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牡丹亭》中,汤显祖通过对女主人公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彰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杜丽娘在本能与理性的挣扎中生命意识渐渐觉醒,经历了由至情生发出来两种生存状态:因情而死,为爱而生。还魂后的杜丽娘更是勇于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追寻生命的价值,大胆捍卫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2.
汤显祖的《牡丹亭》写的虽然是一位贵族少女由情而梦、由梦而死、死而复生、终成眷属的情节奇幻的爱情故事,但它却表达了广大被压迫妇女反对封建礼教,执著追求自由爱情和强烈的个性解放的精神。杜丽娘是作者精心创作的人物,"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在刻画其纯美与痴情的同时,作者又在杜丽娘身上加入了诸多大胆的男女情爱描写,这些描写不但没有破坏杜丽娘的美好形象,而且实际读来是艳而不淫,俗而不秽,是人物心路历程变化必不可少的元素,也使得人物更加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3.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传奇大师汤显祖在他的剧作《牡丹亭》中,不仅以塑造了杜丽娘这个生动、独特的至情至爱者的形象,而且也向我们讲诉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意识,冲破了封建社会婚姻桎梏的爱情,表现了主人公坚定而执着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4.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出现在十六世纪中后期的爱情戏剧,两部作品都表达了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的主题,本文拟从人文思想关照下的角度来比较《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剧中主人公的艰难爱情。  相似文献   

5.
《牡丹亭》以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名于世。但此剧的命意又决不止于爱情。《牡丹亭》将作者感怀身世的自况内容蕴于剧中 :杜丽娘就是汤显祖的化身 ,作者把生命的激情、感怀身世的浩叹 ,全部倾泻在杜丽娘身上 ,明写杜丽娘而暗喻自己。汤显祖正是通过杜丽娘的爱情遭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苦心情  相似文献   

6.
读了《牡丹亭》,一个热爱青春、渴望爱情、向往自由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古代少女形象——杜丽娘便跃然脑际,令人久久不能忘怀。作者汤显祖在《题词》中写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于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得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是杜丽娘  相似文献   

7.
崔莺莺、杜丽娘尽管都生活在封建礼教的阴影下,她们却都能够勇敢的追求自由的爱情和平等的婚姻;但她们对自由爱情婚姻的追求又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反映着具体的历史时代和作家世界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梁山伯与祝英台对爱情的忠贞执着、以身殉情的坚定选择与罗密欧和朱丽叶十分相似。二者的区别在于:罗密欧和朱丽叶爱得率直、热烈、无畏,而梁、祝却爱得含蓄、深沉、无奈。前者为爱可以不顾一切地走进教堂秘密举行婚礼,后者只能跃入墓穴,化蝶相伴。其次,杜丽娘虽为情而死,又为情复生,但她却希翼柳梦梅明媒正娶,金榜提名,难以摆脱封建礼教观念和夫贵妻荣思想的束缚。这一切,都反映出了中西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程诺 《学周刊C版》2019,(17):173-173
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和西方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堪称中西戏剧史上两大爱情名剧,二者皆以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主题,歌颂了与封建势力相抗衡,争取自由爱情婚姻的精神,并且还同样塑造了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心腹仆人"这一形象。文章通过《西厢记》中红娘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乳媪的比较,展现中西戏剧中配角在身份地位、性格发展、思想观念方面的相同点,以及在守护主人爱情的态度、主仆关系、推动主人恋情的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进而揭示这一形象在戏剧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牡丹亭》《桃花扇》中杜丽娘和李香君两位女性,是明清女性爱情意识觉醒的典型代表,她们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是女性对自身爱情观念的探索和深化。也反映出现实中女性渴望解放,对个性自由不断追求,暗示了社会思潮的变革和进步。杜丽娘和李香君对于爱情的觉醒同样会影响现实中的万千女性,为自己而争取幸福,不甘于做闺房淑女.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平等,女性解放的呼声不断涌出,可以说杜丽娘和李香君对于爱情意识的觉醒,给清代以及后世带来了一定解放思想的作用,值得我们肯定和赞扬。  相似文献   

11.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朝末年爱情文学的巅峰之作,同时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杜丽娘这一光辉的女性形象。杜丽娘是处在和柳梦梅平等的地位上主动地追求爱情,杜丽娘敢于违背封建礼教加给大家闺秀的道德规范,让爱情的火焰在自己的心底熊熊燃烧,就是到了阴间也恋恋不忘自己的爱人。通过对这位富有光彩的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画,作者从社会性别和社会伦理结构的层面,已初步呈现出女性争取人性自由的自我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12.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一个敢于大胆追求爱情及幸福婚姻的勇敢女性。杜丽娘身边那些代表社会正统意识和正统势力的人以他们各自的方式给予她最大的压迫,像一张无形的网,紧紧束缚着她,使她窒息而死。因为杜丽娘的爱情追求在当时缺乏现实性,是一种徒然的渴望,是为封建礼教所不允许的,所以注定了一个追求幸福生活女性的悲剧命运。杜丽娘的形象深刻揭示出人性终将突破礼教的束缚,绽放出无限魅力的光辉。  相似文献   

13.
明代伟大的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传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想、敢爱、敢死、敢生.敢于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的反封建礼教的艺术形象——杜丽娘。杜丽娘这个艺术形象有着独特的意义,她是汤显祖民主进步思想的体现,是反封建的“情”战胜封建的“理”的理想化身。《牡丹亭》这个剧本在中国剧坛上“家传户诵”,一直盛演不衰,同杜丽娘这个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密切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戏曲艺术教化移情的效果非常突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情梦具有显著的情爱教育效果。杜丽娘的情梦具有生理层面和幻想层面的双重意义,成为促发杜丽娘主动追求情爱实现的教育载体。杜丽娘情梦的情爱教育内涵,表现为明清女性借情梦倾诉内心对意中人的梦想,充分肯定杜丽娘以梦承载情爱理想的情爱实现方式,从形而上的意义上倡扬两性情爱之梦的真实性,成为明清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存在的标志,赋予了女性精神解放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以来,被视为反道学的经典,受到离经叛道者的推崇。杜丽娘成为几代女性追求的楷模。今天,以当代女性的眼光回望,穿越历史解构的合理性和当然性,对杜丽娘的喜剧命运进行女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西厢记》与《牡丹亭》都是反映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两部杰出剧作。这两部戏剧分别塑造了至情至爱的崔莺莺和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杜丽娘两位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形象。她们都是名门闺秀,都是豆蔻年华、如花貌美,她们知书达礼、举止优雅,但都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而不能在适当的年龄里表情抒怀而苦闷压抑,人的自然情感受到外界环境的严重束缚之下身心将难以负重,才发生了剧情里的奇妙转折——莺莺和丽娘对封建礼教展开强烈反抗。这也代表着千百年来在男权社会统治之下,备受压抑和束缚的广大妇女同胞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7.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牡》和《罗》)是世界文学史上讴歌爱情、追求自由的不朽名剧.它们出现于大约相同的年代(《牡》1598年,《罗》1594年),然而却出自于两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伟大剧作家之手.一为我国明末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年);一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1564—1616年).两位伟大的剧作家对于爱情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烈的赞美,而且都敢于冲破当时统治者的樊篱和剧坛教条,一反陈规陋习,谱写出充满强烈反抗精神的中西爱情之曲.三百多年来,这两部巨著经久不衰,已超越时空的限制,在世界剧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牡丹亭》的创作者汤显祖与《罗密欧与茱丽叶》的作者莎士比亚共处于16世纪后期,也是这个时期分别在东西方享有盛誉的戏剧文学艺术家。在两人的这两部文学成就的制作上虽然不存在任何的关联,却不约而同地在某些闪光点上存在着一种相似的思想。朱丽叶和杜丽娘这两人在追求理想的爱情、反对束缚和枷锁、寻求思想解放和自由等方面而言,几乎是如出一辙。因此,作为文学的研究者之一,笔者将从中西文化的差异方面着手对两部著作进行比较,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王荣 《文教资料》2008,(13):10-12
<牡丹亭>里,杜丽娘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也往往把注意力和赞美之辞都放在杜丽娘身上,对柳梦梅这一形象的关注,还不是很多,然而柳梦梅也不单单是一个从杜丽娘梦境中飘出来的只是为了证明杜丽娘的存在的干枯没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他有平庸的一面,也有非凡的一面,他和杜丽娘共同完成了对至情的守护和对于封建礼法束缚人性的反抗.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对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的主人公——牡丽娘形象的分析研究。笔者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将杜丽娘的性格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从《训女》到《惊梦》为止的爱情的萌动时期:从《寻梦》到《闹殇》所显示的自我毁灭时期;以及从《旅寄》到《回生》的追求时期和从《婚走》到《圆驾》斗争时期,并通过对这四个阶段杜丽娘性格的变化发展来分析杜丽娘的形象及其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