里的“呢”作一些细致的探讨,试图证明:一、用于含疑问词的特指间句和用于选择问句,“呢”不表示疑问语气,而表示一种缓和地深究的语气。二、“呢”用于反问句末尾,与陈述句末尾表示确认兼铺张语气  相似文献   

11.
“吗”“嘛”二字,一般人都很眼熟,以为正确使用不在话下。可偏偏就是这两个字,经常会张冠李戴,连中央电视台的2006年的春节晚会也未能幸免:“开句玩笑吗!”本该用“嘛”却用了个“吗”字:“我赔得起嘛?”和上一句正好相反,这里用“吗”才能表达疑问语气。可见,“吗”“嘛”二字不容小觑噢。  相似文献   

12.
《论积贮疏》“思考和练习一”要求找出文中三个宾语前置的表示否定语气的语句。人教社教学参考书答案为:①国胡以相恤。②国胡以馈之。③何招而不至?三句都属宾语前置句。但第①,②句均没有否定词,表示不出否定语气,而疑问代词“胡”只起帮助发出疑问的作用。第三句中虽有否定词“不”,但不是用来否定动词“招”的,疑问助词“何”只帮助发出疑问。故三个句子都不是表示否定语气  相似文献   

13.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两个句子:“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我想如能引导学生品味出这两句中“才”字的不同蕴意,对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有帮助。从时间角度讲,第一句中的“才”字表示烈火燃烧时间很长,第二句中的“才”字表示从发起冲锋到战斗胜利所用的时间很短。半个多钟头和20分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为什么用在这里就一个表示时间长,另一个表示时间短呢?这个时间长短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 这里主要体现了作者“我”的一个思想感情问题。邱少云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任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直至壮烈牺牲。表现了邱少云严守纪律、  相似文献   

14.
在《宋书》中,“未详”类词语多用于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正反问句的句首,从整个句子的语气来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全句变为陈述句,前加“未详”类词语表示存疑;一类全句仍为疑问句,用“未详“类词语引出问句.提醒听话者注意,探问事实和催促听话者作答。从中我们可以管窥现代汉语间接问句的前身。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里的被动句常用介语“被”字去表示。被动句的主语是受事,即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这个“被”的宾语是施事。“被”字强调被动性,说明主语受到什么遭遇,并用它表示某种不如意的事,这是汉语里被动句的特点。只不过古汉语里极少用“被”字去明显的表示被动。本文所说的被动表示法是指借助一定的表示被动的字而造成的句法。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表示法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有形式标志和无形式标志两种。具体内容如下: 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于……”式: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①是孔丘逐放鲁君,曾不用于世也。——(《盐铁论·利议》)②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于臣。——(《韩非子·喻老》)  相似文献   

16.
“难道”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被人们广泛地运用着。一般语境下,它被用来表反问,加强肯定语气,明确观点。但是,在一定的语境中,“难道”还表推测性疑问语气。试做以下比较分析。通常情况下,“难道……”问句作用有二。其一,表反问语气。反问是无疑而问,故意用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不做回答,而将答案寓于问句之中,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其二,表推测性疑问语气。这类问句,  相似文献   

17.
目前,许多语文工具书对“难道”都是这样解释的:副词,用来加强反诘(反问)语气。这种解释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一种推断:既然“难道”是用来加强反诘语气的,那么,凡有“难道”出现的问句都该是反问句了。但实际上,情况并不完全如此。只要我们深入语言事实,仔细地加以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对“难道”的这一解释是既不准确又不全面的。“难道”一词用在问句中自可表示反问以加强语气。这一类的例证很多,此处略举两  相似文献   

18.
《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冀君实或见恕也”一句,一般都译成“希望你或许谅解我。”“或”训“或许”义,是一表猜测估量的副词,而此句全无猜测估量的语气,而是带有希望语气的句子。因此将句中的“或”诠释为表猜测估量的副词“或许”义是欠妥当的。笔者认为“或”字在句中是个助动词,它与“恕”  相似文献   

19.
重庆方言助词“起”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方言助词“起”在实际言语活动中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也可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并且还可以构成重叠式或出现在连谓结构中,表示一种动作状态的持续或动作行为的方式、结果。它的语法分布比较接近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而表祈使语气、动作可能和起垫音作用的“起”则是重庆方言的独特用法。  相似文献   

20.
新编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在注释《冯谖客孟尝君》中“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的“夫”字时,认为“夫”是“句中助词,没有意义”(见372页)。在该册第八单元的知识短文中又举此句作例,说明“‘夫’用在句中动词之后,起辅助动词以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这显然也认为此句中的“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