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神人以和;二是天人二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三是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基本意蕴有四:一是政治管理之策;二是生存状态;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审美境界。具有连续性、整体性思维特点的“天人合一”观念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提醒人们“慎终追远”,给人类灵魂以现实的、普遍的“终极关怀”,这对于熔铸人类共同的信仰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电影艺术创作角度,提出和归纳了电影艺术梦幻表现的三种主要模式:预设式、插入式和贯穿式。文章认为:预设式是具有导入性色彩的“借代型”模式:插入式是拓展和丰富人物性格与叙事层面的“情节型”模式;贯穿式则是剖析人物深层心理结构和占据主结构位置的“心理型”模式。作者还从结构作品的功能意义上,辨析和论证了这三种显梦模式的不同结构特色。  相似文献   

3.
原始社会时期宗教天人观的萌芽,其主要表现为一种敬畏意识;夏商时期的宗教天人观延续了原始社会形成的敬畏意识,但一个更重要的变化则是以天命观为核心的天人之间“授”、“受”关系的产生,这一宗教天人观确立或规定了中国宗教天人观的基本方向:西周时期的宗教天人观除保持“敬”、“受”观念外,又在夏商二代的基础上提供了遵天命、顺天命、知天命等新的观念。中国古代的宗教天人观念或天人关系的格局在西周时期基本确立:春秋时期的宗教天人观则在顺天、知天、安天以及疑天等观念方面有新的延伸和发展.影响了后世宗教天人理论的若干重要思想的形成,其中包括天人相应、天人感应以及警告、征象、灾异等种种思想的萌芽。中国古代的宗教天人观念已经在春秋末年以前具备了基本的形态。  相似文献   

4.
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中,直接受到西方电影叙事方法的影响而不断发展的。“五四”前后,欧洲早期电影的唯美主义注重影片的艺术价值和电影画面造型的艺术表现力的美学观念和电影经验,丰富了伦理情节剧的表现手法,对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产生了影响;好莱坞情节剧强调叙事的戏剧性,拓展了叙事的空间和选择的可能。在叙事情节的安排上,其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线型结构、格里菲斯确立的平行叙述原则、体现紧张叙事节奏的“交叉蒙太奇”技巧,以及突出戏剧性效果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等叙事方法,都在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叙事体系中得到了成功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哲学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天人相通,一是天人相生。由于“天”的多重意蕴,“天人合一”思想有其内在的问题,要发挥古代“天人合一”的当代价值就必须把它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即以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念为基础,在通过对“天人合一”固有结构的改造,才能发挥出“天人合一”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和谐理想”发端,并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路,展开为“和谐家庭”、“政和国治”、“协和万邦”三个部分,整体地审视儒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儒家实现社会和谐的设想。在“天人和谐”部分,简要地阐释儒家关于调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主张。在“和谐思维”部分,从思维方式角度概括儒家和谐思想之精髓,这也是今天我们反思传统时最值得注意之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前半期中国电影的美学观念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前半期 ,中国民族电影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电影的基本美学特点。我们如果沿用西方传统的电影观念无法确切地涵盖中国电影的艺术实践活动 ,因为中国电影观念实际上基本是以“意义”,也就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呈现为观念的复合体 :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艺术观、美国叙事的连续性、苏联的对立冲突原则 ,以及中国古典美学的诗意融贯一体。其中 ,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艺术观居于核心的位置 ,既关指内容 ,又统摄形式  相似文献   

8.
郭嵩焘从多层次论述了“诚”的意义结构,并由此重塑了“圣贤—豪杰”型理想人格,凸显了人在天人之道中的主体性地位,使“诚”成为道论与社会政治思想的基本观念,尤其在实践中开启了中国外交、教育的近代化。同时,郭氏颇具特色的“诚论”也开拓了湖湘哲学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经典理念,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天人相类”是西汉大儒董仲舒对先秦时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时代表达,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或重要组成部分。张岱年在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过程中,对董仲舒“天人相类”思想的评价总是用“粗陋形式”“非常粗浅”“牵强附会”“穿凿附会”等概念来表达;他认为,董仲舒思想总体上属于唯心主义哲学范畴,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但也不可忽视其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思维的合理因素。与对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肯定性评价不同,张岱年对董仲舒“天人相类”思想作出了中肯性评价。  相似文献   

10.
原始社会时期自然天人观的萌芽,其主要表现为一种基于农耕和居住活动的原始的天时、地宜意识。夏商时期的自然天人观延续并发展了原始时期形成的天时、地宜意识,其相应的物候、天文、地理等知识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这方面的消息。西周时期的自然天人观出现了“时”、“宜”等基本概念,天时、地宜观念更加清晰,周人已经奠定了中国古代自然天人观的初步格局。春秋时期的自然天人观对“时”的认识更加丰富,这突出地体现为有关人与自然规律关系的认识,同时“宜”观念也愈加成熟;另影响后世自然天人观的若干重要思想开始形成,这包括有天人相参、天人相分思想。中国古代的自然天人观念在春秋末年以前已具备基本的形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艺术借用已有的多重“能指”,转向“所指”当下中国社会语境中的“大叙事”和“小叙事”。它既不像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大叙事和以人为中心的主体叙事,也不像后现代艺术那样消解大叙事而只关注小叙事。中国当代艺术更主要的还是要让艺术回到艺术本身来探讨各种内容,这里的艺术本身包括了中国传统的“与六籍同功”的内容,也包括了“成教化、助人论”的思想。这些内容需要被转化为具有当代性的意识。这里使用“能指”、“所指”、“大叙事”、“小叙事”以及“主体叙事”等概念,其目的就是把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存语境凸显出来,显示其时间意识与当代意识的两个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分析中国传统美学“虚实”艺术在电影画面、叙事、风格诸方面的运用特点及其意义,为面对全球化语境中国电影化的走向提供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是中国电影改编不可或缺的艺术资源,它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电影改编的意义走向:传统叙事因其具有跨越历史、跨越文化、跨越媒介的特性而纵贯于中国电影改编史;原型叙事为电影改编提供方向性与策略性的经验;教化传统是电影改编无法回避的叙事立场,它不仅为电影改编提供素材,而且提供成熟的叙事经验或策略;传统叙事美学常常成为电影改编的美学向度,两者存在着传承与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中西比较美学观念认为中西美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与“天人对立”上面。通过反思几种流行的中西美学比较观念,认为中西比较美学应该走出中西对立的思维方式,而“和而不同”则是比较美学的一种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5.
相比于西方叙事学从语言学角度切入叙事研究,中国叙事学注重考察叙事行为背后所隐含着的主体性和社会文化因素。以叙事结构呼应"天人之道",是中国古代小说惯用的结构原型和叙事方式,赋予了中国叙事传统"技"与"道"的双构性思维。浦安迪《中国叙事学》的叙事传统分析表现为"奇书文体"的技巧性叙事和"文化原型"的哲理性叙事的双重构成,且二者有着内在的契合,这关乎到中国叙事学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诗散电影”是兼具了“诗电影”和“散电影”的某些美学特征的一种崭新的电影样式。它具有开放性的叙事姿态和主题表达,自由松散的结构方式以及由隐喻、象征、暗示等艺术手段营构的诗性的美学特征。中国电影《周渔的火车》、《巫山云雨》、《西施眼》和外国电影《恋恋三季》、《青木瓜香》是“诗散电影”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理解和把握问题的特殊方式,合法性叙事指征着一种必不可少的价值立场,它以“追问”的方式寻求对于某种价值存在的积极有效的辩护力量。合法性概念所蕴含的“反思式”叙事以及对“认同感”和“尊严性”的价值诉求,从“检讨”和“建构”两重维度提供了一个现代性语境下分析价值观教育问题的有效诠释视域。在合法性叙事的分析框架内,面向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质疑,构成现代文化深刻的主体转向的一部分;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危机揭示出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权威被扭曲和被贬损的状况;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重建要求某种忠实于自己同时也得到他人承认的尊严的获得。  相似文献   

18.
传统小说以叙事为主,采用情节结构,并以其情节优势对电影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现代电影突出空间造型的作用,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又反作用于小说。在电影艺术的影响下,现代小说叙事性减弱,造型性增强,时间意识减弱,空间意识增强,形成了对比式、相似式、多视角等空间结构形式,并以叙事的共时性、展示的现时性和意蕴的丰富性,表现出有别于传统小说的审美特征。完全可以说,现代小说摒弃了线性叙述方式,却没有去掉作品的灵魂;丢开了“情节优势”,却增加了光、影、声、色等视听元素;摆脱了时间的束缚,却开辟了更为广阔而又自由的艺术空间。无论从反映生活的广度、表达思想的深度,还是从艺术表现的力度上,现代小说都以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艺术成就,固然与小说自身的追求有关,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电影艺术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9.
“人的发展”从根本上是一种实践形态。人的发展作为一种实践,是要受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才得以进行的。天人观,人性论、群已观和人格理想论是中国传统哲学人生观的基本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哲学基础,也是中国古代“人的发展”的主要哲学思想基础,由于古代中国社会“人的发展”总体上是处于自发和萌芽状态,对其实践经验总结的“人的发展”思想虽然丰富,但毕竟是很零碎的,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故也只能是处于萌芽状态的观念形态。  相似文献   

20.
天人感应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为历代思想家所乐道的基本问题之一,然而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思想家的体系中,其内容、形式和思想实质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从对“天”与“人”的不同理解以及“感应”方式的类异来看,中国历史上的天人感应理论至少有六种基本类型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