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是近代维新运动的英勇斗士和卓越宣传家,他在19世纪末的《请变通科举折》中,率先提出“智农工商”的思想;1917年,他是由黄炎培发起创建中华职教社的重要参与者;1922年,应中华职教社举办的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邀请,他以《敬业与乐业》为题发表演说,把所提倡的趣味主义教育应用于职业教育以发展人的个性。这一历史过程从晚清到民国,从“戊戌变法”到“五四”以后,从近代实业教育到现代职业教育.跨越了几个时代.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
鲁迅杂文代表着现代杂文的最高成就。本文就中国古代“杂文”传统,五四时代的文本选择和杂文作家的文体改革,从纵、横及创作主体三个方面探讨了鲁迅杂文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中国,以梁启超、鲁迅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普遍认识到,传统国民性格中的弱点集中表现为公德缺失,改造国民性的重点是促使社会公德的普遍养成,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冲破传统封建礼教。这一思想在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民众心理基础;同时,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德建设亦可以从近代进步思想家的社会公德思想中汲取有益的价值养分  相似文献   

4.
<正> “杂文”作为文章体裁是源远流长的。但杂文赖以独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却历来众说不一。笔者以为杂文的基本特征在于“扎”。一、说“扎”从现代文学史上看,“杂文”这一名称,正式通用于三十年代,二十年代称之为“杂感”。“杂文”名称的通用,标志着这一文体的成熟。这一文体是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与刀下”发展成熟的。把杂文的兴盛说成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把写作杂文骂为“堕落”行为的“围剿”者,也不得不承认这  相似文献   

5.
我们今天的杂文,不论在内容和形式上,在基调和风格上,比起五四时代的杂文来,都已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应认识到,今天的杂文是五四以来优秀杂文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我们研究五四时代的杂文,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那时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他们把杂文当成反帝反封建的锋锐武器。而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  相似文献   

6.
不少人把对联看作一种争奇斗巧的笔墨游戏,一种茶余饭后的快意消遣,就连著名学者梁启超也视之为“苦痛中的小玩意儿”。实际上,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对联与政治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近代、现代历史上,革命人民都曾把对联作为团结群众、打击敌人的武器。笔者这里要谈的便是1919年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后对联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杂文是能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文艺性政论。“五四”以后,杂文正式作为一种文章体裁,是瞿秋白(笔名何凝)1933年7月为《鲁迅杂感选集》作序时提出来的,鲁迅先生作为现代杂文的奠基人,继承了古代杂文的优良传统,根据现实斗争的需要,把杂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现代杂文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道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杂文风格。 鲁迅杂文的风格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强烈的战斗性。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揭微显隐,针砭要害。《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正是这方面的典范,下面试从四方面来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的战斗性: 一、自相矛盾,耐人寻味的标题  相似文献   

8.
鲁迅曾说:“五四”时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而这是与周氏兄弟的贡献分不开的。郁达夫曾评价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为最丰富最伟大。”可以说周氏兄弟是我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和奠基者,虽两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散文创作道路:鲁迅将随笔散文发展成匕首与投抢的杂文,并逐渐形成文学领域中的新体裁;周作人则把随笔散文发展成平和冲淡的小品散文,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五四”时期,周作人不仅在文学理论上大力提倡创作“美文”,而且在实践上身体力行,致力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从“五四”前后…  相似文献   

9.
<正> “动词+在+处所”是指“放在桌子上”“安歇在里面”这一种结构。无论是近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这都是一种很常见的结构。我们试把《水浒传》(成书于14世纪初,本文用作近代汉语的代表)《红楼梦》(前80回用庚辰[1760年]秋月定本,用作汉语从近代向现代发展阶段的代表)和《四世同堂》(成书于1944年——1950年,用作现代汉语的代表)三书中的这一个结构作一些比较,看一看这个结构在这三个不同时期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五四前后,章太炎、梁启超、柳诒徵在不同的历史、社会境遇下,分别运用:佛教、新康德主义、《易传》等理论资源,对以“进化论”为核心的现代性思想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这些批评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思想景观,在深入分析这些思想家的批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的“新文体”散文在近代思想界的价值已经得到公认。本文试图从散文发展史的角度分析其文学价值。指出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几个明显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古代散文特点的继承和变异。梁启超把中国古代“杂文学”的传统发展到了极致,启迪了新文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马列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同以买办文人胡适为代表的实用主义;以梁启超、张东荪为代表的基尔特社会主义;以黄凌霜、朱谦之为代表的克鲁包特金无政府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斗争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胜利。今天,我们回顾一下“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同无政府主义的斗争,对于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批判和肃清林彪、“四人帮”煽动的无政府主  相似文献   

13.
第四编一、试述中国现代散文不同形式的发展脉络。中国现代散文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它是社会政治斗争、文化斗争和散文自身革新的结果。现代散文最早的作品是议论性散文。1918年4月《新青年》最先设立“随感录”专栏,《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也开始设类似专栏,一时“随感录”风靡文坛,形成“随感录”作家群。鲁迅不只自己写杂文,而且还致力发展杂文。在鲁迅影响下,三十年代杂文受到文学界普遍重视,文坛上先后出现了《新语林》《芒种》《杂文》等发表杂文的主要刊物。四十年代,在解放区,杂文的地位被报告文学所取代,而在国统区、沦陷区,它仍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重要的一页。这一场运动的性质、地位、作用等等,似乎已是无可探究的早有定论的问题。然而事情往往是相反相成的。唯其“无可探究”,其中也许反倒藏着若干值得探究之处。比如以胡适之先生为代表的中国一些自由主义者一向把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看作是中国的“文艺复兴”(Renaissance),或“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等等就是一例。这种看法,过去在中国学术界长期广泛流布,至今持如此看法的学者人数仍不少。他们都认为分别发生在中国和欧洲的这几次思想、文化运动,是东西方“文学改革”或“思想启蒙”的“典型”,可以相提并论。然而,这却是一个值得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在以梁启超的政治小说为代表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想象之外,存在着另一种根植于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民族国家”想象,近代小说《老残游记》正是这类“民族国家”想象的典型范本。本文着重分析了作者刘鹗在小说中表达的政治想象,试图发掘这种“民族国家”想象在“彼时”的合理性依据及其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6.
杂文浅谈     
杂文是“五四”后新创的文学样式,还是“古已有之”的文学体裁?对这个问题,有人说:“杂文……是适应‘五四’新文化运动而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有人说:杂文是“古已有之”的,因为鲁迅早就在《且介亭杂文集·序言》中指出过。我们认为,作为一种文体的杂文,不是“五四”后才产生的新文体,而是古已有之的,问题只是古代没有杂文这个名称而已。不过,我们说的古已有之的杂文,与鲁迅当年解释过的“古已有之”的“杂文”的含义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文学革命,各种文学体裁都在掊击传统与借鉴外国中寻求自身的话语定位。散文也是如此,一面批判桐城古文,要求摆脱古文学束缚,一面向外借鉴英法Essay建立现代散文的话语模式,形成了现代散文的两种风格:重叙事抒情的随笔和重哲理议论的杂感。这也正呼应了英国近代散文的两种风格,就其在当时的发展来看,叙事抒情的“兰姆风”影响更大一些。而重哲理议论的“培根风”在五四之初也得到很大发展。从Es-say对中国现代散文话语建立的影响以及现代散文对这一影响有选择的接受这两个方面来讨论现代散文的话语定位。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代表人物中,学衡派、梁启超和张君劢、梁漱溟、杜亚泉的关系相对松散,但也互相支持。吴宓、梁漱溟、章士钊、梁启超、杜亚泉等人都有各独立的交往圈,这些圈子通过学校、报刊、社团等途径聚集起来。吴宓、梁漱溟、梁启超等人与上、下代文化保守主义者之间有承上启下的关系。桐城派、江西诗派的人物给予章士钊、吴宓等人以支持。还有一批“宿儒”和“国学深湛”之士以及一批异国“同道”,也以各种方式令文化保守主义者感到“其道不孤”。这些人士各自的初衷和思考角度虽然不尽相同,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五四”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理论、舆论和情感、物资声援作用,是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直接生存空间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 《热风》是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收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四年的杂文四十一篇。鲁迅写杂文开始于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以《新青年》的出版为标的思想启蒙运动,到一九一八年,已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鲁迅在它的感召之下,开始挥毫上阵,参加了五四“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一面创作小说“呐喊”“助威”,一面在《新青  相似文献   

20.
“五四”与爱国主义──纪念“五四”75周年笔谈编者按:在“五四”运动75周年前夕,一批青年学子,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五四”精神的缅怀之情。他们的言谈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弘扬“五四”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把爱国主义同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