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歧义就是一句话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语义的现象。它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甚至造成对句义的误解。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句子歧义呢?下面就书面表达上的歧义分析其主要病因: 一、停顿不明同一句话在口头表达时因停顿不同而使人产生不同的理解,在说话时可通过调整停顿以避免误解,但在书面表达时则容易造成歧义。  相似文献   

2.
歧义就是一句话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语义的现象。它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甚至造成对句义的误解。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句子歧义呢?下面就书面表达上的歧义分析其主要病因: 一、停顿不明同一句话在口头表达时因停顿不同而使人产生不同的理解,在说话时可通过调整停顿以避免误解,但在书面表达时则容易造成歧义。  相似文献   

3.
谈汉语运用中的歧义现象(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口语里也存在歧义现象。 例如: (17)我买的西瓜。 (18)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19)你为什么打他? (20)我看见他太激动了。 (21)我们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22)别怪我妈妈。 这些都是可作两种理解的歧义句。在口语里,通过不同的重音、停顿,这种句子可以分别表达不同的意思;歧义又可以在重音、停顿的帮助下消除。因而,口语中的歧义句又可分为两类: 1.例(17)(18)(19)都是由重音不同而产生歧义的。  相似文献   

4.
一个句子在意义上有两种以上的理解便构成了歧义句。造成歧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字多音这句话说重了。句中“重”读“zhòng”和“chóng”皆可,不同的读音便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逗号被称为“万能标点”,使用频率最高。它表示句子内部的停顿。句子内部停顿不同,切分就不同,因而可能造成歧义。歧义在语法上是需要排除的消极现象,而在修辞上又可能是可用语料。下面试从此两方面例谈。一因歧义而成别解《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通常的译文为:“可以要老百姓跟着走,不一定要老百姓知道这是为什么。”康有为却断为:“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表现好的,就放手让他做下去;表现  相似文献   

6.
所谓歧义句,就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句子。要辨识歧义句,首先得弄明白产生歧义句的原因。产生歧义句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多义词造成歧义(1)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2)这是名模孙燕摄于2002年11月的照片。(1)句中的“看不上”既可以理解为“收看不上”,也可以理解为“瞧不起”。(2)句中的“摄”也有两种理解,一是孙燕亲自拍摄,二是她被拍摄。二、语音停顿造成歧义(3)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4)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  相似文献   

7.
歧义句的类型甚多而歧义的消除方法也因此而有别,这里介绍六种较为常见的消除方法,以供参考。一、更换词语法歧义句常常因某个词语的多义而造成歧义。为使这类句子句意明确,将句中不确定的词语更换掉即可。例如,“我想起来了”中的“想“就有两种理解,因此,可将产生歧义的“想”,或换为“回忆”,或换为“打算”,  相似文献   

8.
<正>陈老师: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中朱熹提到:“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句话在朗读时该如何停顿?停顿的方法又有几种呢?浙江省湖州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管艳管老师:朗读时的停顿一般包括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语法停顿指朗读一个句子时,根据标点符号停顿以及按照句中的语法结构停顿,除了标点符号外,习惯上,  相似文献   

9.
(接上期)(六)表意不明1.词语的多义性造成歧义:有的词语本身含有不同的意思,在句子中可能产生歧义。如“他背着总经理和副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句子中的“和”字具有介词、连词两种词性,或表示“他”与“副经理”二人一起去存钱,或表示“他”一个人去存钱。这句话就有了表意不明的毛病。2.断句不确定性造成歧义:有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断句方式,由此产生不同的意思。如“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句子中的“几个学校的领导”,可以分解为“几个”与“学校的领导”两部分,也可以分解为“几…  相似文献   

10.
一、完全根据呼吸量或文字作品的标点符号进行停顿文字作品的标点符号只是保证文字作品意思的完整、层次分明、不生歧义、表达准确即可 ,而朗读是读给人听的 ,是听觉感受 ,各层次及句子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只有停连恰当才能让人听得懂。下面试举例作分析。例 1,创造学院和我们每个人美好的未来 !这句话中间没有书面停顿符号 ,有些朗读者往往根据呼吸量的情况 ,这样停顿 :创造学院∧和我们每个人美好的未来 !(“∧”是停顿号。不论有无标点符号均可用 ,停顿时间稍长。如用在标点符号处 ,表示停顿时间应再长些。)这样的停顿显然是错误的。这句…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三册中 ,选编了著名作家魏巍的《我的老师》这篇散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至于暑假 ,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 ,又是多么漫长 !”这句话在那篇文章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思是单一的、明确的。但是撇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这句话 ,便可能出现两种意思 :既可能是“至于暑假 ,对于一个喜欢他的……孩子……” ,又可能是“至于暑假 ,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这就是句子的歧义现象 ,有歧义现象的语句便是歧义句。为了训练学生对语言结构的辨析、识别能力和对语言中细微差别的敏感性 ,从…  相似文献   

12.
歧义句分析     
平时,要求我们在说话、写作中,一定要语言规范、清晰、明白。也就是言简意赅。但往往有些句子,言简了,意未明。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就是所谓的歧义句。所谓歧义句是指句子可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北京人多”就是一个歧义句,这句话从书面看可以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北京/人多”意思是说北京的人口密度大;一是“北京人/多”意思是说(在某个地方或某个单位里)北京籍的人比较多。歧义句不一定是病句,例如,“开刀的是他父亲”。有两个意思,其一为父亲生病了,要开刀治疗。其二为父亲是医生要给病人开刀。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种歧…  相似文献   

13.
歧义是指在语义交际中的词语的字面意义失常,或者有两种以上的字面意义。综合起来,我认为句子产生歧义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一、词语的多义性我们先来看以下几个句子:①我今年还欠款5000元,明年就好多了。②天津贸易部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秋冬货物。③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以上三句中的“还”“向”“起来”这三个词,都不仅仅是这些词的本义了,如第①句中“还”在这里我们既可以念“huán”,作动词用,又可以念“hái”,作副词用;第②句中的“向”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词语,我们既可以把它理解为“向华北、东北调拨…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中有这样一类由‘“得”联系的动补结构,如“讲得清楚”、“扫得干净”,会产生表可能和表状态两种语义。即一种语义可理解为“说得很清楚”,“扫得挺干净”;一种语义可理解为“能说清楚”、“能扫干净”。但在维哈语中,这两种语义却可以通过动词的时态和能动词干在语法形式上得到明确反映。因此,维哈族学生在学到汉语中这类同构歧义的句子时,由于受母语的限制,往往在理解和翻译上产生偏误。本文从汉语教学的需要出发,对如“扫得干净”这类同构歧义的动补结构(下称“V得A”结构)通过变换和扩展句式等手段加以分化区别,并从…  相似文献   

15.
文言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全国各地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不少同学反映文言句子浩如烟海,一个句子一种停顿,难以掌握。其实只要我们“把握两个原则,遵循五个规律”,一般就能正确停顿好。  相似文献   

16.
同一语言形式(词或者句子)如果表示了多种意义,就是多义现象。多义现象如果在语言交际中得不到限制,就会造成理解上的歧义。例1:王老师已经通知了。“王老师”既可以理解为施事:王老师已经通知了别人;又可以理解为受事:别人已经通知王老师了。  相似文献   

17.
句法歧义是指从句法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一个句子存在着一种以上的解释。这是一种较常见,同时又较复杂的歧义现象。句法歧义包括表层结构歧义和深层结构歧义。在前一种情况里,句子中相邻的构成成分(词或短语),在语义允许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的句法关系进行多种组合,传达多种不同的意思。这些组合在语法和语义上都是正确的、可接受的。在如何消除表层结构歧义的研究方面,语言学家们付出了较大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结构主义学派首创了“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ConstituentAnalysis,简称IC分析术);转换一生成学旅提出了“树形图解法…  相似文献   

18.
语意明确,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句子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就说明这个句子有歧义。歧义是一种语病。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口头表达中的歧义。这主要是由词语的同音现象造成的。如:这种物质能治(致)病。“治”与“致”同音,口头表达时不能区分开来,从而造成歧义。又如,“杜  相似文献   

19.
句法结构歧义现象产生的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O、同一个句法结构,既可以这样分析,又可以那样分析,表达几种意思,这就是句法结构的歧义现象。例如,《罗宾汉》电视剧里,小约翰对罗宾汉说:“那个女人第一次见面就说,你要提防为女人暗害”。“你要提防为女人暗害”这句话就有歧义,所以,罗宾汉反问说:“是被女人暗害,还是为了女人而被害?”又如,  相似文献   

20.
考点导航理解句子: 1.句子的字面意思; 2.句子的隐含信息。翻译句子: 高考对“翻译”的要求越来越高:1999年以前是从某句话中选择两个常用的实词(或实词加虚词),提供两种解释,然后交叉构成四个选项,按指令让考生选择。1999年到2001年,选择四句话,分别为之配制译文,让考生按指令选择。2002年及2003年则提供文句,让考生亲自动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