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很多孩子愿意在一起,但不愿意到学校来;有些孩子喜欢语文,喜欢读书,但不喜欢语文课;有些孩子喜欢活动、热爱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孩子们非常愿意表现自我,与同学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可是在校园里、在课堂上却谨言慎行……他们来学校不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喜欢“差不多就行”。这种意识显然在家庭教育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许多父母经常把“差不多”三个字挂在嘴边.孩子很自然也会逐渐学会说“差不多”。“差不多”是什么意思呢?究竟差多少?这里有很多问题值得考虑。学校教育中.老师经常告诉孩子.不要忽视任何一个小数点,小  相似文献   

3.
舞蹈比赛、古筝考级、才艺大赛……近日有媒体报道,南京一名五年级小学生从三岁第一次登台演出以来,参加的各类演出和比赛已不下百场,“怀揣”各式证书44份,他的父亲说:“我们不想失去任何一个可以锻炼孩子的机会,因为每一份证书的取得对孩子都会有所触动,相信孩子会明白我们的苦心的。”精明的现代人,从胎儿还未离开母体开始,已经为之设计着人生蓝图。别人进重点,我家孩子不能入普通;别人上奥数,我家孩子怎能“123”;别人啃外语,我家孩子也要“ABC”……许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过早地替孩…  相似文献   

4.
学生喜欢学校吗?近几年来,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很多学校的重视。应该说,这是我们教育界的一大进步。学生喜不喜欢学校,不是一个简单的满意度的问题。它从一个角度折射了教育的有效性。一个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老师,不喜欢上课的孩子,实际上已经从心灵上拒绝了学校教育。进而,我们需要反思的,并不是如何去迎合学生的喜好,而是更为根本的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第二,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今天的学生已与过去大为不同。他们不喜欢空洞的说教,他们不喜欢半蒙半骗的教育手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教育者,我常常思考如下问题:为什么很多甚至大部分孩子不愿意上学?为什么随着年级的升高,所谓的"差生"、厌学者越来越多?为什么小学初中的一些优等生,到了高中突然就沦为了学困生甚至是"双差生"?为什么绝大部分人随着学校生活的结束,学习也就基本终止了?为什么孩子们贪玩,喜欢探究他感兴趣的游戏,却极度厌恶学校生活?为什么家长、老师常常把孩子的成绩下降或厌学,归因为态度问题,甚至道德问题?对吗?  相似文献   

6.
华相 《广东教育》2008,(2):61-61
通常,教育程度越高的夫妇越不愿意生孩子,这在很多国家都已成为“常规”。美国却出现了相反的趋势:学历越高、越富有的夫妇,越喜欢生孩子。据统计,1996年,生4个或以上孩子的家庭仅占7%,在2004年则上升至11%。养育两个孩子,在经济和时间上的投入已让人倍感压力,富人多生的重要原因是“以多子为乐”,而且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  相似文献   

7.
我在研究工作中经常能接触到一些对孩子进行的心理测验或调查,有很多调查涉及了是否认同自己孩子身份的问题,比如:“你愿意做孩子还是愿意做大人?”很多孩子的回答是不愿意做孩子,愿意做大人,他们希望自己快些  相似文献   

8.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快乐的体验。在每一件小事上,父母都可以询问孩子的感觉,高兴不高兴,为什么?比如出去玩的时候问孩子:“你喜欢出来玩吗?高兴吗?”还可以问:“你跟妈妈在一起高兴吗?”父母也要经常把自己的体验告诉孩子,如“你能自己穿衣服,我很高兴。”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有些事情大人觉得没意思,孩子却很喜欢;大人认为孩子会喜欢的东西,小孩得到了却并不高兴。有的父母给孩子买很贵的玩具,孩子却宁愿玩水、玩泥巴、提迷藏、过家家。所以,我们不要总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要让孩子做  相似文献   

9.
学校教育适合我的孩子吗?如果我的孩子不适应学校的生活,我能做主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吗?儿童教育究竟是政府的责任还是父母的权利?目前,欧美国家关于孩子“在家上学”相关的立法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相似文献   

10.
正当众多发展中国家竭尽全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走进学校课堂之时,美国却有越来越多K1-12阶段的孩子从学校回到家庭,在家中上学,家长充任教学之责,美国人称之为”在家上学”(Hom e school-ing)。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选择“在家上学”呢?相对于学校教育,“在家上学”利弊何在?在文章中,作者简述了“在家上学”的历史和现状,概括阐述了这首独特的教育形式可能具有的优点和局限之处,以期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启示。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们的教育有很多问题。比如,现在社会上对教育是重视还是不重视?教师是不是弱势群体?高三、大四的学生中哪部分人去做教师?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是不是也开始影响到了学校?今天我们教师的素养如何?他们了解世界在发生着怎样日新月异的变化吗?一名教师可以教几门学科吗?教了那么多年的书,我们究竟了解学生吗?是不是像人们形容的那样,幼儿园的孩子在  相似文献   

12.
孩子娇气、生存能力差是现如今父母们感慨最多的内容之一。有人说,这是因为现在的孩子缺少生存教育。生存教育不是新话题,却绝对是个热点话题。究竟何谓生存教育,究竟要不要让孩子从小接受生存教育?关于生存教育的话题正在讨论中……  相似文献   

13.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有些学生愿意、也善于同别人“分享”,而另一些学生不愿意、也不善于同别人“分享”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两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第一类学生从学校回到家里,妈妈问:“班上谁是你的好朋友?”他们可能这样回答:“李明是我的好朋友。他是个好学生,他上课遵守纪律,不打人,也不抢别人的东西,他还爱帮助人。”对同样的问题,第二类学生可能这样回答:“刘晓是我的好朋友,他爱跟我一起玩,他不打我,他还爱帮助我。”如果妈妈问孩子:“你最不喜欢班上哪个同学?”第一类学生可能这样回答:“我不喜欢大强,上课…  相似文献   

14.
一年级的新生放学了,做父母的免不了要关切地问这问那,您经常向孩子问些什么问题?您是否问过:孩子,今天你高兴吗?孩子入学后,大概家长比较关心的是孩子的生活问题和学习问题,经常问孩子:“今天在学校喝水了吗?”“学校的饭好吃吗?”“老师留的什么作业?”而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状况,很少有人会问孩子:今天在学校高不高兴?和老师、同伴在一起愉快吗?他们喜欢你吗?其实这些都是孩子适应新环境的关键问题。孩子的行为往往会受到情绪、心境的影响,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心境不佳,则会影响其学习的效果和交往能力的发展。这是因为每个孩子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5.
每个做父母的都期望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才,但生活中许多人却因为方法简单,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在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或面对孩子的疑惑时动动脑筋,讲点艺术,效果就大不相同。这里记述的三个家教故事,读来别有意味。因势利导“我的老师不喜欢我。”小红回家就对父亲说。“何以见得?”父亲问。“她给我作文的分数太低,你看,这本子都改成了‘大花脸’。”  相似文献   

16.
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要送孩子上犹太学校?”语气里有好奇,也有不理解。实际上,生活中好奇和不理解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我们缺少的是驱使自己去尝试、去探索的勇气。如果问题改成“去犹太学校,有什么好处吗?”“你学到什么?他们有什么跟我们不一样?”我想世界会变得更友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会拉得更近些。  相似文献   

17.
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什么样的老师堪称好老师?今天,这样的追问尤显迫切。用什么丈量好学校、好老师?考分还是孩子的快乐好老师,好教育,拥有穿越时空、滋润人心的力量,以至几十年前的学习生活凝注笔端时依然如此生动形象、历历在目。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实却和深情的散文有了大不同,很多孩子对学校、老师的感观甚至显得有些漠然。在四年级小学生欣欣的眼里,学校就是一个让她"压力很大"的地方:"我不喜欢上学,老  相似文献   

18.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究竟“学生希望老师怎样讲新课”?我们对这个同题进行了调查。调查提纲是:1、老师讲新课,你喜欢怎样讲?为什么?2、老师讲新课,你不喜欢怎样讲?为什么?3、老师讲新课,应该怎样讲?你还有哪些建议和要求?调查对象是十四所中学(包括省市重点、一般学校、三类学校)的初高中各年级不同程度的六百  相似文献   

19.
历史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包含着人间万象,世事变迁。现实生活中,喜欢历史的人颇多,可是,学校教学中,我们发现历史课往往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情况有所变化,但历史学科状况仍然不尽如人意,还不能改变“喜欢历史,却难以喜欢历史课”的现状。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20.
有问有答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越来越多,亲戚朋友间的聚会比较频繁。有的孩子喜欢参加这种活动,而有的孩子却很厌烦。一位朋友对我说:“我女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愿意和我们一起参加朋友之间的聚会。想带她和我们一起去,她很不情愿,有时竟拧着脾气就是不去;就算去了也是别别扭扭,闹得大家不愉快。可让她一人在家里我们又不放心。弄得我们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真不知如何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