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严选     
《收藏》2020,(10)
正放心收藏从这里开始紫砂壶的闪在价值——工艺之美[王玉美]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宜兴人,中国地质大学艺术设计本科学历,紫砂七大艺人之首任淦庭先生第二代传人。欣赏紫砂壶,除了看壶色、壶形、壶款、题铭等,更要欣赏其陶刻技艺、泥绘手法等诸多工艺。紫砂壶的陶刻工艺起源于宋代,当时的陶刻实际上是艺人用竹刀在壶底划署自己的名款而已。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出于对茶道的钟情,喜将诗文及书画意境融于茶器,力图在个人的心灵和紫砂壶艺的契合中寄托自己的畅想和感受。  相似文献   

2.
改之 《收藏》2012,(5):149-125
从紫砂壶诞生的明代开始,紫砂装饰就已出现。紫砂壶“花货”从壶身到壶嘴的多部位皆有采用仿生原理制作的;“光货”与“筋囊器”则是通过立体线条对紫砂进行装饰,此点现今也成为鉴别与考量一把紫砂器物优劣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改之 《收藏》2012,(9):123-125
从紫砂壶诞生的明代开始,紫砂装饰就已出现。紫砂壶"花货"从壶身到壶嘴的多部位皆有采用仿生原理制作的;"光货"与"筋囊器"则是通过立体线条对紫砂进行装饰,此点现今也成为鉴别与考量一把紫砂器物优劣的标准。除了壶体自身的紫砂装饰外,另有几项技术,于外在对古朴、淡雅的紫砂器进行装饰。  相似文献   

4.
俞浩忠 《集邮博览》2013,(11):44-45
1994年5月5日,我国邮政发行了《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一套四枚,选用的紫砂壶分别是明代时大彬的“三足圆壶”、清初陈呜远的“四足方壶”、清代邵大享的“八卦束竹壶”和现代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的“提壁壶”。四枚邮票以精美的紫砂壶为主图,上面有历代文人草书题咏紫砂壶的名句。同时,画面上各有一个方印,印文分别为:“园不一相”、“方非一式”、“泥中泥”、“艺中艺”,可见四把紫砂壶在历史上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杨俊艳 《收藏》2020,(3):18-27
宜兴紫砂壶被誉为是烹煮和冲茶品茗的佳器。从窑址考古资料可知,江苏宜兴丁蜀镇的羊角山窑和蜀山窑从明代中晚期开始烧造紫砂壶。明末周高起所著《阳羡名壶系》中亦有关于宜兴紫砂壶的专门记述。本文择选部分代表作品解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陈茆生 《收藏界》2013,(7):53-56
宜兴紫砂壶,在明正德年间由金沙寺僧供春滥觞,而经万历时大彬完善,逐步向"文人壶"发展,至明末天启、崇祯年间已广受文人雅士的欢迎。能拥有一把名匠制作的紫砂壶,两三友朋把玩品茗,一人一壶,旋瀹旋饮,真是其乐无穷!当时有一把名匠制作的紫砂壶,先由一位知名文人收藏,后又割爱赠予一位锦衣卫将军。这位儒雅将军爱不释手,请人将壶图绘"肖像",并命之曰"陶宝";于是引来许多文人题诗赞咏,写下了许多首《陶宝肖像歌》,演绎了一出精彩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7.
周婷 《收藏界》2010,(10):135-136
一、紫砂壶造型源于自然万物的形态。 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实用功能。所谓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  相似文献   

8.
壶艺与茶艺犹如篆刻与书法,在中国文化中如影随形。治印业当选田黄,制壶莫如紫砂。或许因为这个缘故,喜欢喝茶的我也喜欢收藏茶壶,尤其是谈曙君的紫砂壶。我收藏的谈曙君紫砂壶有大容量僧帽壶、龙头一捆竹壶、合苓壶、南瓜壶、大彬壶、大彬提梁壶、仿明洋壶、四方抽盖壶等等。把玩他的茶壶就像欣赏古代的文人画,温而不腻、淡而有味。大容量(3600毫升)僧帽壶,壶身以泥片手工镶接处线条刚劲有  相似文献   

9.
《收藏》2008,(2):183-183
明初由饮茶而兴盛起来的紫砂文化,从一开始便由共发展的三条轨迹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一、作为优秀茶具品种,紫砂壶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紫砂文化。二、紫砂发展历史是历代的工匠与艺人在紫砂造型工艺和装饰手法上精益求精,不断完善的过程。三、历代文人出于个人喜好,指导工匠开发适于文人使用的新壶款,或题诗作画,  相似文献   

10.
蒋春音,艺名佳依,中青年紫砂艺术家、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助理工艺师。1982年生于具有五千多年陶文化历史的江苏宜兴丁蜀古镇蜀麓脚下,祖上世袭承陶,是明代制壶高手闵鲁生壶艺传人,师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受家训文脉较早从事紫砂壶艺的设计与制作,自幼喜书画、好设计,尤擅艺术作品的创新,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紫砂壶艺作品在现实基础之上求变。其作品清新隽秀、自然飘逸,注重紫砂壶器型的点线合一设计理念,形成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