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人性论是关于人性本质的论题,对墨子人性论思想的研究不能囿于对人性善恶的探讨,可从多方面加以观照。墨子的人性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提倡人人平等、反对天命论、主张尚贤举能、崇尚功利主义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宋明理学人性论从天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对立中引申出禁欲主义说教,明清之际人性论从不同的理论途径对理学禁欲主义进行了批判。“理欲合性”论通过修正传统的德性主义人性论而肯定了欲望的合理性;自然人性论则把人性完全归结为人的感性欲望等自然属性,并由此出发揭露、批判了理学禁欲主义的反人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人性问题,自古以来争论不休。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亦善亦恶性论。就人性善恶而言,人性是善,是恶,是无善无恶,或是亦善亦  相似文献   

4.
古今中外,人们从未停止对人性的思考,这种思考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人性论的重点是建立在对人性善恶的判断上,有以下几种观点: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善恶相混,人性非善非恶。人们基于上述判断,对教育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而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工具,为我们分析人性与教育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杨万里的人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万里及其人性论在南宋理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详细论析了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的源流,坚决支持性善论,详细提出了人性修养的方法是:第一,读书明理;第二,不断检讨改造完善自己;第三,持志养气。他的人性论是对孟子以来性善论的继承,同时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6.
阿拉伯古代人性论发展的思想逻辑及其学说主要包括人性地位论,如人性神赋说、人性突现说,人性要素论,如人类双性说、人性个体说、人性善恶说,人性价值论,如人的价值真理说、人的价值德行说、人的价值自由意志说.虽然阿拉伯古代人性论的理论产生得较早,但时至今日,其理论的合理部分对于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小康社会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荀子人性思想既是其天人关系观在人自身的体现,又是其整个治国理论的基础。这一思想可以归结为“性恶善伪”四个字。荀子的人性论,与其说是人性恶,还不如说是人性不善。荀子的人性论必然导致对圣人或圣王政治的强调甚至崇拜,这是其人性思想的社会论意义。荀子人性思想自身矛盾的症结,则在于他对于圣人或圣王统治的强调。  相似文献   

9.
王弼以道家的自然人性观为基础,认为"性"本朴实,混沌而无善恶;同时在情的问题上主张情分善恶.情的"善恶双遣"是性的朴实被破坏的结果,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性即是情,情即是性.王弼用一种体用合一的方法论将性和情统一起来,其中有道家的"动"、"静"、"无"等概念,也有儒家的"阴"、"阳"、"善"、"恶"等概念,比较成功地在人性论上达到了儒道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人性的是善还是恶?古今中外都有伟大的思想家们对它进行探讨.但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试着运用发生学对人性、人性论和人性善恶论的产生与形成进行浅析,并与前人的观点作比较,倒是一种新的可能的阐释.发生学角度下的人性善恶论,实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性概念,它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动态性与现实性,肯定了人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孔子并未对人性善或人性恶下定论。他重视"仁"和"礼"对人性的塑造,推动了人性理论及道德教育的进步。自律的"仁"和他律的"礼"辩证统一于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学思想和"礼"学思想的内在联系体现了他人性论的矛盾性。正是孔子矛盾人性论的这两种不同的内在取向给了孟子和荀子不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孔子对人性的认识虽然简单到只有一两句话,但人们仍然是喜欢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寻找性善或性恶的痕迹。其实,孔子对人性的认识并未上升到善或恶这种本质属性的高度。孔子的重点也不在于探讨人性如何,而在于借此说明礼与仁的重要。孔子以习礼培养人的言行举止,以亲仁塑造人的思想灵魂,为孟子的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恶提供了立论的前提和发展的空间,开启了儒家人性论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从人的实践出发,归纳出人的最高本质,这与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的人道主义有本质上的区别。马克思批判抽象的人,从具体的人出发,揭示了人的劳动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阐述了人类解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科学人性观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性观,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性丰满,主体性突出,有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个体.  相似文献   

15.
荀子是以"礼"为中心构建自己的核心理念的,但他始终是把礼当作是人外在的道德规范加以重视的,并不属于人的天性范畴。人的天性就是好吃懒做,就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仁、义、礼、智都是对人的天性之"伪"的扼制。从这一意义来看,它和孟子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要加快实现大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分析大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基本市情,研究大连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采取促进大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措施:转变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制定规划,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完善政绩考核指标,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7.
从人的本质确证性伦理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性伦理模式都是从人的本性,要么是人的自然本性,要么人的社会理性来阐释性行为、规范性行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应该从人的本质角度来确证和建立人类性伦理的原则,只有如此,人类性伦理的原则才能体现出一种人文的关怀,使得人类的性行为既不伤害社会和他人,也不压抑个性。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和张爱玲,两位孜孜不倦探索人性的作家,同样是以人性作为创作切入点和衡量尺度,但是在人性表现上,两人的侧重点却向两极化方向延伸。沈从文侧重于表现人性、人情的真善美的一面,对人性的回归、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的发掘和张扬。张爱玲侧重于表现人性的假恶丑、人的异化、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的扭曲和泯灭。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性近习远说是教育观察的一个结论,而不是纯粹的人性思想。其后《大学》与《中庸》则有了抽象化的人性论。孟子与荀子把人性本体推向绝对,导致悖论。对人性论的理解涉及到对仁礼关系的理解。正确认识先秦儒学人性论和仁礼关系,对我们建构和谐社会大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