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所谓"空白",在接受美学中,指的是作品未明确展示的部分,即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法,其"空白"艺术,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
空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空白”也称“艺术空框”.作者在作品中有意设置某些空白,让读者在接受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去充填.这种不着一字的空白,提供了读者参与艺术创作的广阔天地,能收到独特的艺术效果.随着接受美学的兴起,人们开始认识到作品的艺术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往往取决于接受者所领会和赋予的意义.正如德国格·格林在《接受美学简介》中所说:“作品里充满图表结构和暗射空白,图表要由读者吃透,空白要由读者填写.”.  相似文献   

3.
文学审美和创作中的空白意识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家在作品中有意或无意留下空白,增强了文学的空灵朦胧之美,可以刺激读者的阅读欲望,去追求文学的底蕴,而读者通过对空白的再创造,可以使作品的意境和形象更加完美,从而完成作品的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接受美学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作品“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期待视界”去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  相似文献   

5.
"空白"是美学中关于艺术作品审美欣赏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要求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将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与作品复杂的主题思想隐藏其中。这与德国接受美学大师伊瑟尔所提出的"文本的召唤结构"在某些层面上能够相互契合。两者都注重文本中的意义空白与不确定性;都强调对读者期待视野的打破与重建;同时都要求读者的参与与创造,从而使文本的意义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艺术空白是小说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现象.康拉德在小说创作中善于运用"空白"叙事手法增加作品的信息量、召唤力和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获得更多的审美自由和审美愉悦.空白艺术的引入不仅使康拉德可以多层次、多角度、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复杂的现代经验和多变的社会现实,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作品的丰厚性、含蓄性和作品题旨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8.
德国接受美学大师伊瑟尔提出的"召唤结构"概念,是西方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他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空白与未定性的意义,这些"不定因素"唤起读者积极参与生成作品的意义阅读活动。在"实现"一部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创造性作用,从而让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召唤结构既牵引了读者的审美交流活动,又引导了作者的创作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创作过程和接受过程的融合,共同促进当前社会语境下的文学活动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认为: "文本给读者留下的不确定的'空白', 等待读者用想像去'补充'。补充的过程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经验去再创造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留有"意义空白", 而这"意义空白"恰恰是构建想像空间,启迪学生想像的"亮点"。  相似文献   

10.
正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从而来充实作品的内容,丰富作品的内涵,发展自己的思想。也有人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写文章由于某种需要往往略去一些情节,因此往往留给学生一段"空白",而我们教师恰恰可以利用这段空白,让学生展开联想补充"空白",并且思考作者为什么留下"空白",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了解文本。一、揭题空白,引领入文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它与文章内容大体有如下三种关系:一是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题  相似文献   

11.
"空白"即布白,是一种艺术手法,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的"空白",它指的是作品留给读者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身的素质,展开思维羽翼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在书法作品中,一幅画如能适当地留下不着色的空白,会收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在文学创作中,留有适当的空白,让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对文学形象和意境进行再创造。在教学中,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适当留下不完全或  相似文献   

12.
《草房子》是曹文轩纯美小说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作品中的"空白"运用,使得故事情节流畅的特性,人物形象特征的凸显,倒叙开头以及开放式的结尾,语言富有生气与韵味。从而使作品有更加深远的意义,也使得读者有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去获得美的感受。本文分析《草房子》中多个运用"空白"艺术的案例,解析背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班花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属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特点在于形象体系仅仅构成了一个模糊的图式框架,中间有许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去填补、充实、丰富、深化甚至“重建”。这种由意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构成的文本结构对读者的“再生产”有一种刺激与召唤作用,被称之为“召唤结构”。“召唤结构”在教学活动中实质上就是文本意象结构中存在着的各种方向、层次的空白与模糊。  相似文献   

14.
李红玲 《海外英语》2012,(19):184-186
约翰.科利尔在经典短篇幻想小说《追逐者》中,描写了一段爱情灵药的买卖过程。约翰在创作本作品过程中,并没有设定固定的二元对立模式化内容,而是坚持了后现代主义的"随性",在文中嵌入了大量的空白部分,赋予了作品种种不确定性特征,从而让读者参与创作,用想象来填补空白,挖掘其中的含义。从主题,人物和题目三方面空白来分析《追逐者》中的不确定性,有助于读者重审作品的审美特征,更好地理解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接受美学视域下,阐述了语言艺术化的两个维度:语言"空白"和语言"陌生化",解析了它们在翻译中的意义.认为两个维度都能产生召唤性,让读者参与审美过程.通过翻译过程对语言"空白"的分析发现,译语文本会不可避免地对原文"空白"处进行填充,但我们仍须努力避免这种现象.而语言"陌生化"意识要贯穿在具有艺术向度的语言翻译之中,是因为并不是任何语言的陌生化,即采取"异化"能产生召唤性.  相似文献   

16.
空白艺术是指作品已书写描绘部分向读者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把握。空白艺术运用得好,可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相似文献   

17.
中国艺术在艺术创作阶段、艺术表现阶段以及艺术接受阶段都非常重视“空白”的艺术手法,它渗透在中国艺术的各个方面。而借助现代接受美学思想从作者、作品、读者三个方面对中国艺术空白中所蕴涵的读者接受理论加以梳理,可以认为,中国艺术的空白使接受者在不断填补意义空白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18.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要求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将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与作品复杂的主题思想隐藏其中。这与德国接受关学大师伊瑟尔所提出的“文本的召唤结构”在某些层面上能够相互契合。两者都注重文本中的意义空白与不确定性;都强调对读者期待视野的打破与重建;同时都要求读者的参与与创造,从而使文本的意义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审美接受是作家所创作品与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一部文学作品既已问世,它的生命与价值的实现与否,一方面取决于文学作品自身,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审美接受.文本的开放结构是一个包含了无限可能性的开放体系,具体表现在文本结构中充满了若干的“空白”和“未定点”,引导读者对作品进行探索,对其意义内涵进行填充.读者依据自己业已形成的审美心理定势和期待视野,对不定性文学作品进行填充完形,产生了极富创意的误读.  相似文献   

20.
“空白”是关于艺术作品欣赏的概念,它指的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展开思维羽翼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空白”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