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9月13日,全省"广东技工"工程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汕头召开,总结"广东技工"工程工作成效,部署高质量发展工作任务.相关省领导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广东技工"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服务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李希书记亲自点题、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民生工程.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是推动"广东技工"与广东制造共同成长,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建设183个省级重点专业和40个特色专业,目前全省技能人才1350万人,高技能人才452万人.在去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全省16.4万名技工院校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有力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相似文献   

2.
产业转型升级是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目前,广东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是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竞争力不断向高端化、发展不断向集聚化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人才是推动产业成功转型升级的关键。作为服务社会经济的高职教育,如何才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如何能与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已成为促进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培训》2022,(2):34-36
<正>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推动企业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支持技能人才技能与待遇“双提升”,指导和支持企业完善内部薪酬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合理提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增强技能人才获得感与职业荣誉感,北京市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的通知》(人社厅发〔2021〕7号)等文件要求,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广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才工作的战略部署,把高技能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年上半年,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709万人,其中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108.95万人,技师和高级技师17.06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由2000年的6%上升到15.4%,为推动广东产业优化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党政重视,部门联动,努力营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现状,研究发现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中的问题,提出推动校企合作有效发展的新思路和工作建议,我们分别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黑龙江、广东、山西、甘肃、安徽等十几个省市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结构以及不同行业的100多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6.
五、技能振兴之机制创新 创立一个培训工作机制,明确一个合作培养机制,完善一个技能评价机制——创立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明确新型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工作机制,完善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成为新时期推动职业培训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30年来,职业培训工作的发展过程,正是工作机制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着眼技能人才评价的全价值链,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人才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构建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对技能人员进行职业素养、工作业绩评价,体系化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技术资源建设工作,构建技能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实现了企业技能人才人人持证,助力产品质量提升和经济效益增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坚强技能人才支撑,为服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一带一路”国家技能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正>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这为新时代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北京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不断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将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工匠精神有机融合,营造“北京欢迎人才、北京培育人才、北京成就人才”的氛围,为广大高技能人才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9.
李佳 《职教通讯》2023,(12):61-66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高素质”培养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教育观念有待更新、教育合力有待提升、教育路径有待完善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根植本真,健全思政教学体系;追求至善,探索协同育人路径;崇尚大美,培育全面发展新人,以期推动技术技能人才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培训》2024,(1):5-7
<正>党的二十大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对进一步做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23年,职业能力建设系统全力推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建设,技能人才活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广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精神,立足制造业立市发展战略,构建以产业为导向的政策体系,推动技能人才用人主体、培养主体、评价主体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效显著。一、聚焦制造业立市战略,“三大平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以制造业为导向的职业培训政策支持平台不断完善广州市结合制造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坚持产业导向、政策协同,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阶段,如何实现由"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的转变,关键在于培养大批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对于高职院校本身教育教学改革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新昌 《职教论坛》2006,(6S):38-38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宣传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学习和弘扬高技能人才刻苦钻研技术、勇攀技能高峰的精神风貌.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相似文献   

14.
《现代企业教育》2004,(4):25-25
广东省最近下发了《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决定》认为,广东发展仍急需5种人才:各学科带头人或拔尖人才;硕士以上高级专才;熟悉世贸规则人才;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高新技术、工程技术、海洋资源开发、高级技能及其他特殊技能人等。  相似文献   

15.
<正>职业技能竞赛是培养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激励技能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不仅是技能人才展示精湛技艺的有效平台,更是加强职业培训工作、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河南省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不断健全,竞赛基础逐步夯实,竞赛氛围日益浓厚,广大技能选手在各级各类竞赛中不断取得佳绩,  相似文献   

16.
<正>日前,广东省政府出台《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从推进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实施技工教育“强基培优”计划、创新技工教育发展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动“广东技工”工程高质量发展,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一、推进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一是推动技师学院与高等职业院校政策互通互认。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发挥企业新型学徒制优势,推动技工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青岛市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实体经济振兴战略,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以四个“一体化”着力推动企业新型学徒制落地落实,努力培养更多“青岛工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培训》2022,(6):28-30
<正>技能人才扎根于生产服务一线,具有数量庞大、深植岗位、直接创造价值等特点,是支撑产业发展、壮大、稳固的重要力量。掌握精湛技艺、先进技术的高技能人才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为抓手,围绕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和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着眼于培育新时代“太湖工匠”,全面打造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示范城市,全力谱写好支撑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协奏曲。  相似文献   

19.
广州同文馆于1864年6月在广州成立。它是洋务运动发展的产物,也是广东地方官员努力的结果;它成立后又对洋务运动在广东的发展产生了推动。广州同文馆是广州近代官办教育的开端,它不但培养了一大批外语人才,而且为广东后来开办各种新式学堂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20.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装备制造企业W公司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为例,深入剖析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方法,为丰富技能人才培养理论建设和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