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移动互联时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高校传媒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传媒艺术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并结合南京艺术学院在传媒艺术教育中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跨专业联合”“实践为用”的教学特色,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传媒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的新思路: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整合传媒艺术范畴下的学科和专业资源,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建构跨学科“绿色实验教学体系”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传媒市场化、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对于传媒的促进作用与日俱增,直接刺激了传媒对经营管理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但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新闻教育偏重新闻采编人才的培养,为传媒培养既懂采编业务,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传媒院系人才培养的新课题。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台湾地区高校传媒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希望为国内传媒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校媒校企协同育人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建设路径。本文回顾我国校媒校企合作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实践,提出合作动力不均衡、交流机制不通、合作模式单一、产学研协同力度不够、相互给养不足等是当前校媒校企协同育人问题所在,提出创新合作模式、建立互惠共赢协同育人机制、服务传媒产业培养“双创”人才是校媒校企协同育人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高校新闻院系是新闻传播类学生的培养单位,同时也是新闻传播学专业高端人才的用人单位,其选人用人标准如何,不仅对于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水平有直接影响,而且对于其他新闻传播类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具有示范意义.然而,目前新闻院系的招聘选人标准却存在诸多怪象.怪象之一是崇洋媚外.很多高校不顾自身需求和人才培养特点,对于新闻传播人才一律将“有海外留学经历”奉为圭臬.这等于直接将众多土生土长的“国产人才”拒之门外.怪象之二是盲目攀高.一些新闻院系在招人用人上如果崇洋媚外心理无法得到满足,那么在国内人才使用上则盲目攀高,非“985”、“ 211”不要.一些自身并非“211”、“985”的院校,选人标准也是非“211”、“985”不“娶”.  相似文献   

5.
蔡馥谣 《新闻传播》2023,(15):85-87
随着传媒产业快速转型发展需求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已经成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自觉行动,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国家战略需求,为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带来巨大历史性机遇与挑战。高校需重视创新能力培养下的融合新闻传播人才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策略,推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不断加强和改进新闻传播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6.
臧蔚  刘畅 《传媒》2021,(12):47-49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促使我国传媒业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跨界"主持人的冲击下,传统媒体节目主持人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对传统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全面升级,孵化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持人,是当前我国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改革的重中之重.2019年,《主持人大赛》阔别八年后全新归来.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公开选拔播音主持人才的重要渠道,其人才评选标准直接体现出主流媒体对新时代播音主持人才的要求.本文从《主持人大赛》出发,对传统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认为我国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应当从优化人才选拔模式、创新播音主持教学方式、打造专家型主持人、培养复合型传媒人才等方面进行改革升级.  相似文献   

7.
传媒人才不等于新闻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希光 《新闻界》2002,(5):23-26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的新闻院系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传媒人才”,而羞于谈培养的是“新闻记者”。同时,过去新闻院系常常说是为“新闻机构”输送记者,而今天则改口称“为媒体培养人才”。今年春天在北京21世纪新闻教育峰会上,我曾就“传媒人才”(communicationtalents)一词请教几位美国学者,他们一方面对中国生造了这样一个西方没有的概念感到好笑,另一方面,则认为用“传媒人才”取代“新闻记者”对中国的新闻媒体的发展是危险的和有害的。新闻记者为什么不可以被“传媒人才”取代?这表现在二者对新闻媒体的不同理解和…  相似文献   

8.
媒体深度融合对传媒人才提出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使传统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发生转变.从现实层面来看,全媒体人才培养面临诸多问题,如实践应用与教学理论之间的矛盾,媒介技术与教学资源之间的失衡,知识变动与传媒人才自我建构之间的博弈.如何打通媒体融合发展需求与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壁垒,成为全媒体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研究认为,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应将理论与实践、理念与路径相融合,以社会责任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文化自觉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推进高校教育学科架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平台等方面的改革,构建一个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9.
许永  魏葳 《新闻爱好者》2012,(18):25-26
"跨界"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全国高校几乎都面临着跨学科与复合式教学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尤其在艺术类院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艺术新兴领域的数字媒体艺术更加强调"团队"与"合作"的概念。艺术院校的教师在艺术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具备"跨界"培养人才的意识,积极探索与尝试最适合培养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满足新时代下艺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本文结合南京艺术学院近年来对于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尤其研究了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中教学的大量实例和成果,对该领域的"跨界"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郑自立 《新闻界》2012,(14):64-68
本文在阐释湖南传媒产业“十一五”时期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湖南传媒产业转型升级正面临着制度困境、人才困境、文化困境和融资困境.“十二五”时期,湖南传媒产业发展要突破这四大困境,顺利完成转型升级的阶段性任务,就需选择并实施好传媒规制适度调整战略、传媒人才多元开发战略、传媒文化贯通融合战略和传媒资本集约运营战略.  相似文献   

11.
樊淑琴  姜小凌 《青年记者》2016,(20):119-120
近年来,高校新闻院系与宣传部、新闻单位以及行业企业协同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传媒人才的教育模式,已成为深化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笔者认为,实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走高校与政府、新闻单位和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之路,而这条路是否行得通、行得顺,关键在于协同培养的保障机制是否完善到位和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2.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传媒产业的融合、跨界与转型发展,微信公众号成为新闻、出版等传媒行业信息传播与用户沟通的重要平台,移动新媒体设计语境对美术编辑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文章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美术编辑人才培养挑战,研究了高校美术编辑人才培养对策,从思维、方案、媒介、能力四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创新,提出了创新美术编辑人才培养指导思维、建立动态美术编辑人才培养方案、运用移动新媒体进行教学、注重可持续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对策,旨在提升高校美术编辑人才培养水平,促进传媒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媒介深度融合战略促进了我国传媒行业的生态改变和升级发展,进而对传媒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对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及教师团队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传媒人才培养改革对策,以期对高校新文科传媒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李政 《新闻传播》2024,(6):28-30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传媒生态以及传媒从业者角色发生了巨大变革,成为传媒人才培养革新的逻辑起点,文化构建、跨界融合、能力重构、价值创造倒逼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广播电视编导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迫切需要重新布局课程地图,探索建设系统科学、融合完善的课程体系,以高质量课程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本文基于OBE教育理念,探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群模块化的实践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王晓红 《青年记者》2023,(23):102-105
智媒时代的到来要求新闻从业者成为在技能、知识、媒介上全面复合、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全能型人才,这种要求倒逼全球新闻传播院系从底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2019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大改革,实施了“3+6+N”的人才培养模式、精细化团队教学的教学方法、跨界融通的课程设置、多阶教学的教学维度和“做中学”的教学实践,给我国新闻院校一定的启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新闻院校应该走大传播、强实践、重在地、显特色的新闻卓越人才内涵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卓越人才的前沿阵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社会推进过程中起着先导作用,而在媒介革新与平台盛行的环境下,卓越传媒人才的培养体系与实践形式在“双创”理念引领中焕发新的思路。建构融媒体时代卓越传媒人才“双创”平台生态需要把握大学、企业和政府三个主体间关系,三者之间相互联动、相互作用并生成了传媒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的四重维度,分别是:产学研一体的理论指导平台;跨学科交叉的协同创新平台;技能实践的创新服务平台;双创成果的综合转化平台。不难发现,从课程教育模式到社会实践应用,“双创”平台的体系建构融通了理论与实践的互构导向,为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瓶颈、提高传媒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经验方法与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7.
李虹 《青年记者》2017,(14):110-111
传媒技术日新月异,传媒业态不断出新,催生了新的岗位及人才需求,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出现明显滞后现象.“传统的传媒教育面临重大拐点,新闻传播的学术研究、课程建设及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技能培养等必须全面改革.”① 高校传媒类专业的发展困境 1.培养目标滞后.传媒类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在国家鼓励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下,此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多着眼媒体当下需求,而对媒体未来发展的前瞻较少.在传媒技术层出不穷、业界变化万端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人才培养目标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18.
郭苏豫 《传媒》2018,(6):82-83
在融媒时代,传媒关系变迁给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闻共建"成为高校传媒教育应对挑战的积极方法.本文通过探讨"政校共建""校校共建""政校企共建""校企共建"四种主要新闻共建教学模式,将政府、企业共同纳入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使高校传媒教育能有效与业界融合对接,共同促进我国新闻高等教育与传媒生产方式变革的对接.  相似文献   

19.
媒介融合通过改变媒介社会环境对新闻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管理型”、“全媒体型”、“整合型”传媒人才。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呈现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对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提出了思考,以期对传媒人才培养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陶建杰 《青年记者》2017,(21):102-103
新闻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教学的检验,又能培养新闻学子实际动脑、动手能力,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如何探索全媒体时代新闻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成为各新闻院系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上海大学近年来开展的“新闻实践采风田野训练计划”(以下简称“田野计划”),以“师徒制”遴选精英学生记者进行专题性的新闻实践活动,旨在出人才、出精品、创品牌,正是对这方面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