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中国的名称由来已久。《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的“中国”是指当时周朝的京师。《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这里的“中国”则是指当时周王朝统治下的全国而言。不过那时主要还是指黄河流域的中原一带。随着国家的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国”所指的版图也不限于黄河南北,最后成了整个国家的正式名称。  相似文献   

2.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中国”一词。《诗经·大雅·民劳》中写道:“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意思是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从这里不难看出,“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中国”这个词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作为指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  相似文献   

3.
“中国”一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所指对象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含义。有时指京师为“中国”,如《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也有的指华  相似文献   

4.
<正>先秦时还没有"中国人民"这个词,当时"中国"和"人民"都是单独使用,词义也不同于今天。"中国"本意是指京城,如《诗经·大雅·民劳》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诗传》就解释为:"中国,京师也。"后来,"中国"也引申指中原地区、天下之中心等。而"人"与"民",在先秦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说文解字》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民,众萌也。"那么,"中国人民"作为完整独立的语音单位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5.
一、南巢《尚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孔传》(汉孔安国传):“南巢,地名。”《孔疏(唐孔颖达疏):“桀奔南巢,汤纵而廹,故称放也……《周书序》有‘巢伯来朝’。传云:南方远国。郑玄云:南方远国,《世本》一见者。桀之所奔,盖彼国也。”《春秋·文公》(经文):“十有  相似文献   

6.
我们读古书时,经常碰到“中国”与“天下”两个概念。“中国”一词早在先秦时代就在书中出现。《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四方,诸夏也。”郑玄笺:“京师者,诸夏之根本。”意思是说:如果对京城的人民仁爱柔和,  相似文献   

7.
一、人之美“彦”、“穆穆”、“徽”、“懿”训为美,在《尔雅》中均有收录,从其在《尚书》中的语境用法来看,内涵都指向人之美。如“彦”在《尚书》中出现4次(《今文尚书》3次),均训为美:“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孔传:“言政当用一善,善在一言而已。欲其口无择言。如此我则终惟有成德之美,以治我所受之民。”)(《周书·立政》)(李学勤《尚书  相似文献   

8.
《尚书》的天人关系思想是中国天人关系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内涵丰富而深刻,对后世影响也极大;同时,它也是《尚书》历史思想的重要源头。《尚书》的“天”或“帝”等至上神并不具有“创世”和“完全的人格神”特征;“人”在《尚书》中的天人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天子”在《尚书》中的本义是“天之元子”而非“天之独子”,但是后者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取代了前者。《尚书》中的天人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本色彩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印记。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China     
《海外英语》2012,(12):54-54
《汉语大词典》解释:“中国”的“中”是“中间、当中”的意思。远古时代,华夏民族居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周代《诗经》,《大雅·民劳》中有“惠此中国”一说,但此中“中国”实为“国中”,不是真正指国家。国家的“中国”一词见于《孟子·滕文公上》“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相似文献   

10.
庙,进行供奉和祭祀的场所。包括以下三类:一是宗庙,即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处所。如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即天子的宗庙,《礼记·王制》中也有“天子七庙”之说。“七庙隳”即天子的宗庙被毁灭,也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在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就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起一个“庙号”。如李世民的庙号为“太宗”,赵匡胤庙号“太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的庙号则是“圣祖”……当然,并不只有皇室才有宗庙,其他贵族也各有自己的宗庙,称为“家庙”。所以《春秋谷梁传·僖公十五年》说:“天子至于士皆有庙。”  相似文献   

11.
何谓“物色”?古籍上的解释各有不同。物,《说文》云:“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色,《说文》云:“颜气也。”据此,“物色”当指天地之间万物的色彩。但《周礼·司常》云:“杂帛为物。”王国维《释物篇》云:“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礼记》又云:“仲秋之月,命宰祝察物色。”即察牺牲之毛色。后又引申为察访人物,也叫“物色”。《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又云:“物色相召,人谁获  相似文献   

12.
赋史述略     
赋是一种非文非诗或是兼有诗歌散文特点的特殊文体.它既有散文的铺叙直陈而无其散漫无韵,它有诗歌的音韵节奏而又无其严整格律.但是,对于赋这一文体定义的界定,却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所掌握的.《诗经·大雅·烝民》“毛传”云:“赋,布也.”王逸《楚辞章句》云:“赋,铺也.”刘熙《释名》云:“敷布其义谓之赋.”钟嵘《诗品》云:“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文选·<文赋>注》云:“赋以陈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文.”朱熹《诗集传》云:“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而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则云:“赋者,古诗之流也.”《文选·<三都赋序> 》云:“故知赋者,古诗之流也.……存其所感,咸有古诗之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者也.”刘熙载《艺概·赋概》云:“赋无非诗.”章太炎《国故论衡·辨诗》云:“诗与赋未离也.”又司马迁《司马相如叙传》云:“作辞以讽谏.”扬雄《甘泉赋序》云:“奏《甘泉赋》以风.”《羽猎赋序》云:“聊因《校猎赋》以风之.”皇甫谧《三都赋序》云:“昔之为文者,……本乎劝戒也.”又《西京杂记》记司马相如云:“赋家之心,包括宇宙.”又,“依类托寓.”皇甫谧《三都赋序》:“赋也者,所  相似文献   

13.
《尚书·多士》一向被古今学者视为一篇文献,但文中地点之矛盾说明《尚书·多士》实际上是创作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两篇文献,亦即两篇文章之误合。自开头“王若曰:‘尔殷遗多士’”至“时惟天命”为周天子周公旦于他在位二年东征打败殷商叛军后,在大邑商对追随武庚叛乱失败被俘殷商贵族也是殷商官员之诰辞。自“王曰:‘多士!昔朕来自奄’”至文末为周天子周公旦于他在位五年三月开工营建洛邑时,在洛邑对迁到洛邑并臣服于周的“殷多士”所作诰辞。认识到这一问题,所有关于作诰对象、作诰地点甚至作诰时间的疑惑皆可涣然冰释。  相似文献   

14.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中的这两句话历来歧解纷呈。王逸《楚辞章句》释之曰:“艰,难也。言已自伤所行不合于世,将效彭咸沈身于渊,乃太息长悲,哀念万民受命而生,遭遇多难,以陨其身。申生雉经,子胥沈江,是谓多难也。”很显然,这里王逸也是在因不甚了了而含混其辞,好像屈原这两句诗,既是在自哀,又是在哀民。王逸已为此模棱两可之辞,无怪乎后学们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了:或谓“民”泛指“孤臣孽子”,如陈本礼《屈辞精义》;或谓“民”指“人”,也即屈原自谓,如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或谓“民”指“同列之小人”,如王夫之《楚辞通释》;或谓“民”指“百姓”,如林云铭《楚辞灯》。今按:王夫之的说法,乖实且悖理,不攻而自破;陈本礼和蒋骥的说法,实质上是一而二也,二而一也。所以,有关此处“民”的不同训解,主要的便不是四种而是两种了。解放以来,学者们大多倾向于把此处的“民”理解为“人民”(更不必说普通人了)。虽然间或也有个别学者独持异议,但由于头上顶着个“哗众取宠”的帽子以及其他一  相似文献   

15.
刘友朋  蓝岚 《天中学刊》1999,14(1):77-81
郑玄治学严谨,注释诸经,所下论断,皆有所据,决不臆造。他的《毛诗笺》既重视字、词、名物的训释,又注意章句的析义。其训释的体例如下。一、释词(一)释词有依据。1.宗《尔雅》而不注出处。如《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笺》云:“兹,此;来,勤也。”《尔雅·释诂下》:“兹,此也。”《诗一回风·谷则:“我躬不阅,逞恤我后。”《笺)云:“躬,身。”《尔雅·释治上》:“躬,身也。”(诗·魏风·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笺)云:“之,往也。”《尔雅·释枯水):“之,往也。”(诗·大雅·…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家学教育,始终在古代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对它的研究,至今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不揣浅陋,以求教于大方。一在古代,家最普遍的含义是“一家男女七人以上财授之下地……有夫有妇然后为家。”这里的“家”即现代所谓“家庭”。家在西周、东周又指卿大夫的采地食邑。《周礼·夏官》云:“家司马各使其臣”注“家,卿大夫采地。”所谓“族”,也有“家”的含义,它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的总称,是放大了的家庭。《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孔颖达疏云:“九族,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家学的“家”既包括家庭又包括家族。家学教育通常有下列形式: 第一、正规系统的家庭蒙养教育。三国时魏国钟会即为典型:“夫人性矜严,明于教训,(钟)会虽童稚,勤见规诲。年四岁授《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岁诵《易》,十二岁诵《春秋左氏传》、《国语》,十  相似文献   

17.
提起“县官”这个词,在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确是指的“一县之官”。但我们在《史记》、《汉书》中见到的“县官”却是指“天子”,而非“一县之官”。如《史记·绛侯世  相似文献   

18.
民本思想≠民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金萍 《历史学习》2004,(10):17-17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夏、商、周时代,民本思想就已经出现。《尚书·五子之歌》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把人民与社稷联系在一起。到春秋末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发展了三代以来的民本思想,提出仁政、德治的政治哲学体系,要求统治者应爱民、养民、利民、富民,他在《论语·为政》中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荀子曾引用孔子的话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名言,认为民是国家的根本,国君、大臣要施仁政于民,要…  相似文献   

19.
"海外赤子",现已成为我国旅居海外同胞的一个美称。此词语如何而来?"赤子"本指婴儿。《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孟子·离娄下》中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还引申为子民百姓,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中"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相似文献   

20.
论西周三公的职掌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已经先后讨论了西周到底有没有三公?三公究竟指哪三公?以及三公的缘由诸问题,余下,我们再就三公的职掌范围,作一些探讨。 按照我们的意见,西周天子设有三公,应为太师、太傅和太保,初当本于殷商旧制,其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辅佐天子秉政,《尚书》逸文说: “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