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师:我上小学的时候听老师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我听后就立刻找到老师,非常自信地说:“美国人登上月球有什么了不起,将来我长大了,我要登上太阳。”同学们,你们说老师能登上太阳吗?板书:太阳二、自学讨论,寻找理由1郾学生自读课文,熟悉内容,圈画要点,了解太阳知识。2郾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完善答案,组织语言。3郾推选代表,全班汇报,进行答辩。4郾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太阳特点。(1)读议“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和“六千摄氏度”,“钢铁变成汽”等重点词句,理解太…  相似文献   

2.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学习一篇课文——《"番茄太阳"》。(指三名学生读课文)师:课文能读得正确通顺,相信你们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咱们先看课题,文章的题目是一初读课文,感知"番茄太阳"  相似文献   

3.
王东莉 《家庭教育》2011,(11):36-37
某校初三班在一次班会上讨论理想的问题。老师问同学们的理想是什么,不少学生回答“不知道、不清楚”,还有的学生干脆回答:“赚大钱、当大官。”一名男生回答说:“我的理想就是考上重点中学。反正我现在读书也是为了我爸妈,他们让我上重点我就争取上呗!”这样的回答不禁让老师、家长担忧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相似文献   

4.
第一课时一、揭题,质疑引导:同学们,天上有几个太阳?对呀,天上有一个太阳,那四个太阳是怎么回事呢?(板书:18四个太阳)(学生齐读两遍)面对“四个太阳”你想说些什么呢?请把你的问题记在读书卡上的“我的问题”栏里。然后,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有“四个太阳”的神奇世界,共同解决我们的问题。读书卡课题:四个太阳摇摇摇摇时间:问题提出者我的问题我的想法我的收获过渡:同学们填好了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四个太阳是怎么一回事。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郾听课文录音。2郾听完录音,你知道课文的内容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在于永正老师的课上,没有你来我往的频繁问答,没有逐字逐句的烦琐分析,没有对课文内容的机械支解,有的是书声朗朗,静思默写。这样抓住语文课的本位,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于老师上的《圆明园的毁灭》两节课可分四大板块。第一,充分地读书,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于老师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书,在课堂上,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读得津津有味。于老师自己也说:“我最大的本事就是引导学生读书,让学生有兴趣地读,读出思想。”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一次比一次有深刻的体验,在读书中学会读书。第二,动情地写话,提高学生动笔写的能力。于老师用…  相似文献   

6.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做一回主持人,让学生来讲,会给课堂注入一种新鲜感,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自主。在教学《太阳》一课,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对同学们说:“这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远、大、热的三大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太阳的认识,要大胆说,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不要拘束。”立刻有的学生说太阳给地球带来了生命,带来了光明;有的说太阳是无私的,把光芒奉献给人类。我站在讲台一侧,边认真听边不住点头称是。这时班里素有“与众不同提问者”之称的田俞说:“夏天太阳放出强烈的光芒,烤得大地…  相似文献   

7.
聂玮 《湖南教育》2008,(7):19-19
还记得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像往常一样,迈着轻快而有节奏的步伐向教室走去。这次学习的课文是《尾巴的功能》。以前每学完一课,我都要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或续编故事,或仿编故事,或改编故事,效果非常好。这次我让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仿编一小节诗句。果然,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一次被激发出来了,  相似文献   

8.
林莉 《现代语文》2004,(10):22-22
不久前,我聆听了某知名教师上的一节语文课。课堂上,老师既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也没有拿出自己课前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而是询问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后有哪些问题;让同学们一一提出来,由其他同学回答这些问题;当同学回答不出来时,老师适时进行启发、引导,仍由同学们自己来回答。整堂课就在学生自问自答的过程中进行着。听课老师的反映是:教学形式很新颖,但又觉得缺了点什么,用学生的话说:“老师,您好象没有讲什么。”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材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很多方便条件,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在独立阅读课文《齐天大圣》教学中,我告诉同学们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自学课文,掌握课文内容。教师在巡回指导中,有时个别辅导,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引导学生讨论。同学们学得很主动,讨论很热烈。为了使同学们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孙悟空和玉皇大帝派的天兵天将进行了一场空前的恶战,这事端是谁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考上高中后,我从乡下到城里寄宿读书。城里的学生很有钱,成绩也很好,因而我总是很自卑。上课老师提问时,城里学生都抢着回答,我却从不抬头,也几乎从不举手回答问题。我的物理基础很差,物理课上,老师几乎每堂课都要提问,但很少叫坐在后排的我回答问题。有一次,老师问了一道我不懂的问题。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我想,反正我举手老师也不会提问我。受虚荣心的支配,我也举起了手。结果,老师偏偏叫了我的名字。我起立后哑口无言,当众出丑。同学们哄堂大笑。放学后,我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琢磨那道题,耳朵里始终回响着同学们的哄笑声,不争气的眼泪掉了…  相似文献   

11.
课堂上,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位老师,布置学生回家预习有关公民权利的课文内容。第二天,他让一位同学说出十项公民权利。那学生没有回应,老师说:‘那就列举五项好了。’学生仍不出声。老师只好无奈地说:‘你只要讲出一项权利就好了。’学生回答道:‘公民有权保持沉  相似文献   

12.
学会倾听     
顾海东 《教育文汇》2006,(1):36-36,35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一位老师在讲《坐井观天》这节课时,让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说话写话训练。老师说:“青蛙要是跳出井口了,将会怎样呢?”同学们的学习兴  相似文献   

13.
<正>"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走进教室,我对学生们说道,"今天我们换一种新颖的上课方式,我们来进行电视访谈。现在老师是节目主持人,而你们是电视台邀请来的表演嘉宾。"依据课文内容,我将学生分成四组:莫顿·亨特、小伙伴杰利、莫顿·亨特的其他小伙伴、莫顿·亨特的父母。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融入到自己的角色中,积极发言、踊跃讨论、认真演绎。大家都沉浸在我精心设计的  相似文献   

14.
一、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学习,知道了些什么,并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3.了解课文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太阳,即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密切。[设计理念:学生与文本自由对话,必然会有自己的收获。此处,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交流、倾听,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当点拨归纳,发挥了主导作用。]二、研读课文,培养能力(—)研读介绍太阳特点的部分。1.刚才同学们已知道太阳的特点:很大、很热,而且离我们很远。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介绍这些特征的语句…  相似文献   

15.
《花潮》一课,极富文采,学生们无不为文中优美的情境所陶醉。当教到最后一段话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赏花回家的路上,人们议论纷纷。他们会议论些什么呢?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讨论热烈,各抒已见,很有情趣。我就汤下面,让同学们把讨论的内容写下来。学生兴趣盎然。他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老爷爷、老奶奶、青年人、孩子们的不同想法、不同语言,作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有个叫王琳的女学生写道: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听了我区一名教师执教的《蜜蜂引路》一文,其中的一个小环节颇耐人寻味。生:老师,"引路"是什么意思?师: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题是一种好方法,课题的含义往往就包含在课文之中。下面,请大家认真读书,看从哪些内容能体会出"引路"的意思?(学生带着解疑的心理积极地投入到读书活动中。一会儿学生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7.
在我班的“知识角”里,每天都能看到学生新添上的一笔。“好读书,读好书”是我与学生的一个约定,谁读了一本好书或好文章,就把书名写在表格上,这样做的目的是:1.告诉大家我读了这本书或文章;2.向大家推荐这本好书或好文章。“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章中的人和事物总是饱蘸着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班上的同学爱读课外书已经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抓住这一点我又及时开展了“读好书,写读后感”的活动。这一下班上很多同学开始发愁了,以前可从没写过读后感,这读后感该怎样写呢?课堂上,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王三忠 《学子》2013,(4):48-49
一、读书促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当然,读书有一个方法问题,学生只有学会读书,才能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1.在轻读想象中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轻声读课文的同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借自身的经验、经历帮助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初步感知课文,为继续  相似文献   

19.
记得我最早是在上初中时学的《两小儿辩日》。初学时文言文的词义及语法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但两小儿所辩论的问题却让我困惑多年。当初老师告诉我们的答案是:早晨和中年太阳离人是一样远的。当时我并不同意这种说法,但也没勇气和老师做更深的争论。一晃已过了二十多年。今年,小学课本首次选用文言文,就恰巧选用了《两小儿辩日》这一名篇。于是,这个问题再次涌现出来。教学中,我先请同学们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答案不一。然后,我把参考书上的答案提供给学生,征求他们的意见,好多学生的反应是将信将疑。最后,我把自己的看法提出来,经过…  相似文献   

2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是不太好教的。既要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百草园的乐趣;又要让他们了解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并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少教师在上这篇课文时都会精心设计好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老师设计的问题展开分析讨论。这样的课的确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但我总觉得,这样的教学很难使学生接近真实的阅读,而且抑制了学生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