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路翎小说文本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对“语言奴役的创伤”反抗;深入独到的心理刻画;带有“疯狂”特质的另类人物。所有这些都表现出疏离于“左翼”文学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的理想人格以二重性的良知为哲学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个性表现,以伦理品格和审美品格的高度统一为价值标准,是道德修养与审美自由的统一。它既注重个体情感愉悦、追求精神自由与超功利又追求与天地为一的境界。“谦谦君子”、“狂者胸次”、“圣人气象”是王阳明心学视域中的三种人格典范,也是王阳明理想人格内涵的形象表达。  相似文献   

3.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关于“气”的思想历史悠久、内蕴丰富,贯穿于中国绵延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以至于有的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称为“气文化”或“气感文化”。本文拟将先秦诸子关于“气”的审美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分析:老子首先将“气”纳入哲学范畴;其后,孟子和庄子较早在审美意义上使用了“气”范畴;管子和荀子的气论思想也在气论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许多载体和方式,从“戏曲进校园”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来看,因其特殊性使得儿童戏曲教育备受瞩目,俨然成为保护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手段之一。在幼儿学习生活中,进行戏曲教育可以增进儿童审美情感,促进儿童模仿能力的提高,陶冶儿童的情操。通过儿童戏曲教育传播传统文化的路径有学前教育增设戏曲活动课程、社区网格活动和家庭网格活动注入戏曲教育内容等诸多方式。  相似文献   

5.
武术之美学因子亦是武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炼出武术审美的理想追求对当代武术的创新性发展乃至武术学科的多元化建构均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史料整理与分析,发现武术审美追求呈现出“三部曲”的态势。形美只是武术审美的初始阶段,随着武术审美文化的不断纵深发展,神美转而成为武术追求内在美的重要向度。形美和神美是构成武术动作评价的二维指标,武术动作之“完美”的和谐性、统一性最终聚焦于武术审美的理想追求——形神兼备。明确形神兼备的武术审美追求之终极指向,能为当代武术的创编与展演、教学与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化生态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西藏独特而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对西藏外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藏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西方文化之间有文化冲突,“藏-汉-英三语教育”存在多元文化失衡问题。针对此问题,可以加强西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整合教学目标,发展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外语教育;融入民族文化,课程设计要突出“民族性”;注重教师发展,保证民族教学质量,使西藏少数民族外语教育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的杰出大师 ,是可以与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相提并论的短篇“圣手”。其作表现了对湘西劳动人民穷苦的关注与追问 ,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以及对湘西完美人性的礼赞与思考。基于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复归人性原始本真的思考 ,使其对性爱的描写与表现 ,达到“神性”的境界与永恒的美。沈从文后期的短篇渐入圆熟精致的境界 ,在文体上表现了“魔术师”般的艺术创造 ,文体的高度自觉获得了文体结构与文体解放的极大自由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体育有着丰富多样的内容:生命追求中的“养生”运动;军事训练中的“武艺”运动;宫廷生活中的“竞技娱乐”活动;节日风俗中的“游戏娱乐”活动;学校教育中的“修身教化”活动等。同时中国古代体育所表现的独特文化精神让世人瞩目:“智力并重”的哲学意味;儒道文化精神的文脉传承;象征吉祥如意的生命表现。  相似文献   

9.
北宋是中国近世社会的开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科举制,完善、成熟的科举制意味着平民士人进入政治舞台。不同于魏晋门阀士族,科举出身的士人没有门第可依,必须寻求出身相同、理想相同的同道作为政治基础,这是一种自觉的士人共同体的建构,也形成北宋政治突出的一个现象:结盟与朋党。士人跻身仕途的途径是科举,科举考察的是文化,因而北宋士人大多博学多识,以“文”著称。他们建构政治共同体的主要途径也是“文”,具体表现为集会、酬唱、书信等形式。“文”包含审美,这意味着他们在建构政治共同体的同时也在建构审美共同体。审美共同体在范围上要大于政治共同体,在政治上他们因为不同的政见而分裂为不同的派别,但在审美上表现出共同的趣味。身处唐宋变革的转折点,北宋士人以他们卓越的文化素养和强大的审美能力,建构了内容广泛、影响深远的审美范式。  相似文献   

10.
摘要:在中西方体育文化中,就“搏斗技击”本身而能上升为艺术乃至哲学的层面,武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征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哲学、艺术学基本理论,对武术发展的全貌从技、艺、道三层面进行系统阐释。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以“技”为根基,形成攻防搏斗的遁形内隐;中国武术以“艺”为演绎,表达一种艺术的展示和审美的诉求;中国武术以“道”为理想,体悟一种对“天道”的认知和“人道”的践行。通过对三层面的梳理和深究,发现技、艺、道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即化技为艺、技艺双修是中国武术技术发展的内在必然;艺通于道、艺与道合是中国武术精神境界的完美转换;道由技生、技道合一是中国武术本体发展的自由超越。  相似文献   

11.
《天路》一歌除了表达西藏人民对党中央、解放军的感恩和赞颂之情,除了表达西藏人民对民族团结和幸福生活的渴望之外,细·心的读者们还会悟出另一层更加深远的意思,那就是对达赖之流的蔑视和唾弃。今天,广大西藏人民生活幸福,感谢共产党,感谢中央人民政府,民心也已不在达赖之流一边。因此他们妄图复辟的痴心妄想已经永远不可得逞!  相似文献   

12.
汉代的"百戏"资源极为丰富,利用延续与传承、变换重整与复活、整合创新与发展为开发方式,以发挥它的娱乐属性、健身属性、竞技属性为前提,以传承民族体育文化为宗旨,形成一个链条,在这个链条上规则为平衡点,通过调整规则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明代青阳腔是在昆腔传奇体制日臻完善和成熟基础上的民间突围,体现了民间艺人深厚的文化立场。早期青阳腔多是艺人对宋元南戏的移植和改造,后来逐渐参与了对文人传奇的演唱,并与昆腔"平分天下"。青阳腔对昆腔的冲击在于对曲牌乐句的断分,造成曲牌连套体部分的错层和错位。而大量的"滚调"又迫使青阳腔对弦索的抵制,鼓、板、笛、锣一直伴随着青阳腔的伴奏。  相似文献   

14.
青阳腔产生四百余年来,青阳腔研究成果丰实,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但是百年来的研究至而今已陷入困境。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客观原因:研究资料的缺失,第二是主观原因:研究者对资料的漠视、研究者对前人研究结论的重复、研究者学养的不足,第三是现实原因:地方利益干扰下的学术研究。青阳腔研究有五大难题:第一、青阳腔发生的民俗背景研究,第二、青阳腔传播的民俗动力研究,第三、青阳腔留存的民俗内涵研究,第四、青阳腔滚淍艺术研究,第五、青阳腔比较研究,除此五大难题之外,青阳腔研究尚有一些关目也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15.
作为首批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庐剧,因其特有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庐剧之乡三河古镇为研究对象,分析景区庐剧旅游项目的现状,剖析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在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庐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为庐剧与旅游联姻后向经济价值转换提供了有效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研究自秦汉至现代的东北亚地缘格局,从东北亚国家文化认同的角度,发掘地缘秩序变迁中的体育文化在东北亚国家中的传播与发展特性。认为东北亚地缘秩序的变迁为中原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移民传播"和"上层建筑传播"两条途径;在时间序列中,随着地缘秩序的变迁,中原体育文化的传播系统分别呈现过"单向输出"、"军事体育文化快速发展"和"被西方体育文化解构"三种形态或特点。得出推论:东北亚地缘秩序变迁与体育文化传播存在必要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因为被害人与被告人协商达成赔偿协议而对某些被告人予以从轻判处,甚至于在死刑事案件中舆论不时进行声讨的拿钱买命说,这些现象背后是不是能找到合理的理论支撑?在多元纠纷解决的潮流下,司法把刑事案件中被害人亲属与被告人亲属达成的赔偿协议作为量刑情节,在传统对抗模式之外,开辟了一条私力合作之路,这标志着刑事诉讼二元模式即传统“对抗式”司法模式与“合作式”司法模式的确立。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学生体质调研报告中维尔维克指数为基础数据,利用GIS技术平台,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从全域角度对我国汉族学生维尔维克指数分布的空间结构状态进行探讨。主要研究结果:维尔维克指数、预期寿命、相对湿度的标准化统计量Z检验结果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维尔维克指数的“高-高”集聚与相对湿度的“低-低”空间集聚效果吻合,维...  相似文献   

19.
对玛曲"格萨尔"赛马大会的研究结果表明:大会集赛马、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俗活动于一体,并与旅游、经贸等产业紧密结合,其规模和影响力在不断扩大,有效发挥了传承藏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地方经济等功能。在充分发掘"格萨尔"赛马大会中藏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形态和深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赛两制、土洋结合、完善机制、整体推进等可持续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谥法制度大为流行。其与这一时期人物品评活动的兴盛有密切关系。春秋谥法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品评方式。谥号是对人的一生进行盖棺论定的总结性评价。谥法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对于死者的禁忌;二是祖先崇拜和祖先祭祀。谥法在西周已经产生。周公制礼作乐应当已包括制谥,但周公制谥只涉及美谥。成熟的谥法制度的确立应该是在厉王之后。谥法制度由周公首创,经过从“美谥”到“恶谥”的发展,最终经受住政治权力的影响而被推行,在春秋时期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文化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