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对音乐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有人会说:我喜欢音乐,它很悦耳。也有人会说:我不喜欢古典音乐,它不好听。还有人会说:我喜欢听摇滚音乐……总之,每个人的回答是不尽相同的。为什么人们对音乐的喜好如此千差万别呢?首先,要弄懂音乐是什么。《词海》是这样解释的:音乐是艺术的一种,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音乐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美学概论》上又说:音乐是以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作为物质手段,表现人的审美感受,从而形成一定的"音乐形象"。这两种解释都说到了"音乐形象",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对音  相似文献   

2.
危机感是金     
同样捕鱼,有的人只能维持温饱,有人却能迅速富裕起来。这是为什么?下面请你听我讲一个故事:日本的北海道有一个渔村,有一位老渔民捕回来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而其他几家渔  相似文献   

3.
据说欧洲儿童在听了中国《愚公移山》的故事之后,大惑不解地说:“既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路,愚公为什么要住在那个地方呢?如果是我,我一定要设法搬到另一个开阔的地方去住,何必祖祖辈辈挖山不止呢?”而这类的寓言故事在我们中国世世代代流传着,却从不曾有人提出疑义。这正是中西民族性格差  相似文献   

4.
危机感是金     
同样捕鱼,有的人只能维持温饱,有人却能迅速富裕起来。这是为什么?下面请你听我讲一个故事:日本的北海道有一个渔村,有一位老渔民捕回来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而其他几家渔户,无论如何处置鳗鱼,回港后鳗鱼都死了。鲜活的鳗鱼价格要比死亡的鳗鱼几乎贵出一  相似文献   

5.
音乐欣赏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语言。在各门艺术中 ,表达人类心灵中最深邃、最聪明、最不可言传的情感、思维、意念、感觉 ,是音乐之所长。接受外界音响是用耳朵 ,但欣赏音乐却应用整个身心。听一首曲子 ,有的同学无动于衷 ,有的却如醉如痴 ,完全被音乐所征服。他们都可以说听到了音乐。但真正得到审美愉悦、“欣赏”了音乐的却只是后者 ,前者不过是耳朵履行了一次“听”的生理功能而已。鉴于这一认识 ,在欣赏教学中 ,就不能简单地将“大家都听过了”作为目标 ,而应…  相似文献   

6.
如歌的慢板     
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有一首著名的弦乐曲《如歌的行板》。“板”是音乐中的节奏,我国古代就用拍板来控制音乐节奏,唐代崔钰《和人听歌》中有诗曰:“锦莲歌板拍清秋。”《如歌的慢板》中情感真挚、哀婉缠绵的文字恰似《如歌的行板》那漫黯淡、如泣如诉的乐声。有的文章读来仿佛欣赏一幅画,有的文章读来好似聆听一曲歌,下面的文章,应属后者。  相似文献   

7.
我在引导幼儿欣赏音乐时,不但注意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而且还力图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一、调动已有知识,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如音乐作品《狐狸与兔子》,欣赏前我告诉小朋友其名称,欣赏后我问他们哪一段是描写狐狸的,哪一段是描写兔子的?孩子们很容易地辨别出来了。然后我再问:你们怎么听出来的呢?有的说,小兔子走路是蹦蹦跳跳的,很活泼,所以,轻快的音乐就是描写小兔子的;狐狸很狡猾,总是偷偷摸摸的,  相似文献   

8.
再谈教学     
大凡教师所做的事都差不多,那为什么有的课优质高效,有的课灵动智慧;有的教师感受到快乐,有的教师品尝到幸福;而有的课、有的教师却相反呢?我们来读一读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的一段话:"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龟兔赛跑     
如何引导大班幼儿欣赏有情节的音乐呢?我做了一个小小的尝试。我选择了根据《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而配制的主题音乐《龟兔赛跑》作为欣赏曲目。在这首乐曲中,乌龟和兔子的音乐形象非常鲜明。两个主要音乐形象交替出现和不断变化,使音乐产生了一定的故事情节,使人很容易展开联想。这就为孩子们很好地理解音乐,找到了经验上的依托。在给孩子们欣赏时,我通过技术处理,删掉了故事解说。第一次欣赏这首乐曲时,我没有告诉孩子们音乐主题。我想了解这首乐曲到底适合不适合孩子们欣赏,孩子们能否听出音乐所要表现的主题,他们对音乐到底能理解多少,能否随着音乐展开想像。  相似文献   

10.
孩子,今天音乐课你学唱了什么?我会唱《×××》。这是很多父母与孩子的问答。试想,为什么很少有父母问,孩子,今天你在音乐课上感受到了什么?音乐美吗等等?原因是人们原有的对音乐课的理解习惯就是这样。音乐课好像就是唱歌课。那么试问,如果没有先学会听,你又何来会唱?这又体现着什么问题呢?在如今,一个以审美为核心主流的教学年代,欣赏教学已经有了它不可代替的地位。对于一个懂音乐的人,你不会用你会唱多少首歌曲这个数量来衡量。而是用你对这个音乐理解多少你怎样来诠释这段音乐你对音乐的感悟程度如何作为标准之一。如此一来,对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视程度应该要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了吧。  相似文献   

11.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教育活动 ,根据音乐欣赏目的、内容与对象的不同 ,可以产生不同的音乐欣赏方法与过程。我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 ,做了如下尝试 :一、引导学生用心灵倾听音乐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 ,我曾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场面 :听一首曲子 ,有的同学无动于衷 ,有的同学如醉如痴。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音乐 ,提高学习兴趣呢 ?我采用了使学生了解与曲目相关的背景知识的方法 ,使学生预先体会每一个曲子包含的深刻人文底蕴。如在欣赏《瑶族舞曲》时 ,我首先讲述了我国艺术团赴美参加艺术节演出 ,开始被美国人瞧不起。结果一场演出结束以后 ,就立刻…  相似文献   

12.
建筑之美     
小容 《八小时以外》2013,(7):115-115
最早看到台湾建筑学家汉宝德先生的回忆录《筑人间》,觉得这三个字真美。细读了他的《如何欣赏建筑》,知道那些著名的建筑都是有感情、有音乐节奏、有诗意的。书中介绍的中国徽式建筑、欧洲的哥特式建筑,我以前也看过,为什么没看出来?因为不懂得。大多数人出去旅游,都忽略了许多和建筑有关的美景,甚至视而  相似文献   

13.
音乐欣赏教学没有固定的程序,有的教师喜欢先介绍作品的名称、内容,后欣赏音乐,有的则相反。根据笔者的经验,认为以下程序较为理想。一、课前的欣赏。即在课前,课间或幼儿来园时有意识将要欧赏的音乐作品播放给幼儿听,使他们形成一定的听觉印象。有了印象,在幼儿欣赏时便会对该作品发生兴趣。二、主题欣赏。音乐的主题乐段有长短之分,单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为什么喜欢听伤感的歌?我惊讶地发现最爱的音乐播放器中有一个名叫"悲伤的歌"的歌单。可,为什么有人会喜欢听这种歌呢?我不禁疑惑。常理而言,悲伤的歌使人难过,而我们都希望开心并不是难过才对。所以,人们爱听悲伤的歌,这根本说不通。可当我打开这个歌单,竟发现自己好多喜爱的歌都被收录其中。那么,是什么让悲伤的歌那么吸引人呢?  相似文献   

15.
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课教学主要是音乐欣赏。而我们的学生大多数音乐知识都很贫乏,平时只是听一些流行音乐,也只是听听热闹,对民族音乐、古典音乐一无所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怎样上好这门课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了一些心得。我们的学生有的甚至不识谱,因此要上好这门课必须研究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学习兴趣,用最简单的最熟悉的曲调将最基本的乐理知识渗透在听赏中,如让学生欣赏《国歌》、《保卫黄河》、《中国心》等。认识乐谱,讲解休止符、切分音、强弱、节拍节奏等一些表现形式在作品中的作用,让…  相似文献   

16.
自从我和学生“唱”了两节古诗课以后,他们总希望我能多上几节“音乐语文课”——把音乐带进语文课堂。既然孩子们那么向往,为什么不行呢?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便提着录音机走进了教室。见此情景,学生纷纷鼓起了掌,一张张笑脸那么兴奋,那么激动。我笑眯眯地说:“孩子们,让音乐伴着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好吗?”“好——”“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让我们在音乐的陪伴下再读课文,看看我们是否有不一样的感觉呢?”有的学生已经有些按捺不住在手舞足蹈了。“你们可以先静静地欣赏音乐,也可以边欣赏音乐边看课文。”教室里回荡起…  相似文献   

17.
《战友之歌》我听过不同的人唱过很多遍,但最让我难忘的、催人泪下的当数刘欢的演唱。为什么同样的一首歌曲,有的人唱得那么感人,而有的人唱得却很平淡?经过反复的对  相似文献   

18.
寻找快乐     
商人以财富为乐,医生以救人为乐;学者以读书为乐……,快乐就像花儿,有千百个品种,万千种形态。拥有财富就快乐吗?但为什么《红楼梦》里不乏吃穿、披金戴银的林黛玉却会终日以泪洗面?拥有权势就快乐吗?可为何政台上的权霸布什还如此憔悴?看来,拥有这些并不代表拥有快乐。快乐真的有这么难吗?其实不然,快乐是很容易得到的———快乐来自希望。有位哲人说:“有的人没有任何的希望却害怕着一切;还有人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却希望着一切。”看上去似乎很复杂,其实,并不难理解,拥有一切的人害怕失去这一切;而一无所有的人却一直希望着能拥有这一切。谁…  相似文献   

19.
如何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上好音乐欣赏课呢?我的做法和体会如下:一、利用投影进行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音乐课的欣赏要强调体会形象,注重娱乐性。在欣赏过程中除了让学生细听音乐外,还必须抓住音乐中能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在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曲》中我利用投影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欣赏环境。首先,我指导学生欣赏并分析乐曲三部分的音乐特征;接着,我请学生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想象的图画描绘出来。我先让学生复听第一段音乐。这一段音乐旋律优美、抒情,富有歌唱性。学生们有的在纸上画出了…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过目不忘,而有的人却经常丢三落四?《自然——神经生物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造成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我们用来记忆事物的方法不同。良好的记忆可能并非少数特殊人物的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