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国自然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约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越现代化,人们对自然山水便越向往,自然山水的审美活动便越发凸现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简谈自然山水的审美特征及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真正意义的山水审美,直至汉末魏初时产生。两晋时期是山水审美逐步独立并成熟的重要时期。山水自然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需要审美主体具备一定审美心理与审美眼光,而发生于汉末、贯穿魏晋的"人的自觉"无形中满足了山水审美所需的主体条件。"人的自觉"在两晋时外现为对个体精神不朽和及时行乐的追求,追求自然人性与精神自由的人们开始发掘山水自然的审美意义。由此,将晋人发掘自我价值的心理与晋人山水审美实践结合,探讨两晋山水审美的独立与成熟过程,并从两晋山水诗序中捕捉此时期山水审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身即山川而取之”,意即指画家主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造出来源于自然山水,又高于自然山水的山水画关境。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哲学、画家的“师造化”实践、山水画的审美特征等几个方面阐述山水画中人(画家主体)与自然的相融相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山水画在南北朝尚处于萌始的初级阶段,而在魏晋之前是以人物画的附属形式存在的。到魏晋时期,山水画才真正逐渐脱离原来附属于人物画的地位,单独成为绘画的主题。但虽然有、宗炳、王微等专门山水画家,山水仍多为人物衬景出现,带有稚拙的痕迹。山水画的形成和确立,是魏晋风度的渗透,崇尚自然的必然,文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感知。崇尚自然是魏晋风度的重要体现,自晋代顾恺之创作了《庐山图》后,山水画得以形成和确立,山水画并成为"山水文化"的重要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家对宇宙本“源”的认识,从中也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敬意。中国山水画藉老庄思想为主旨的自然观,迄魏晋南北朝,经唐、宋的经营,确立了山水画的精神特质。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分裂动荡,士人纷纷退隐山林消极避世,玄学的盛行解放了人的个性思想。时人爱好“山水”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文人名士幽游山林,行吟山水,其博学多思超然物外的情怀,对自身性灵的追求,引发了他们对自然之理根源性的考察。人与自然的亲近融合,打破了汉代自然观的神秘。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其美学意义逐渐显现,至隋唐山水画由人物画背景独立而出,跨出了其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山水画历经一千多年,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可以通过对山水画的认识而实现对于实景中名山大川的精神漫游,亦即自然中的山水经过主体心灵的熔铸形成了富有审美趣味的意象,从而超越了人与自然的物质依赖关系,具有"形而上"的品格。山水画教学经历了从古代师徒言传身教到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当代山水画的教学既是对前辈先贤作品的一次重温,也是对山水画教学经验的不断补充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传统绘画注重主体精神和理性思想基础的来源,它揭橥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及价值。《画山水序》对我国山水画的审美与功用价值等不同层面上,颇具诸多独特的睿智和见解,这在当今仍有极大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画山水序》在探究山水画的独立意义上是超越历史和时代的,它赋予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精神品质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自然成为被独立审视的审美对象,具有了自身的审美意义,魏晋士人摆脱了汉儒将自然外化为伦理象征物的束缚,更多地关注自然的感性形式之美、内蕴于其中的生命气息以及人与自然的浑然合一。魏晋文学中的山水之文也由负载伦理道德的政治文本转变为彰明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的审美载体。  相似文献   

9.
自然界的青山绿水在学艺术作品中被视为“第二自然”,是经过作再创造后呈现的艺术形象,它已成为表现人的主观情意的艺术载体,同时它又是人们认知的对象和审美客体,这就是“人化”的自然,它具有美的形式,是形式美的真切体现,山水之所以美还在于它常常作为独立的艺术形象,产生象征比喻意义,我国古典美学理论中的“比德”说导源于此,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同构对应”论对自然山水与人的情感的联系作出了理性阐释。  相似文献   

10.
魏晋六朝崇尚精神解放,表现为对长期以来儒教所规范的政治伦理人格的超越,以及在审美上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崇尚,于是远离尘浊的自然山水成为人们向往自由的精神寄托之所。精神美与山水美同时被晋人发现不是偶然的,因为人们对精神美的观照往往企求外在感性化,而对于山水美的体验又趋向内在精神化。孙绰的“以玄对山水”重在确立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态度,而宗炳提出的“山水质而趣灵”、“山水以形媚道”、“应目会心”等审美范畴,则实现了自然山水的形质之美与人的精神之美的融合。中国山水画就是在这种以重神为核心的自然审美观和绘画理论的导引之下,凝铸成以诗为魂的审美特质和高情远致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1.
山水作为人们的审美和游赏对象,能使审美主体精神自由从而起到"养神"的作用。而"养神"是养生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山水养神可以获得养生之目的。本文即以养神为出发点,简要探讨山水自然与养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李强 《文教资料》2012,(12):115-116
李可染的山水写生在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通过写生他探索山水画的变革,他将光引入山水画的表现,在辛勤的笔墨耕耘中创立了"李家山水";他的写生实践教学具有系统性与可实施性,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山水教学的基础,教学体系影响到全国院校的中国山水画教学;他所确立的写生模式在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中普遍应用,成为山水画家探索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  相似文献   

13.
唐代山水艺术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本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回溯了唐前山水艺术“自然”精神的贯注历程,并以唐代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为考察对象,探讨了“尚自然”精神在唐代山水艺术的艺术展现和唐代山水艺术对“自然”的审美追求,以期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中国山水艺术的传统化精神。  相似文献   

14.
当前有些山水画家的创作出现与传统哲学思想相分离的倾向,画作以照像写实的手法描摹山、水、树、屋等,显示出画家对中国山水画的精髓即哲学思想研究甚少。中国山水画经过漫长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即道学。通过揭示早期山水画的艺术本质特征,使山水画家从“艺与道合”、“澄怀观道”、“含道映物”的独特审美理念中得到启悟,从而领会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是心象与自然的高度合一,以此使当代山水画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相似文献   

15.
谢灵运对山水文化的推进表现在他对山水园林的建设和山水诗文的引领两个方面。他将山水诗从玄言诗中分离出来,使以自然山水为独立表现对象的诗歌成为具有独立审美意味的文学形式;他的庄园建设和庄园山水诗,对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和园林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6.
谢灵运对山水文化的推进表现在他对山水园林的建设和山水诗文的引领两个方面。他将山水诗从玄言诗中分离出来,使以自然山水为独立表现对象的诗歌成为具有独立审美意味的文学形式;他的庄园建设和庄园山水诗,对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和园林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7.
特殊的社会条件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清逸超俗以及整体把握自然山水的审美取向,形成了艺术家们简淡玄远的美感和艺术观,奠定了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8.
清代初期山水画"四王"在山水画创作的表面现象上,采取了以复古为表现形式的创作方法,但是他们在山水创作的过程中却是在师其古人的基础上进行着实实在在的创新之举,他们对于山水画"理"、理想化山水程式和山水笔墨审美的独立性都作了深入的创造性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在写生方法、绘画风格多元化的今天,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精神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山水画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它自身有着独特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范畴,能否正确的继承和发扬,定会成为衡量我们艺术实践成功与否的标准。山水写生的成败,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画者对师古人的理解是否深入,对中国山水文化内涵的理解是否精到。  相似文献   

20.
王策 《华章》2009,(21)
"花乌、山水从五代开始,作为中国画具有独特意义的样武,有了稳固地位,成为展示精神世界的最佳载体.尤其山水画,自六朝以来,人们越来越表现出对山水的特有感情,山水画成为人们寻找精神世界的载体,是人与自然关系更进一步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人性的回归,这一情感一直贯穿在中国的发展史中."(1)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所评:"或问近代至艺与古人如何?答曰:近方古多不及,而过亦有之.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及近."(2)既然山水在这个时期有如此的成就,说明它的发展无论是从技法、还是从理论上都已接近成熟.本文从郭熙的作品和他的画学著作<林泉高致>着手,来解读郭熙关于山水画的审美价值观的一部分"山水画价值论",从而比较全面地了解郭熙的山水画观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