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数字化档案开放利用中个人信息权保护面临的难题,试图探讨数字化档案开放利用中对个人信息权进行有效保护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2.
信用档案管理中的个人信息权及其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信息保护法>于2003年开始起草,2005年初完成,现已呈交至国务院,进入审批程序.该法律突破了我国传统法律中对公民个人名誉权的保护范围,把如家庭住址、医疗档案、职业情况等可识别信息也列为保护内容.除了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侵犯外,还充分保护公民了解自己的信息、修改自己错误信息的权利.该法案的出台无疑将对我国信息权的保护产生重要影响,预示着我国对公民信息权的保护从间接保护向直接立法保护过渡.作为涉及个人信息较多的信用档案,对信息权的保护,也将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向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联邦政府对个人隐私十分尊重,有两部关于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档案)保护的联邦法律:《隐私法》和《个人信息的保护和电子文件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在联邦政府内部设有专门的隐私保护委员会和隐私督察,接受和调查个人或组织的投诉。对于收集、利用、公布个人信息也作出了专门的限制,并且赋予了个人查阅和要求更正本人信息的权利。本文着重介绍的是《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本文所指的私有档案,包括私有组织的档案和这些档案中包含的个人信息。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个人信息可以轻易地在互联网环境中被获取,在方便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同时,也增加了档案利用中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本文调查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中国五个国家的国家档案馆网站上档案开放利用的政策和规定,通过比较研究档案馆在档案利用中的个人信息保护依据和措施,发现国外档案馆在处理档案利用中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时,主要以隐私法和信息自由法作为法律依据,采取的主要保护措施是档案内容审查与档案封闭期限相结合。然而面对大数据时代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新挑战,档案馆并未采取新的保护手段,档案利用中的隐私保护技术要求并未得到有效关注。解决档案开放利用与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矛盾需要档案馆在法律保障、保护措施制度建设和保护手段技术要求等多个方面采取综合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曹卓瑜 《兰台世界》2017,(14):25-28
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高校档案为研究范围,针对档案开放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为主要内容,对"个人信息"进行了界定,介绍了涉及个人信息的档案种类,并对涉及个人信息的档案进行详细的说明和探讨,提出保护个人信息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档案开放利用中涉及的隐私,是指档案机构所保管的档案中有关个人利益或专属个人特征的,且权利人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人信息。其主要内容包括:(1)隐私保密权,即档案中个人生活信息不被他人非法知悉的权利。权利主体与公众无关的个人信息和资料,权利人有权不对外泄露。(2)隐私维护权,是指权利主体有权禁止他人非法知悉、收集和传播涉及个人隐私的档案,  相似文献   

7.
朱娴 《兰台世界》2013,(8):19-20
在单一的法律手段难以有效保护网络个人信息的现状下,应促使人们反思信息伦理。本文旨在以档案中个人信息保护为出发点,探讨个人信息立法的必要性和档案信息伦理对于个人信息立法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实困境个人信息被"违法式"泄露。互联网技术给用户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却使公民越来越成为一个"透明人",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频发生。档案机构正当收集档案用户信息,以便更好地推进档案传播利用工作,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需求,这无疑是档案工作的重大进步。但是收集到的用户个人信息一旦以各种方式流转出去用作非法途径,便是对用户个人信息权的侵害。个人信息被"默认式"采集。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8,(5):46-54
当日常交往变为实时的信息流通,社交媒体面临更为严峻的信息失控风险。通过对国内10家社交网站个人信息保护条例进行分析,发现当前社交网站个人信息保护面临诸多问题:"隐私"成为信息保护的替代性理念框架;同时,网站在收集、处理个人信息时亦存在相关问题,且用户与网站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不对等。面对信息保护的社会期望与实际运作之间的落差及其张力的产生,文章认为应重新审视个人信息权的属性与社会价值,并以个人信息权为权利模式,建构个人信息保护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0.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档案所固有的社会记忆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并推动了社会记忆的数字化进程,从而不可避免地与被遗忘权产生冲突。起源和发展于欧陆地区的被遗忘权,旨在擦除过时、失真的个人信息,用以回应数字化记忆带来的遗忘难题,但鉴于被遗忘权对档案事业的潜在影响,该项权利的推展受到了欧洲档案界的冷遇。从中国实际出发,我国引入被遗忘权具有现实可能性,而调和档案事业与被遗忘权之间的张力,需要运用利益衡量的方法,并根据衡量结果将档案事业区分为保管和利用两个层次,档案保管应超然于被遗忘权的行使,档案利用可以有限制地适用被遗忘权,从而就档案信息所关联的社会历史进行智慧记忆和遗忘。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厘清借阅信息与隐私信息、敏感个人信息、普通个人信息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借阅信息不应等价于隐私信息,而应归属于相对敏感个人信息范畴。基于此,立足整体法秩序视角提出图书馆读者借阅信息保护策略,即在民法领域适用一般人格权的严格保护策略,遵循基本处理规则;在个人信息保护法领域适用敏感个人信息的强化保护规则,基于比例原则,采用选择进入机制;在刑法领域以合理适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为主要方向,既应完善对有害使用行为的立法规制,又需明确符合法定要件的合理使用行为的出罪路径。  相似文献   

12.
赵娜 《图书馆学刊》2023,(11):17-19
被遗忘权的立法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与正当性。但是,被遗忘权的保护对图书馆工作理念和实务造成了冲击和负面影响,并要求图书馆从完善隐私政策、采取技术措施和开展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加强对个人信息的管理。我国虽然尚未对被遗忘权立法,但是其基本法理已经蕴含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之中,而且国际图书馆联合会已经对此问题发表声明,予以支持。我国图书馆界应关注和研究被遗忘权问题,以够用原则、审计原则、响应原则等为基础,完善读者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不动产登记档案利用服务中的个人信息权进行界定,分析当前不动产登记档案利用服务工作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权的行为及原因,提出不动产登记档案利用服务中个人信息权保护路径的建议,以期促进不动产登记档案利用服务工作与新时代合拍,更好地实现不动产登记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已于2005年颁布实施,确立了纸质档案数字化行业标准(DA/T 31—2005)。多年来,在全国档案行业纸质档案数字化方面起到了技术上的指导、引领和规范的作用。一、确定纸质档案数字化对象的价值性原则属于归档范围且应永久或长期保存的、社会利用价值高的档案可列入数字化加工的范围。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范围的确定每个综合档案馆的情况都不一样,考虑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工程量大、周期长,结合人力、物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档案工作中的个人信息保护为主要内容,介绍了个人信息概念,分析了档案工作中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来源并提出了保护个人信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柴坤 《兰台世界》2009,(7):40-41
电子档案中所涉及的个人信息资料享有公开权、请求告知权、复制权、损害赔偿权等基本权利,为了合理地保护好这些正当权利,当前,众多的档案管理者都在研究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17.
电子档案中所涉及的个人信息资料享有公开权、请求告知权、复制权、损害赔偿权等基本权利,为了合理地保护好这些正当权利,当前.众多的档案管理者都在研究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18.
许凌 《云南档案》2009,(11):32-33
加强对学生个人信息的保护,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高校和学生本人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以教学档案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为主要内容,分析了教学档案利用中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的缺陷,并提出了保护个人信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闫淑萍 《晋图学刊》2012,(1):34-36,47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将公民档案信息与隐私信息比较分析并对其内容进行分类,重点论述了网络环境之下个人信息的传播特点和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民生档案资源整合与利用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所带来的影响,探索了资源整合利用中确保个人信息主体对民生档案中个人信息的知情权和控制权、采取兼顾各方利益的个人信息保护策略等个人信息保护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