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文化人,一向出于清高"耻言钱",或出于隐私"讳言钱".但是鲁迅却是另类,他1923年曾作过"娜拉走后怎样"的报告,一针见血地挑明: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觉得……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重紧的了.  相似文献   

2.
日前,《钱汉东诗文墨迹选》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这是文汇新民报业集团《新读写》杂志社社长《、文汇报》高级记者钱汉东创作并书写的诗文旧作,表达了一个文人的志向与情怀;加上自然美观飘逸的书法艺术,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为这些精美流畅的诗文锦上添花。同时还收入名家为钱  相似文献   

3.
<正>太平天国(1851-1864)农民起义铸的钱分有平钱、折二、折五、折十和当百大钱,太平天国钱的钱文"国"字书作"国",是太平天国钱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口"内"王"字,系特意所为,不是省笔字。太平天国钱的版式很多,主要有五类。一是天国通宝,面文直书"天国",背横书"通宝",只有折十大钱一种,是太平天国早期的制钱。二是天国圣宝,面文直书"天国",背直书"圣宝",有平钱、折五两种,三是太平天国圣宝,面文"太平天国",背直书"圣宝",有平钱、折十、当百三种。四是天国太平  相似文献   

4.
提起文人的"骨气",远的就不追溯了,近代的鲁迅先生可谓是位令国人闻之起敬的楷模.先生在当时黑云压城、白色恐怖的氛围中,能够"亮剑"以笔代枪屡屡向黑暗投出"匕首",可谓是难能可贵,其文人的"骨气"也为人传颂不已.  相似文献   

5.
"钱王"王炽是清末三大巨贾之一,本文主要从"钱王"王炽的商界地位",钱王"王炽的创业历史探微"、钱王"王炽的功德事迹以及"钱王"王炽的传奇轶事四个方面进行典范钩沉。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人,一向出于清高“耻言钱”,或出于隐私“讳言钱”。但是鲁迅却是另类,他1923年曾作过“娜拉走后怎样”的报告,一针见血地挑明: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  相似文献   

7.
学界一般将张季鸾称为"文人论政"的代表,但另一方面,张季鸾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相较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纯粹",张季鸾在吸取这一思想时自然融入了报国救民的特殊情怀,使其办报理念跨越了简单的"文人论政",成为了早期新闻专业主义本土化探索的开端。  相似文献   

8.
从古至今,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文人论政"的传统,学者一般认为,近代通过报刊媒介进行的报刊论政从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始,到1945年储安平《观察》被查封终。当前新媒体语境下,通过自媒体进行的"文人论政"现象渐渐被人们关注。和报刊政论一样,自媒体人借助"新媒体"手段,创建"新文体",表达"新观点"。本文从文人论政的源起、嬗变来分析自媒体下"文人论政"现象的成因和特点,最后对自媒体下"文人论政"进行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9.
对于古代中国文人而言,撰著、编辑、出版等文化生产活动的动力并不像西方人那样充满现世的功利目的或纯粹出于对知识的探究兴趣;中国文人的编辑出版活动与中国古人对人生"立言不朽"的观念密切相关,这个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谓不朽."  相似文献   

10.
张文恒 《文化遗产》2016,(2):95-104
在故事层面,明戏曲《绣襦记》经历了从唐至明近700年的民间积累与文人创造。它有似于《琵琶记》的体大辞美,却没有像高明那样对原主题做巨大地改造,近于"荆刘拜杀"的生气勃发,却又比它们显得精于铺垫、文理细密。该剧民间色彩与文人创造俗雅并陈,表现出多重的面貌。"戏文"、"南戏"与"传奇"三个概念,"戏文"可指宋戏文,但更多与早期"南戏"(南曲戏文)意思一致。明嘉靖后文人大量参与戏曲创作,"南戏"改称"传奇",以别其俚俗。从《绣襦记》剧本形态的多面性可以看出:涵盖了文本、音律与旨趣三个维度的剧本体制,是"戏文"到"南戏",再到"传奇"演进的内在动力。从民间创造,到文人模拟,再到文人独创,三者在本质上并无截然的区分。  相似文献   

11.
当下,"雷人雷语"越来越多,细心的网民或出于疑惑,或出于激愤,或出于娱乐,沿着"雷人雷语"的脉络,开展搜索行动,屡屡有收效。"雷人雷语"是否都要过分关注,都一拥而上参与口水战,值得探究。有一种很霸道、水平极为低下的所谓"雷人雷语",大可不必过度关注,让其失去炒作市场为好。  相似文献   

12.
古往今来,战士爱枪,农民爱土地,商人爱财富,而学者文人最钟爱的则是图书了.书籍到了他们的手里,既可作战斗的"枪械",亦可作播撒知识的"土地",更可作贡献给社会的精神"财富".方如此,才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勉语佳话,还有诸多文人与书结缘的故事流传.  相似文献   

13.
文人花事     
文人自古恋花,大概是由于文人遭遇多如花草,从怜惜花之易落中可以感慨人生苦短,从叹息花之飘零中可以照见落拓人生,从花之落寞与繁闹的对比中可以体味人生哲理。因此文人不仅恋花,更把花草作为自己在大自然的化身,在其中寄予了数不尽的人生况味和心灵感悟。屈原大概算是"香草美人"象征的典型代表了,他在诗中说自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张露无遗;又说自己"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对青春逝去、事业无成的恐惧跃然纸上。后世文人在此影响下,咏花诗层出不穷,无论是李白的芙蓉还是陶渊明的菊花,  相似文献   

14.
国学大师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是近年来才被人们逐渐重视的"天下通儒",钱家国学渊源深厚,钱基博从小深受国学熏陶,曾一度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5.
王志强 《兰台世界》2016,(18):125-128
两宋时期文人的地位相对较高,而朱明王朝统治期间,汉族文人受到更多的压制、束缚,甚至遭到监视、廷杖等迫害。文人的基本尊严都得不到保障,促使他们思想观念由社会追求向个人娱乐转向和回归。明中后期以后,汉族文人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存在,开始追逐个体欲望的满足,希望重返世俗生活。由此引发文人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的大转变,形成一股赏物、论物、玩物的社会风气,并影响了整个社会审美风尚和造物观,从"用物""、赏物"到"玩物",逐渐显现出明代汉族文人造物伦理观的变化和转向。  相似文献   

16.
目前所见的苏轼画像,有戴帽者,有著巾者,亦有戴斗笠者。苏轼所戴帽子的款式——"子瞻样",在文人士大夫中颇为流行。后世在提及"东坡帽"时,多以"高帽"称之。但在宋代",东坡帽"还有"矮帽"之称。  相似文献   

17.
    
<正>清在入关之前,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年间(1616—1626)曾铸过满文"天命汗钱"和汉文"天命通宝"钱,太宗皇太极天聪年间(1627—1635)铸过满文"天聪汗钱",背满文"十?一两"当十大钱。清朝十个皇帝,十一个年号(包括1861年穆宗初即位时,改元"祺祥")都铸有年号钱。清初工部设宝源局,户部设宝泉局,各省分设钱局铸钱,铜钱以平钱为主,都称"通宝"。咸丰以后,币制败坏,才铸大钱,称"重宝"、"元宝"。清代钱币不是简单地延续前朝  相似文献   

18.
法式善不仅是乾嘉时期重要的蒙古族诗人、教育家,更是著述丰厚的档案学者。嘉庆四年法式善上书求维新,嘉庆帝却斥为"条奏悖谬",还攻击法式善"沽名"、"敛财"、"钻营",这是嘉庆帝出于政治需要所治之罪。  相似文献   

19.
林莉 《新闻爱好者》2011,(19):48-49
中国近现代报业史上,"文人办报"曾经走过了一段辉煌而曲折的路程。本文尝试从储安平的办报活动出发,探究"文人办报"在中国走向终结的悲剧成因,并以此为鉴,论证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办报理念,即建构中国特色新闻专业主义。本文中的"报",在现代意义上,泛指各类新闻媒体,新媒体除外。  相似文献   

20.
唐代乐府诗继承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中唐文人尤其强化了乐府诗讽兴时政的功能。从初唐开始,文人便批驳南朝拟古乐府脱离古辞、"唱和重复"的弊病,在具体如何改进拟古乐府的问题上,吴兢主张回归古辞古题,元稹提倡"寓意古题,刺美见事",在此基础上,催生了中唐文人新乐府的创作理论。中唐文人以革新为核心观念,从题、义、词等多角度寻求突破。乐府诗的文体学意味在唐代进一步加强,乐府诗的概念也出现泛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