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厌学情绪严重等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减负”,不仅要减去有形的作业负担,也要减轻和消解无形的心理负担。而激发兴趣是减轻心理负担的重要措施。有了兴趣,学习就能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注意力,接受知识的速度快,质量高;有了兴趣,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厌学为乐学。  相似文献   

2.
《上海教育》2009,(12):57-57
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牵动着亿万人的敏感神经。上至中央政府,下到平民百姓,莫不关注。过重的课业负担,于学生而言,委实危害匪浅,不仅使学生学而不思,食而不化,迷失了学习的本性,而且使不少学生自幼视学习为畏途,直至厌学弃学,自信之心丧失殆尽。近年来,每逢开学,总有学生出走或自杀之类的消息见诸报端,更是让人怵目惊心。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学生课业负担依然很重.学生除了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周末、假期还要参加各种辅导班、强化班,各种复习资料摞起的高度甚至比人还高.过重的课业负担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甚至厌世情绪,以至带来了严重后果.因此,如何解决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问题,成为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笔者在开展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有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品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经历知识探究过程,思考知识  相似文献   

4.
一、课题的提出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束缚下,前几年,我校学生课业负担一度过重,苦学厌学情绪屡见不鲜。既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不利于智能发展。更严重的是影响了师生的身心健康。为此,校领导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在求得共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聋生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 聋校没有外在的升学压力,应该不会因为过重的课业负担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但事实上,由于没有建立科学评价体系,造成聋校教师教学仍然围绕分数转的现象十分严重.在教学上,要么用脱离实际的高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学生为分学习,心理压力巨大;要么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掰开揉碎地喂,烙饼式地练,划重点,押考题,学生疲于奔命.加之对得分不高、不听话的学生排挤、放弃,更造成了部分聋生的厌学心理.  相似文献   

6.
胡淑珍 《天中学刊》2004,19(2):112-113
现行的教育制度使学生面临多重压力,学业、课业负担越来越重,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从内心深处对学习产生抗拒情绪和厌学情绪,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在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有超越、突破的能  相似文献   

7.
学生厌学是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厌倦学习的一种心理反映,它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学生厌学的原因很多,如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作业困难多、成绩跟不上、父母期望高、人际关系差、成功体验少、求知兴趣低以及自尊心受损、自信心受挫、好胜心减弱、上进心失落等等。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提出 过重的课业负担牺牲了学生大量的锻炼身体、娱乐活动的时间,缩短了学生的正常休息时间,从而使得许多学生睡眠不足、体质下降,引发了不同程度的近视、失眠、神经衰弱等生理疾病.引起了学生的心理过度焦虑、忧郁,产生了厌学情绪;同时。过重的课业负担减少了学生的自由活动、自由创造的时间.从而使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比重相对减少,不能有效发展创新素质。为了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相似文献   

9.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形势下。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是语文教学中应当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正>《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危害性集中地表现在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上。过重的课业负担一是挤占了学生身体锻炼和休息的时间。据各种调查表明,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近一二十年中国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呈不断下降趋势,胖墩、近视眼越来越多;二是挤占学生人际交往的时间,使学生缺乏与外界及时与多样化的沟通与交流;三是繁重的课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焦虑、厌倦。据林崇德教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咨询作的统计,发现学生心理问题42%来自人际关系,27%来自学习,10%来自自我方面。《教育  相似文献   

11.
李昌业 《山东教育》2005,(34):19-19
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方面.我有以下两点体会:一、科学布置作业 过重的课业负担已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危害。教师为了追求好的教学成绩.往往采取“题海战术”.给学生布置大量习题.这也许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但长此以往,学生就戍了一部不停运转、机械学习的机器,恩维呆板,反应迟钝.从而抹杀了学生三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厌学情绪。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我在作业布置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2.
学生厌学是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厌倦学习的一种心理反应,它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学生厌学不仅使家长痛苦、教师忧虑.它也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学生厌学的原因很多,如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作业困难多、成绩跟不上、父母期望高、人际关系差、成功体验少、求知兴趣低以及自尊心受损、自信心受挫、好胜心减弱、上进心失落等。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的小学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情绪严重,这是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就必须改变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而“愉快教学”是变“厌学”为“愿学”,变“苦学”为“乐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编问卷,对三明学院附属小学和三明莘口小学各二百名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76人具有厌学倾向,占样本总数的19%;因学生自身原因产生厌学情绪的,城市的学生显著高于农村的学生;因社会原因而产生厌学情绪的,六年级显著高于三四年级,五年级显著高于四年级;男生的厌学情绪较女生严重,但女生受自身原因影响产生厌学情绪的比男生多.  相似文献   

15.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教育区域性的顽症,单一的课程设置,陈旧呆板的课堂教学,机械复重,缺乏针对性的大作业量无不引发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如何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基础教育面临和关注的焦点问题。认真审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不难看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又有教育内在的因素。就学校、教师而言,如何实现“减负增效”,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一、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理性分析 什么样的课业负担是“过重负担”?对此,很难简单地作出科学界定,笼而统之回答是,凡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负担都可谓之“过重负担。”具体说来,可从学习时间量、学习心理体验方面加以考察和认识,以利掌握判断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标准和尺度。 …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面对目前高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而造成的学习疲劳、学习焦虑以及厌学情绪,加强课堂教学心理卫生研究,遵循课堂教学心理卫生原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的大脑活动是有规律的。课堂教学心理卫生就是指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预防疲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换言之,就是教学的内容、组织和方法措  相似文献   

18.
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生活单调,对作业、考试感到厌烦,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儿童时代》杂志曾从3000封小读者的来信中,随机抽样600封,竟有43%的信是讲自己害怕学习的(包括数学)。这种厌学情绪是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害性的问题。对学生厌学原因的调查和剖析,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的策略和措施,有助于迅速矫治偏离的学习情态,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知识能力的稳步提高。一、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1.过重的学业负担。产生厌学的原因很多,关键是小学生负担太重。近年来人…  相似文献   

19.
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导致学生学业成绩的大面积滑坡。有专家指出,今天的青少年体质问题可能还只是几个数字,但如果任其发展,这些数字将很有可能变成灾难出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惩罚我们对它的漠视。可见,"减负"是一件大事,它既是教育系统永久的遗憾,也是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业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并使学生的技能和技巧完善化。但过于繁重、机械重复的作业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课业负担,进而抑制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课业负担的认识,学界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课业负担是一种客观负荷,是学校、教师、家长等施加在学生身上的、客观的、统一的学习量;第二种观点认为课业负担是一种主观感受,是学生承担一定课业任务后产生的压力或感受,由于每个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承受的学习量也不同,因此对压力的感知与体验是不一样的;第三种观点认为课业负担是客观负荷与主观感受之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业负担是否过重,主观感受当然会因人而异。在实际操作层面,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感受,使每个学生有尽量合理的课业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