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闻原稿: 中共平谷县委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北京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教育县直机关单位的干部自觉克服办教育“与已无关”的思想,积极为振兴平谷县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截止到八月二十日,全县一百一十个县直局级单位、较大企业及市属在平谷的工厂,已全部分别同三十八所中学和二十五所小学建立了挂钩联系,多数单位并且在较短的时间里已经为挂钩的学校在办学条件上解决了一些因教育经费紧张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
这几年,“故事新编”这一独特的文体很是时髦,随便浏览一下大报小刊,很多刊有此类文章。此类文体报刊爱登,读者爱看,作者爱写,三厢情愿的好事,本该无可非议。然而,物极必反,凡事皆有个“度”,超出这一界定,大抵就接近泛滥成灾的地步了(恕笔者言重了)。当前,多数此类文章,观其内容,并无多少创新的东西,表现手法大同小异,有的明显胡编滥造,生搬硬套。谓予不信,试举几例:  相似文献   

3.
日前读到几则消息,其中有一则是关于某女名星与某男明星一见如故,在拍戏时动了真感情要与男友分手的,报纸对此事件的描述还用了诸如引人注目、一时轰动之类十分夸张的词语,并在文后大加评论。另有一则说某女明星与一名电影导演多年前曾有过一段长达数年的恋情,但有始无终,还说什么在该女明星畅销一时的自传书里也曾隐晦地提到过这段恋情云云。总之,类似上述关于正在当红或曾经当红明星们隐私之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是大报特报,但大都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之类的没意思的“小道消息”,这种现象甚至出现在机关报纸的副刊中。媒体这样做,无非是想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表扬领导干部的新闻骤然增多,似乎领导者一行一动都是新闻。有的甚至于把本不应该表扬的事也滥加报道,在群众中造成很不好的影响。笔者不妨举两个例子: 某地区有两个县,在去年的年终综合考评中位居全区一、二名。但地区领导后来发现这两个县报计划生育指标作弊,隐瞒超生人口,于是,地区领导便来了个“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取消了两县的受奖资格。过了一  相似文献   

5.
试看如下几个新闻标题:《说唱写画都是宣传“道法”》《海涛咆哮:激情欲望》《40000000英镑阿布勾引埃里克森》。这类“问题”标题在现今的都市类报纸上比比皆是,不仅严重地污染了母语,而且给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造成极大误导。这一现象,应引起大家注意。  相似文献   

6.
刘富中 《新闻前哨》2013,(10):112-112
某报一周内共刊登本地消息(不包括简明新闻)154条,其中有28条出现“据悉”、“获悉”、“据介绍”、“据了解”、“据调查”之类的词语或短句。笔者觉得.这些词语或短句像贴在报纸上的牛皮癣,看了之后,叫人很不舒服。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种现象:逢年过节,或遇风霜雨雪,一些媒体也有规律性地进行报道.比如,要过春节了,版面上就出现了哪里有什么文娱活动,哪里开什么庆祝会议,或一过年就讨论开"压岁钱",年年这点东西,年年雷同,毫无新意,让读者感到"腻口".  相似文献   

8.
编辑部: 我一直是贵刊的忠实读者,近两年又成了贵刊的作者、评刊员。在同类刊物中贵刊堪称上乘的,我从中受益非浅。但作为评刊员的我不愿一味地唱赞歌,因为指出刊物存在的问题亦是一种关心和爱护,其作用不一定亚于唱几句赞歌。贵刊的差错虽然越来越少,但细心的读者依然能发现几乎每期都有错情,仅以今年第5期为例,我发现的差错就有十几处之多,归纳起来有这样三类: 一、格式不对。第8页《我困惑:何以把……》一文,读者是以来信形式出现的,称谓“《新闻知识》编辑部”就应抬头顶格。信尾有署名“马蛟龙”,大题目下边就不应再署作者的姓名“马蛟龙”了。  相似文献   

9.
少些想当然     
闲来浏览,常见一些想当然的叙述;甚至一些新闻报道,亦复如此.谓予不信?且看下文. 熟悉现代中国史或者大公报史的人都知道,有一位重要人物吴鼎昌,字达诠,号前溪.关于他的这个字号,当时乃至后来都引起不少误会.比如因为他干过银行,非常有钱,一些人就常常想当然地把他的字写作金字旁的“达铨”(现在一些论著中还经常这么写).而吴则不止一次地为这种误读向人做出过解释:他爱的其实不是钱,毋宁说更重视作为社会一分子的言论责任,所以,自己的字实际上是言字边的“达诠”.  相似文献   

10.
甘泉  蔡斌 《新闻前哨》2006,(6):59-60
一、广播原创作品减少,警惕改编抄袭之风蔓延 “原创”一词,是音乐术语。是指作曲家独立思考创作出的最初始的音乐作品。与这个词相近,音乐中还有“原唱”、文学作品中有“原著”。与这个词相对或相反,还有这样几个词:“改编”、“加工”、“抄袭”、“剽窃”等等。它们与“原创”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创”是首创性的劳动,而“改编”、“加工”虽然付出了一定辛劳,但本质上只是对原物的调整,内核没有改变。至于“抄袭”、“剽窃”。则根本谈不上任何付出,与“偷盗”无异。  相似文献   

11.
写稿只求数量多、不求质量好的现象,在基层通讯员中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一位新闻名家谈写稿的数量与质量关系时,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宁可少些,但要好些"。如何做到这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2002,(2)
不时在媒体上看到关于迎接“xx大会”整治市容市貌的新闻,而且要求越来越具体,责任越来越明确,诸如:绿地要冲洗、道路要通畅呀,垃圾要清理、公厕要清洁呀,非法市场要取缔、无证人员要遣散呀,等等。这些本该在平时就应抓好办到的事,不知为何非要借助某个大会的“东风”才来整治?每每看到这样的报道,心里总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相似文献   

13.
2000年欧锦赛进行期间,各媒体争相报道,电视里有专题报道、现场直播,报纸上有特刊、专版,内容全面、报道主体化、包装精致,使受众大饱眼福。 但也有煞风景的,在报道赛事的同时,一些媒体把注意力投向了赛场之外的“垃圾”。某报一天的大标题报道是《比利时妓女讨厌德国人》,另一天是《成都:“陪看女”发了》,再一天是《与欧洲杯抢容 港妓女大举出动》。再看电视,除了报道赛事,足球流氓闹事也成了各家媒体争相报道的内容,球迷还没打起  相似文献   

14.
时下,五花八门的评奖、评优活动引起人们诸多的抱怨。以新闻行业为例,既有一年一度的全国性优秀新闻评选活动,又有各行各业特设的新闻奖评选,还有各新闻单位自行设立的好稿奖评选,真可谓名目繁多,难以应付。新闻评选,本是激励机制的一部分,旨在调动记者编辑抓好新闻、编好新闻的积极性。但是有的部门或行业,则把评新闻奖作为“钓”记者的诱饵。名曰评奖,实际上是给跑该行业的记者一点“甜头”吃,以便使记者为增加该行业的“知名度”多出力而已。由于指导思想不对,也就谈不上按新闻规律坚持评选标准了。某协会评选好新闻时  相似文献   

15.
时下我们媒体一些记者,惯于向大众传达着让人烦闷的所谓的“新闻”,且大有发展之势,其表现形态种种,不妨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一些报纸特别是一些地方报纸上,经常看到一些稿件的署名为“本报记者”,这种署名又不署真名的现象值得深思。 哪些稿子不署真名?为什么不署真名呢?从发表的稿子上看,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关系稿。明知新闻价值不大,碍于某种关系不得不写。或是某记者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有的新闻工作者热哀于社会上各式各样的评奖活动,乐此不疲。本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评奖比赛若货真价实,平正公允,频率适中,操作得当,是有利于发展竞争机制,促进社会进步的。但熟悉内情者认为,在不少评优评奖活动尚未彻底克服无序状态之前,新闻工作者还是少掺和为好,掺和多了害处不少。这是因为: ——一些行业和地方的评优评奖过多过滥。报载,某博览会评奖多多益善,组织5000多种产品参评,获金、银、铜奖的达4900多种,得奖面占九成九。这样评法,若新闻工作者参与并作宣传,岂不是“本应止滥却在助滥”? ——有的评优评奖繁杂凌乱。有的人“不甘黄卷青灯,心  相似文献   

18.
少些大话、套话某地市报一篇报道说某县“八方联动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不长的文字里,就列出了政策启动。宣传发动、部门策动、典型带动、利益驱动、奖励促动等八个“动”。简单的内容被作者费尽心思地用了八个“动”串联起来,反而让人看着很别扭,类似的情况还可以...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看到某省级台一地面频道的一档晚间新闻之后,笔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事情很简单,该频道的这档新闻节目采用了两则由观众手机拍摄的视频新闻,其中一条是花炮引线厂爆炸的灾难新闻。在播完该条新闻之  相似文献   

20.
去年某日,上海各大报纸同时刊登了一条重要新闻:“上海成为癌症高发地”。但笔者却欣喜地发现,解放日报的这则新闻有点与众不同。在报道“本市癌症发病呈现‘四高’特点”时,其他报纸几乎千篇一律地完全按市有关部门发布的内容“照搬照登”,俨然一则“统发稿”,而解放日报有关采编人员却约请几位专家,分别在每个“特点”后面加上一段点评的话。如对“年长者高于年轻者”的点评是:“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肌体老化、功能减退,导致免疫力下降;而各种慢性疾病从量变到质变,给癌症可乘之机。”又如对“中心城区高于周边”的点评为:“中心城区人群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