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理学科的特点是心有“物”,言有“理”。“物”指物理情景、物理模型、物理事实和物理过程;“理”指根据已知的物理知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的分析和求证。对物理题中条件的分析便是寻找解题之“理”。现就如何分析和处理物理题中的“条件”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2.
不少学生在解物理题的过程中 ,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当把已知条件代入相关公式进行计算时 ,总觉得条件不足 ,从而就束手无策了 .其实 ,并不是题目缺少条件 ,关键是他们未能学会找出联系已知和未知的中间量 .所谓中间量 ,就是指在解题中起“桥梁”或“纽带”作用的物理量 ,它的作用就好比解几何题时所作的辅助线 .在许多情况下 ,能否巧妙地引入中间量 ,往往决定着解题的成败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例 1 如图所示 ,用滑轮组匀速拉动重物A ,已知拉绳子的力F =10 0 0牛 ,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80 % ,试计算重物A与地面的摩擦…  相似文献   

3.
物理学科的特点是心有“物”,言有“理”。“物”指物理情景、物理模型、物理事实和物理过程:“理”指根据已知的物理知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的分析和求证。对物理题中条件的分析便是寻找解题之“理”。现就如何分析和处理物理题中的“条件”举例说明。一、分析和挖掘隐含条件的方法1.从习题的词语中寻找隐含条件这一类习题一般没有直接提供已知条件,有些习  相似文献   

4.
有些物理题中的某些已知条件不是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题目中。下面列举的是物理题中某些语句所蕴含的隐含条件,供同学们参考。 1.“匀速运动”,隐含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 2.“光滑地面”,隐含物体在地面上运动不受摩擦力。 3.“同种材料制成的两个物体或将一个物体切成两块”,隐含两个物体的密度相同。  相似文献   

5.
“物理课有趣,物理课易懂,物理题难做,物理专业不选”已成为广大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高中生中的女生)深有感触的共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物理专业人才(特别是理论物理人才)的培养和物理学科的发展。把“物理题难做”变成“易做、乐做”,使学生进一步热爱物理专科,并献身物理学研究应成为我们中学教师的自觉行为,现就本人的一些体会和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时大部分的学生拿到物理题就计算,这样太费时、费力了,应该让他们了解和学会基本的定性、定量的解物理题方法;城市里来的拿到物理题就想用计算器计算.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因该分层递进,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还因该做到:早到位、零抬头,还得打时间仗  相似文献   

7.
动态型问题集代数、几何、函数图象等知识于一体,综合性较强,它是考查学生是否扎实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是否具备灵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途径,所以动态型问题仍作为压轴题的形式成为了2010年很多地方中考的热点.动态型问题是指几何图形中一个或几个几何元素,以一定的速度或方式,在一定位置上沿某一方向或路径运动,由此研究的问题.在2010年的各地中考动态型  相似文献   

8.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物理题,我们发现高考物理题或多或少地从物理课本、物理高考的科研试题、上海高考物理题找到它们的原型或影子,分析物理高考题的来源,对于让学生从“大题量”的轰炸中解脱出来,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的时候,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将小于或大于物体的重力,这就是失重或超重现象.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或有向下的加重度分量)时,物体就处于失重状态,当物体有向上的加重度(或有向上的加速度分量)时,物体就处于超重状态.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7个国家级新课程改革试验区的九年级毕业生参加了以《物理课程标准》等为依据的学业考试(以下简称为“课标中考”),其余地区的初三毕业生参加了以“大纲”为依据的中考(以下简称为“大纲中考”).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日益体现课标精神,为了更好地领会课标精神,我们对比分析了2004年“大纲中考”物理题和“课标中考”物理题,我们发现,与大纲中考题相比,课标中考题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物理题中已知事件和解题目标,物体所处状态和过程,概念关系和规律应用的分析,体现“分析”在物理解题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守恒法解题     
在物体的物理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保持不变的物理量.用这些物理量的守恒关系来求解物理习题的方法,就叫做守恒法.物理题中,涉及的守恒关系有: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能的转化和守恒等.也有一些题,因初中物理知识的限制,人为地设定某物理量不变(或恒定),这类题也可用守恒法来解.  相似文献   

13.
解物理题时 ,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往往运用“隔离法”。“隔离法”是解物理题的一种基本方法 ,学生容易接受 ,也掌握牢固。但是对某些物理题 ,“隔离法”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如 :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个三角形木块abc(如图1) ,在它的两个粗糙斜面上分别放着两个质量为m1和m2 的木块 ,m1>m2 ,它们都静止 ,则地面对三角形木块 :A、有磨擦力的作用 ,磨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右。B、有磨擦力的作用 ,磨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C、有磨擦力的作用 ,但磨擦力的方向不确定 ,因m1、m2 、O1、O2 的数值并未给出。D、以上结论都错。学生的…  相似文献   

14.
物理题不同于数学题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物理题中各量不仅有数值,而且有单位,物理题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有着一定的物理意义.因此每道物理题的计算结果,仅仅是数学计算上的准确无误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物理意义上去检验与讨论该结果是否合理,从  相似文献   

15.
大家知道,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E=W+Q. 上式中的W和Q是“过程量”,而△E是“状态量”.就是说,物体(或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到另一个状态,内能的增量△E是唯一地确定的;而W和Q却不能由两个状态来确定,只有当具体的变化过程确定以后W和Q才有确定的值。  相似文献   

16.
“氧化数”是在“化合价”基础上引进的概念。“氧化数”又叫“氧化值”,用于表示元素原子的相对氧化状态,是化合物分子中各元素原子形式上或表观上的电荷数,其数值以分子里原子(或原子团)的电子转移(或偏移)决定的。计算方法如下:1.在单质中元素原子的氧化数为零。例如:Fe 的氧化数为零,H_2的氧化  相似文献   

17.
杨立君 《高中数理化》2003,(4):25-25,34
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的时候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 ,将小于或大于物体的重力 ,这就是失重或超重现象 .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或向下的加速度分量 )时 ,物体就处于失重状态 ;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或向上的加速度分量 )时 ,物体就处于超重状态 .利用失重和超重的规律去定性分析判断有关问题 ,在很多情况下比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要简单很多 .例 1 如右图所示 ,质量为m1 的斜面体始终处于静止状态 ,当质量为m2 的物体沿斜面下滑时有 (   ) .A 匀速下滑斜面体对地面压力等于(m1 m2…  相似文献   

18.
物理学科的特点的心有"物",言有"理"."物"指物理情景、物理模型、物理事实和物理过程;"理"指根据已知的物理知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的分析和求证.对物理题中条件的分析便是寻找解题之"理".现就如何分析和处理物理题中的"条件"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9.
用普通照相机照相 ,当物距发生变化时 ,像距也需相应地调整 (即调焦 ,调整暗箱长度 ) ,但在用“傻瓜”相机照相时 ,却不需要“调焦” ,即不论物距如何变化 ,只要镜头对准要拍的景物或人 ,就可拍得清晰的照片 .这是什么原因呢 ?根据透镜成像公式 1u +1v=1f可得v=ufu -f.令 uf=n ,即u =nf,则v=nfn - 1.当u f(n很大 )时 ,n - 1≈n ,则v≈f.“傻瓜”相机焦距都很小 (一般f=35mm) ,同时要求所摄景物在 3m以外 (满足u f) .用透镜成像公式计算 ,当物距u=3.5m(n =10 0 )时 ,则像距v≈ 35 .35mm ,成像离焦点…  相似文献   

20.
假设,在科学研究中常用,也是解物理题常用的一种方法.怎样合理地假设?我们说:(1)假设要符合物理规律.(2)假设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例1 如图1,在一块玻璃砖中有一椭圆状的空隙,当有平行光束穿越该空隙后,光线将(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