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世界各国的印刷术,都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地传播过去的。处在中西交通枢纽线上的回纥人已使用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处在东西文化交流通道上的波斯是中国雕版印刷术传入欧洲的必经之地,发挥过重要作用;印刷术传入欧洲在13世纪的元代,欧洲人的著作里也从不同角度记载了中国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传至欧洲的情况。最后,通过欧洲传到美洲、澳州及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2.
世界各国的印刷术,都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地传播过去的。处在中西交通枢纽线上的回纥人已使用雕版印刷术与活字印刷;处在东西文化交流通道上的波斯是中国雕版印刷术传入欧洲的必经之地,发挥过重要作用;印刷术传入欧洲在13世纪的元代,欧洲人的著作旦也从不同角度记载了中国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传至欧洲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传教士最初对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抱持一种肯定和欣赏的态度,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马礼逊来华的最初阶段。后来由于形势的改变,传教士开始了中文活字的研制。经过三个阶段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传教士基本上解决了中文活字制造的问题,同时也发明了实用的中文排版检字方法,为中文印刷使用西方近代活字印刷解决了最基本、最关键的技术问题,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中文活字印刷技术。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在中国千年的历史中,始终占据着印刷事业的主导地位,虽然早在宋朝,就出现了活字印刷的技术,但由于经济、文化、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在中国古代社会,活字印刷始终未得到全面的普及。雕版印刷术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李锋 《中文自修》2006,(11):44-45
中国古代使用的印刷技术大体分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种。雕版印刷术唐代已经得到使用.而活字印刷术,据北宋学者沈括《梦溪笔谈》所载.是由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布衣毕升所发明。活字印刷技术当较雕版印刷术先进.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活字印刷术远远不及雕版印刷术普及。此原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其中的印刷术被誉为“文明之母”。古时候的人受到刻印章的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随后又发明了活字印刷。  相似文献   

7.
中国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的伟大里程碑,南宋时期,中原已有人利用毕的活字印刷术进行活字印刷,西夏文佛经是最早的泥活字印本,也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活字印本,13世纪末,中国已有了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发明并在中国发展,成熟后,传入朝鲜,日本,也向西方延展,才有了15世纪德国古登堡印刷术的应用,西方人认为欧洲人发明了字母活字印刷,其实,字母活字也肇始于中国人。  相似文献   

8.
广州因其具有悠久的刻书传统和独特的地理条件,成为西文近代印刷出版业传入的前沿,从而大大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以铅活字印刷为先导的西文近代印刷术,伴随着西文传教士尤其是基督教新教传教士的东来传入中国,广州的印刷出版技术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而书籍广告作为重要的宣传手段,被一些刻书商充分利用,以报纸和其他公共场所为载体,策划出一些颇有影响、受读者欢迎的书籍。  相似文献   

9.
印刷是设计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加工工艺。它通过印版将文字或图形制成大量的复制品。本文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机械印刷、四个发展阶段探讨不同印版的工艺形式。每个时代的印制厂具和手段都为设计师界定了设计方式的表现效果和历史框架。印刷与设计的过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休戚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
小茗 《初中生》2009,(9):26-27
“如果说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是我国第一次印刷技术革命的话,那么从铅排铅印到照排胶印就是我国第二次印刷技术革命。”原国务委员张劲夫曾这样评价激光照排技术。而引领第二次印刷技术革命的正是我国激光照排技术的创始人——王选。  相似文献   

11.
试论19世纪在华传教士的报刊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近代报刊业,肇始于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最先来华办报办刊的外国人是一批基督教传教士。雅片战争之前,少数传教士在南洋及广州等地办了几份中文刊物,这是中国近代报刊的萌芽;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大批传教士涉足报刊业,所办刊物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在华传教士的报刊活动,直接将近代新闻纸这个舶来品移植到中国,对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谢洪赉是最早接受基督教信仰和协助外国传教士从事书籍翻译和文化传播的中国人之一,因与商务印书馆创办人的姻亲和相同的基督教信仰,使他成为商务印书馆最早的合作人和编写人.他为商务印书馆早期编写编译了面向中国人的大量英文词典和教材、中小学教科书,为商务印书馆奠基和早期创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为出版事业的近代转型和中国人开拓近代出版领域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福建建阳古代被誉为“图书之府”,刻书印业宋至明清兴盛之风延续六百多年,是中国古代刻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雕版印刷中心,刊印通俗书籍的数量与品种名列前茅。由于闽北古代建置沿革复杂多变,在建本与建安版画的研究中为名所困,经常出现了很多错误的表述。  相似文献   

14.
清末,湖南的出版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长沙的官书局为首,家刻、坊刻等各种形式的出版业纷纷登场,刊刻出版了许多图书,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保存古籍,保护文化遗产,才能保存一个完整的囊括了所有文化层累的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5.
熊宗武 《煤炭高等教育》2012,30(4):51-54,73
矿学是近代中国从西方引进重要西学之一。矿学知识的传播,不仅适应了中国工矿企业生产的需要,更为中国矿业教育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内容。矿学知识的传播离不开深谙西学的传教士,其中傅兰雅的作用最大。傅兰雅通过编译矿学书籍、编辑科技报刊以及创设西学学堂,在传播矿学知识上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晚明天主教入华,传教士与中国儒释道以及民间信仰展开对话。天主教传教士为宣扬教义,采取"补儒易佛(道)"的策略,促使中国天主徒亦将道教视作对立面。中国天主徒出于宗教信仰,撰写护教著作,严厉抨击佛道二教,甚至较来华传教士的态度更为激烈。然而透过争斗的表象可以看出,天主教与道教最初的对话是传教所需,且有其积极的一面,即促进了东西方宗教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天主徒信仰和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在五代战乱对图书造成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北宋前期将发展图书事业作为重要的政府职能。发展图书事业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各种方式丰富国家藏书,编纂出版各类文献,重新编辑佛藏和道藏并将佛藏刻版流通。北宋前期大力发展图书事业,促进了北宋政权的迅速稳定和巩固,奠定了宋朝思想文化繁荣的文献基础,保护和传承了中国古代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8.
明末至晚清,“洋译华述”的译书方式,在西学东渐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经历了明末的肇始期、墨海书馆发展期、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和广学会的繁盛期。直至近代中国华人翻译人才的大量涌现才终结。在与华人的合作译介过程中,传教士不可避免地竭力渗透基督教思想。但是,大量西书的译介仍然有效地传播了西学,开阔了国人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耶稣会士在明清之际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下编译了不少地理学汉文西书,对中国地理学的近代化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编译过程中始终不忘其传教士的本色,将这些西书不同程度地赋予天主教化色彩,以使目标读者,即居于中国社会上层的知识分子,通过西学的“自然真理”迈向宗教神学的“启示真理”。  相似文献   

20.
十七世纪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们采取了“学术传教”的方式.他们在中国学者的合作下翻译了一批西学著作,把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传入中国.随之,包括杠杆、比重、流体等方面的西方力学知识比较系统地被介绍进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