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吴刚的一篇文章,叫《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师板书课题。)师:(手指着“泊”字)同学们,我们注意这个“泊”字,偏旁是怎么写的?  相似文献   

2.
<正>《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作家吴刚写于2001年的一篇报告文学,收录在《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一书里。本县一次优质课评选中多人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大都把本文混同于一篇一般的散文来上,仅仅关注了其文学性的语言,重点将课文中用文学语言描绘罗布泊今夕现状的部分对比着进行了品读学习,教学的落点似乎仅仅在于欣赏语言的生动,而忽视了作品中的非文学表达,忽视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忽视了报告文学的文体特  相似文献   

3.
潘华胜 《教育文汇》2014,(18):27-28
不久前,笔者听了几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公开课,并在网上搜集了有关这一课的教案,发现许多老师教学中都用到了“罗布泊”图片,而且使用图片的教学环节设计几乎如出一辙。 上课开始,老师们都会花不少时间展示一组“过去的罗布泊”碧水蓝天的彩色图片,接着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这个画面相应的文字片段。“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相似文献   

4.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漂亮的开头,就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我归纳了以下初中语文常用的导入方法:一、图文导入。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章都可以用图片导入,如《故宫博物馆》、《桥》、《雪》、《华南虎》、《狼》、《海燕》等。由学生在中国地图上寻找罗布泊的具体位置导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可以由马字的演变导入《马》。  相似文献   

5.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白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惜,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  相似文献   

6.
实用文教学离不开对文本语言的分析,本文以《苏州园林》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论述如何围绕文本体式中的"体貌"特征开展文本教学,更好地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7.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下的一种学习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作为理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达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目的,构建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8.
陈美 《上海教育》2013,(4):120-121
先学,是为了“定教”,是为了把握学性,随时调整“教什么”“怎么教”。语文教学要“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讲在学生疑难处,讲在精要处,讲在精彩处。近日外出听了一些课,心绪颇不宁静。有老师在八年级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把握课文内容,学生兴致盎然,知道课文讲述了“曾经的仙湖…‘现在的死湖”“人类的破坏”,但随着“怎样的仙湖…‘怎样的死湖”“怎样的破坏”等环节的推进,学生学习的热望渐渐低落,到后来参与问答的寥寥无几,大都恹恹欲睡。又听老师在六年级上诗歌《留住童年》,竟不厌其烦地把诗歌一节一节地还原成“白话”,犹如把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碾成不堪入目的粉末。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初中新课标实验本<语文>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报告文学,以独特的视角报道了美丽如画的仙湖罗布泊因为遭受人为破坏而消逝,变成了荒漠的悲剧,读之触目惊心,发人深省,此文对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敬畏自然》从科学理性出发否定了“征服自然”,提出了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层层推进的论述、鲜明的对比让说理非常严密,令人信服。《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语言既富真实性,又富形象性和抒情性,值得一品。  相似文献   

11.
“学而不思则罔”,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存在一些遗憾,要么是教师分析得多而学生感悟得少,要么就是教师表面上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真正理解。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阅读,使学生在读与思中领悟文本的精妙呢?下面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做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12.
柳咏梅 《江苏教育》2013,(14):29-31
<正>【课文品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文章。单元学习导语中说:"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姑且不论这个单元是否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也不论是否都反映了"环保"问题,有一个事实倒是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通过罗布泊今昔的对比,让学生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可谓是立意高远,令人佩服.可是白璧微瑕,文章仍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4.
【教学设想】《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语言优美、具有强烈环保忧患意识的报告文学。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障碍不大,了解报告文学的常识也不难,但是如何唤起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确实不易,而这恰是学习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和重点,必须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提供必  相似文献   

15.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一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对罗布泊夏季气温的描述有误。原文为:“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这里,作者对空气温度和地面温度两个概念的理解有误。  相似文献   

16.
四月中旬。应邀参加某县教育局举办的每年一度的教师读书峰会,听课,作报告,并与教师们对话交流。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来自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借班教学的一节语文阅读课,课题是《罗布泊,那消逝了的仙湖》。老师质朴诚厚,教学投入。学生活跃,课堂气氛热烈,应该说教学比较有效。  相似文献   

17.
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过程中,我想给学生补充介绍一些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的事迹。在备课时,我发现教材中提到彭加木时,把"彭加木"写成"彭家木"了。而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这一方面的材料竟然是一片空白。"彭加木"与"彭家木"是不是同一个人的名字的不同写法?带着这一问题,我用"百度"进行  相似文献   

18.
张娟 《现代教学》2014,(11):58-59
为了在不同文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自主发现的快乐,我们选择《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学生相对陌生的报告文学作品,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旨在探索在报告文学这类体裁的文章的教学中,如何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19.
2005年4月,由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共同举办了“交往对话,同课异构”——京、深、珠“新课程、新课堂”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我有幸代表深圳市福田区担任其中语文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教学任务。为了准备这节课,我写了七次教案,在不同的班级上了三次实验课。多次改变教学思路,每一次的改变背后都有我深深的思考,每一回的新尝试都像一个个的台阶,见证了我的进步和成长。  相似文献   

20.
严丽 《学语文》2011,(2):14-15
曾上过这样两堂公开课:第一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中我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展示。先展示基础知识、作者、文学常识、写作背景、易错的字词及对课文的理解: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什么样子?变化的原因?同样的悲剧有哪些?接着对文本进行拓展。这中间.我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吸引人.不论从情境设置还是学生的参与都堪称完美,但是总感觉缺少点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