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钟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钟在《红楼梦》中于第七回正式出场,第十六回去世,篇幅不算短,却留下了多处疑点。经考证,结论是秦钟的身世迷离凄凉,他与可卿不是同胞姐弟,却极有可能与可卿一样,是从养生堂抱养的;秦钟与宝玉同年,死时大约十二岁左右。秦钟的姓名曹雪芹借谐音法深藏寓意,谐音“情锺”、“情种”,即秦钟是一个“情种”,一个“锺情之人”,但对秦钟性格的具体描写却与之距离甚远。因为在《红楼梦》中“情种”一词是明指宝玉的,可见,曹雪芹是借“秦钟”之名写宝玉之实,二者名为二,实为一。秦钟死于第十六回,标明宝玉从深陷的“皮肤滥淫”的“情欲”中走出,升华为对纯洁爱情的向往和追求,那么“秦钟”的姓名还有一层谐音即“情终”。  相似文献   

2.
秦钟,字鲸卿,秦可卿的胞弟,《红楼梦》中昙花一现的人物。此少年在第七回登场,第十六回去世,戏份不多,却颇值得玩味。秦钟初次露面,形象极好,书中写他: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只是怯怯羞羞,有女儿之态,腼腆含糊。看来不像一般人物。连凤姐都说他,"把宝玉比下去了"。宝玉自己一见秦钟,也顿时自惭形秽,心里想: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  相似文献   

3.
在记中前八十回宝玉之婚配迄无定论,后四十回云云可备一说耳。姑妄言之,期在通俗.无取繁词。以甲乙等示之。甲、可卿,主婚者警幻。第五回曰:“再将吾妺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与汝,今夕良时即可成姻。”是也。在人世为私情,天上是合法的,其人也,“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固合钗黛为一身者。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第十六回末关于秦钟之死的异文众多,且相去较远,只有早期版本中秦钟还魂并劝宝玉立志功名的处理最为妥善,最贴近作者本意.早期版本中秦钟遗言劝宝玉相对于前文显突兀,但并不矛盾,这样的处理中带有作者的深意.秦钟这个角色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功能性重于情节性的人物,其临终遗言中“悔迟之恨”的设置关乎全文要旨.《红楼梦》有将宝玉、秦钟二人合一的倾向,秦钟临死悔悟是作者对宝玉的讽刺和惋惜,也是作者本人忏悔之情的表露.从《红楼梦》的对称性上看,这种设置符合全文结构特征,更贴近作者本意.  相似文献   

5.
秦可卿的生命虽然短暂——在第五回初次登场,至第十三回就香消玉殒,可是她的戏份很重:她在太虚幻境唤醒了宝玉的性意识,完成了小说主人公从男孩到男人的转变;她是贾母“重孙媳妇中第一得意之人”,列在金陵十二钗的压轴,她得病蹊跷、死因不明,与贾珍有乱伦的重大嫌疑:她临死前托梦语重心长、高瞻远瞩,她的丧事办得惊天动地、奢华靡费……这一切都是小说中精彩而且蕴含深意的篇章。在作者网织的迷阵中,可卿的死因和身世之谜尤为突出。早有红学家为我们考证出,可卿并非病死而是淫丧天香楼;近年来又有论断:可卿出身并非寒微而是皇族血统。《红楼…  相似文献   

6.
2001年人教版初语五册教师用书第23课《满井游记》的课文说明中,有一段话:“他(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第,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这一段话中的“床第”让人迷惑,为什么有的地方写作“床笫”(读为zǐ)呢?到底是“床第”还是“床笫”呢?先来看看“第”到底是什么意思吧。在《说文解字》里查不到“第”,但能查到“弟”:“韦束之次弟也。从古字之象。凡弟之属皆从弟。”《说文解字译述》(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475页)中的“弟”字条还有一…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特犯不犯”“特犯不犯”一语屡见于《红楼梦》脂砚斋批语。如第十九回眉批曰:“玉生香是要与小恙梨香院对看,愈觉生动活泼,且前以黛玉,后以宝钗,特犯不犯,好看煞。”第十六回批语也说:“宝玉之嬷嬷,此处偏又写赵嬷嬷,特犯不犯。先有梨香院一回,两两遥对,却无一笔相重,一事合掌。”不过在我国古典小说评点理论中,最早提出这条小说美学原则的,是容与  相似文献   

8.
“宝玉乞梅”是第五十回一个情节片段,回目是“芦雪庭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可是,要弄清这个情节,前边要从第四十八回的“香菱学诗”看起,后边要看到第五十一回的“薛小妹新编怀古诗”止。原因是宝玉乞梅的动因在于芦雪庭联诗,而这次诗社宴集非同往回,平添了香菱、宝琴、岫烟、李氏姊妹诸人,因而需从香菱学诗看起,并弄清宝琴等四人如何阴差阳错凑到一起来的;联诗、乞梅是十分高雅的事,事前却有一幅  相似文献   

9.
张志 《成都师专学报》2000,19(1):37-40,55
针对李金松先生所谓《红楼梦》庚辰本第七十八回有别于程高本的一处“异文”,为“脂抄庚辰本乃系后人作伪而未被欧阳健先生提及的一条至为重要的新证据”,指出此“异文”文辞既不鄙陋,与贾政的一向性格也不相左,而且也没有歪曲宝玉形象,更没有同第十三、第六十三两回提到的贾敬为“进士”的叙述相矛盾。因此,第七十八回这段文字根本就不是什么“脂本作伪”的“重要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10.
庚辰本《红楼梦》第十九回脂批中评论贾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其实"情情"也可用在宝玉的身上。宝玉的成长可看作"情不情"向"情情"的转化过程。这一转化过程以三个女性(金钏、晴雯、黛玉)的死亡为例,宝玉由泛情转向钟情再转向移情,这种不彻底性显示了宝玉人物形象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文学社,可谓今日校园一大景观,对爱好文学的青少年颇有吸引力。然而,不少文学社却流于形式,缺乏活力。相比之下,《红楼梦》大观园里的“文学社”——海棠社则办得兴味盎然。社员立雅号,别有风雅味小说第37回说,探春偶起结社之意,竟得到宝玉和众姐妹积极响应,便在秋爽斋商议诗社事宜。林黛玉独出心裁,建议每人起个文雅的称呼,说:“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李纨率先自号为“稻香老农”,其他人受此启发,互相以所居之斋名起别号,探春是“秋爽居士”,宝钗是“蘅芜君”,称黛玉为“潇湘妃子”,宝玉被叫…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巨著《红楼梦》,曹雪芹只写了八十回。在前八十回里,关于宝玉婚恋关系的描写是按两条线索叙述的。一条是“木石前盟”,写的是宝玉与黛玉之间的婚变关系;另一条是“金玉良缘”,写的是宝玉与宝教的婚恋关系。现在我们看到的宝玉的婚恋的结局是“黛死铁婚”,即“薛宝初出固成大礼”,“苦练珠魂归离很天”。这是八十回以后的故事,为高鹗所续.人们有理由发问:这符合曹雪芹的原有构思吗?假如曹雪芹的原有构思不是这样,宝玉的最后婚恋结局又是怎样的呢?这是一个富有魅力的问题,也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中,写了荣国府堂屋中的一副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落款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编者对对联作了说明注释,对“落款”却未涉及。这个“落款”涉及封建社会中某些礼节、官爵等问题,如“世教弟”、“勋袭”、“拜手书”等,青年学生不易理解。(?)作说明,有待专家指正。 世教弟:这是封建社会师友称呼中的一种。封建社会有一套虚假的礼节,称呼上也有一些特殊的规定。当时称本人受业的老师为“业师”,如《红楼梦》第八回“(秦钟)今年十二岁了,因去岁业师回南,在家温习功  相似文献   

14.
许多人小时候都有个乳名,如叫阿牛,阿贵,旺财,连生等。我们看到,贾宝玉周抓起乳名以测志向,这位家中单传宝贝,只见他伸手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爷在旁大怒,说“将来酒色之徒耳。”从此种下父子不和的祸根。抓取失败后,遂以一落胞胎时,嘴里衔着那块五彩晶莹美玉,取乳名为宝玉。但小朋友上学时不能用乳名,父母老师一定给起个学名,也就是以后他的真名。《红楼梦.第九回》描写贾宝玉初上学,陪宝玉去读书的东府堂兄小舅秦钟,闹学堂的始作俑者金荣,争风吃醋的两个多情小学生,  相似文献   

15.
一字之奇千古瞩目——《金瓶梅》中“脸打绿了”的“绿”鲍延毅庚辰本《红楼梦》第66回,写冷二郎柳湘莲后悔不该“下定”于尤三姐时,跟宝玉说过这样的话:“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我不做这剩忘八!”其下有双行夹批云:“奇极之文...  相似文献   

16.
闲话之间,金荣的母亲偏提起昨日贾家学房里的那事,从头至尾,一五一十都向他小姑子说了。这璜大奶奶不听则已,听了,一时怒从心上起,说道:"这秦钟小崽子是贾门的亲戚,难道荣儿不是贾门的亲戚?人都别忒势利了,况且都作的是什么有脸的好事!就是宝玉,也犯不上向着他到这个样。等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为依据对后四十回中的贾宝玉形象加以考察,在宏观与微观上进行前后比较,通过对宝玉所处矛盾焦点,宝玉对待大观园女子、对待仕途功名和名教的态度,宝玉在宝黛爱情中的表现,乃至其最后应试、中举、出家的行为动机等几方面的较为细致的分析,从而阐明:后四十回里的贾宝玉,并不是前八十回中宝玉形象的合理的延续和发展,而是续作者按其审美理想重塑的一个“假宝玉”;而这一形象,完成了由“情迷至此”到“豁悟如此”的过程,已从前八十回作为封建叛逆者的贾宝玉变质为一个皈依佛、道的虔诚信徒.  相似文献   

18.
也是一种“围城”现象郑万钟贾宝玉生在钟鸣鼎食、诗礼簪缨、赫赫声势的温柔富贵之乡,过的是饮甘餍肥、锦衣纨神仙般的日子。不要说乌进孝、刘姥姥这类庄户人家对此羡慕不已。就是贾瑞、贾芹这些同族的弟侄辈也削尖了脑袋,巴不得进入荣宁二府。但宝玉却视之为樊笼。物质...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第二十回,写李嬷嬷在宝玉房中撒泼:骂了袭人;宝玉去劝,又和宝玉吵起来;宝钗、黛玉等好言相劝也没用,因为这老太太仗着奶过宝玉,又倚老卖老,谁也不能奈何她。正闹得不可开交,来了凤姐。她只几句话——软中带硬,恩威并济,便说得“李嬷嬷脚不沾地,跟了凤姐儿走了”。在《红楼梦》故事中,这不过是芥子般的  相似文献   

20.
曹长发 《语文知识》2006,(10):27-27
“卿”,古时高级官名,作第二人称代词时,一般用于君称臣,也可作为夫妻或好朋友之间表示亲爱的称呼。但在魏晋以前.“卿”作为夫妻间的称呼仅限于丈夫称妻子,妻子对丈夫不能称“卿”,而要称“君”。如《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对话——“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